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咒最大的作用就是断除妄想,去除思虑。持咒,要注意三点:无断,无虑,无住。也即是,无间断,无思虑,无留住。1 无间断:念咒有四步:受—读—诵—持。受:先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咒语,最好有一定的长度的,比如宝箧印,大悲咒,佛顶尊胜。
上香一般上几根香?一般来说上香以三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其实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如觉得没有必要则无需一一参拜。
01、此生幸得暇满船,自他须渡生死海,故于昼夜不空过,闻思修是佛子行。 02、贪爱亲方如水动,嗔憎怨方似火燃,痴昧取舍犹黑暗,离家乡是佛子行。 03、远恶境故或渐减,离散乱故善自增,心澄于法起定
戾气,是暴戾之气,即心中常怀怒气,无形中就会散发一股戾气。譬如有的人行为粗暴,动不动就跟人破口相骂,甚至举拳相打,乃至动刀动枪。我们如果对人常心存恨意,这股怨恨之气,在未伤人之前,就已伤害到自己。人总有脾气不好的时候,但是一味的任由瞋心造作,非但无济于事,更有损人际关係及身体健康。所以,忍一时的侮辱,熄灭一时的戾气,就能永享和平的生活。因此,人人应当学习忍耐,讲究修养,改瞋恚为慈悲的胸怀。
皈依是什么意思 一般信了佛教的人往往谈及我皈依了,在佛教中有皈依的仪式,皈依了某某师父后,给你一个法名,然后就好像成了佛弟子了,告诉人家我学佛了。 至于为什么要皈依?什么是皈依?皈依什么?好像很少人去深思,反正人都是糊里糊涂的过一生,莫名其
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六道是欲界众生的栖居地,如果不能证悟成佛,就只能在这六道中轮回。佛教认为世俗的世界是由所谓六道组成,众生就是在这六道中不断的流转轮回。这六道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和地狱道。六道的前三道称为三乐趣、后三道称为三恶趣。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那一刹那究竟是什麽情况。根据经典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声音、亲人们悲伤的哭泣声,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脚乱的翻动他的躯体。他心中焦急,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办完,来回穿梭于围绕在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之间,想交代他们事情,但是大家只顾悲伤哭泣,没有一个人理会他。
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因果,是佛法的基本定律,“因”是因缘,“果”是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种什么因,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件事都有一个因,没有因的话,是没有果的。我们今天的结果,都是我们种下的一个因。世间真正的公平,就是“因果”,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无法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下获得宽贷或殊遇。
和光同尘,最早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是“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就是调和各种能量,同尘就是与尘世相同。和光同尘指的是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后来被佛门借用,以彰显佛菩萨深入世间,以种种身份度化众生的德行。
农历四月初四,恭迎文殊菩萨圣诞日。文殊菩萨是大乘菩萨之首,佛经中常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也称为妙吉祥菩萨,在《华严经》的描述中他和普贤菩萨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又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1 未进入佛门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经常口念阿弥陀佛,你会心地善良,思想平静,杜绝一切邪念。 2 经常念佛,你会身体健康,颜色光泽,气力充盛,心情快乐,气息平和,各种疾病原则上不会再侵害于你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法界十方三世恶道众生,回向法界、六道一切众生,回向(xxx)及其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回向(xxx)过去世所杀害、伤害、恼害过的一切众生,回向一切见者闻者,愿一切众生业障、罪障、病苦消除,善根、福德、智慧增长,尽此一报身,速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早成佛道!
抄经,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件非常郑重、值得恭敬对待的事情。佛教中的抄经,是指抄写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教经典。最初是为了传承经典、钻研经典而抄写;同时也借此提升个人的自我修行,亦能将功德回向亲友以及一切众生,得到身心安定自在,故抄经的利益不可思议。
农历十月初八,天下放生日。佛经禅门日诵记载:农历十月初八为涅盘日。每年的十月初八称为大涅盘日。在过去无量世中,众生于此日曾发生极大的灾难,死亡的人数无法计数。
一、钟。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初一十五是一个月中的具体两天,初一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十五是农历每月的第十五天,同时,初一十五也是佛教中的十斋日,《地藏经》言:“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再者,由于初一是每月的第一天,十五是每月一半的日子,按照传统习俗,有到寺院烧香拜佛、祈求平安福报等做法,或者在家里吃斋、念佛、念经、供养等做种种善事活动,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