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 佛教基础知识 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修行及戒律 佛教僧侣与居士 佛经简介 宗派简介 基本佛学 入佛因缘 出家因缘 人生佛教语录 善护口业 铁窗下的醒悟 基础佛理
善护口业
  • 为什么不能说四众过失?

      说四众过,就是虚妄来议论出家二众和在家二众的过失。我们凡夫在世间做人,无论在怎么有涵养的人,都不免多少有一点点的过失,所谓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我们不要说一些不知道他是否有过,不可以随便任

  • 口业清净

    一、口业最伤人,也最害己  口业清净是人生的享受,因为如果从未因一时气愤,恶口辱骂人,就不会斩断多年的情谊,而人缘散去。如果从未冤枉人,或毁谤别人的清白,使别人含冤莫白,清名受损,而含恨一生,无法

  • 口业之过

    编辑说明  《口业之过》是二○○一年,上妙下祥法师于大悲寺对沙弥所做的开示。因为很多学佛人,包括僧人、居士在修行中很容易造口业,而得不到法的利益。为防患于未然,避免口业的过失,能够更好地修行,应机

  • 佛教的四恶语与四善语

      佛陀在教化弟子时,经常向弟子们讲说各种恶行与善行,令弟子们远离恶行,奉行善行。仅就语言方面来说,佛陀分别向弟子们介绍了四种恶语与四种善语,让弟子们随时守护自己的口业,不说恶语,只说善语。佛所说

  • 妄语戒之戒相及其受持(释普性)

      我们知道,佛陀在种种不同的因缘下,依据众生不同的根器,制定了不同的戒律。但佛教戒律并不是机械的教条,而是生活化的、理性的,正如圣严法师所说: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甚么教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

  • 不听是非 不传是非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业。  生活中说话的机会很多,但是,要说得有意义则不简单。例如:解决他人烦恼,彼此沟通了解,引导他人学佛……如果只是在制造是非,则自己与他人,常常都会两败俱伤。  常常听到

  • 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诗曰:  言招苦果孽衍因。闭口如哑似木人;  恶毒相师殃子祸,不祥远弃离王亲。  释迦世尊,在过去因地修菩萨行的时候,曾经当过印度波罗奈国的王太子,名叫慕魄。  慕魄太子出生后,便知道自己的宿命,

  • 若要佛法兴 唯有僧赞僧

      那天在同净兰若,会长继兴法师语重心长地说:社会上一般社团,成员之间彼此意见不合之事常有所闻。美佛会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也不可能人人都是圣者,人难免有失焦失误之时,此时指责、漫骂唯有加深缝隙,于事

  • 莫批评他人之过失谬见

      勿批评其他教法,亦勿轻蔑他人,一切教法,究竟无分,如盐之一味。  勿批评派乘高低,彼实前后相连,如此途之于旅,级之于梯。  无神通则无知人之明,故勿批评他人。  总说,一切有情,自性为自生圆满

  • 不说四众过

    为什么佛陀在菩萨戒中,有一条不说四众过呢?  四众是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谓不说四众过是指不可以跟别人说四众之过。又所谓的不说四众过是指不要在大众中指责四众之过。为什么呢?  一、因

  • 劝大众勿造口业

    一、罪大恶极 莫过口业  诗曰:  口业何因罪最深?能牵善众处刀林;  破僧极恶殃难灭,万劫悲哀苦海沉。  世间最大的恶业,就是五无间罪(又叫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然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