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 佛教基础知识 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修行及戒律 佛教僧侣与居士 佛经简介 宗派简介 基本佛学 入佛因缘 出家因缘 人生佛教语录 善护口业 铁窗下的醒悟 基础佛理
人生佛教语录
  • 布施的方法

    一、布施贤者的功德  在佛经里,将布施比喻成为农夫耕田,好的田地能获得丰收,同样的,多布施给贤德之人,能为大众创造更多的福利,为自己增添更多的福德,所以,《四十二章经》中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

  • 端正的真义

    一、世人所求的端正——所谓端正非色如华  端正姝好是人人梦寐以求的事,因此为了这个色身,许多人不惜花费时间金钱做种种梳洗打扮,装饰严身,甚至美容整形,标新立异。其实端正并不是指色相的华丽俊美,而是

  • 戒贪欲

    一、贪欲的起因  贪是众生的通病,在欲界称为欲贪,其性不善,在色界、无色界称为有贪,其性有覆无记,能障圣道,二者共为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九结、五钝使之一。《瑜伽师地论》说贪是由取蕴、诸见、未得境界

  • 戒杀得安隐

    一、为什么戒杀——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世间上的一切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了,即使小如蝼蚁,遇水尚且奋力挣扎;人们往往宁受刑罚,也要全命而归。但是人类却经常忘记自己受到杖打刀割的疼痛苦楚,为了满足

  • 离八风之患

    一、利衰和毁誉  利,即利益,凡有利于我的顺境,称之为利。衰,即衰减,凡有损于我的逆境,称之为衰。其实利与衰岂有一定?、在顺境中,我们往往得意忘形,以致于种下日后失败的原因;在逆境中,我们反而容易

  • 进德之道

    一、节身慎言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自处?节身与慎言是最基本的应世接物之道。节身就是进退得宜,行止合度,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懂得用慈悲的眼眸等视天下众生,用

  • 离人我是非之道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凡是人生的各种问题,在佛法里都有圆满的解决之道。对于人我是非,《增一阿含经》中举出四种处理方法:  一、不诽谤人  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容纳百川,故能成其大。然

  • 救护众生之道

    一、大悲心为父  慈能予乐,悲能拔苦,经云: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慈悲是诸善生起的根本,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但是究其功用而言,拔苦而后予乐,方能究竟,犹如开垦荒地,必先耘除草秽,再广植嘉苗,才

  • 精进

    一、精进的意义  贪逸恶劳是人的通病。由于贪逸,造成心神散漫,做事就不容易成功;因为恶劳,所以希求近利,只求速成,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一碰到困难就畏缩,尤有甚者,怨天尤人,不但对于前途毫无助益,反而

  • 五种非人

      在十法界中,人居于上升下忱的枢扭地位,而且由于人具有精进、忆念、梵行三种特性胜过诸天,所以历劫以来,诸佛都在人道中证悟成佛。太虚大师曾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佛并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将人做

  • 修持之道

    一、心平何劳持戒  一般人听到持戒,总是心生畏惧,觉得会给自己带来约束,其实持戒的人由于不侵犯别人,让自己得以获取真正的自由,像监狱里做奸犯科的人那一个不是因为犯了五戒而身陷囹圄。持戒最重要在摄心

  • 吉祥行

    一、心平何劳持戒  一般人听到持戒,总是心生畏惧,觉得会给自己带来约束,其实持戒的人由于不侵犯别人,让自己得以获取真正的自由,像监狱里做奸犯科的人那一个不是因为犯了五戒而身陷囹圄。持戒最重要在摄心

  • 获好名声之道

      人人都希望有好的名声,然而名声不是凭空而来,《六波罗蜜经》这首偈语告诉我们,想要获得好的名声必须注意三点:不说他过、不称己德、自他互易。一、不说他人过  一个有修行的人应该抱持观德莫观失的心态

  • 孝顺之益

    一、孝顺父母的意义  父母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可说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曾以七种比喻来说明父母恩德深重,难以报答:  1 肩担父母,绕须弥山,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2

  • 第一福田

    一、瞻病的必要  人吃五谷杂粮,谁无病痛,所以生病是不分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尝谓诸苦之中,病苦为深;作福之中,省病为最。因为人一旦生病了,由于身体的痛苦,往往使得内心寂寥脆弱,易生烦恼,这时最需要

  • 忏悔除罪

    一、罪性本空  迸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业无时不在造作罪业。身体所造的罪业如杀生、偷盗、邪淫;口说所造的罪业如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意所造的罪过如贪欲、瞋恚

  • 忍辱多力

    一、忍力最大  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枪。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风。所以,《罗云忍辱经》说:忍之为明,愈于日月。龙象之力,可谓盛猛,比之于忍,万万不如一。七宝之耀,凡

  • 戒妄语

    一、言语常至城  人无信不立,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一个人说话不诚实,信用破产,就如同车无輗軏,到处行不通。因此,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又《宝女所问经》说:

  • 戒嗔

    一、瞋心的起因  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与贪、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共称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使众生身心感到逼迫热恼,犹如火烧,所以也称为三火;

  • 利益和快乐

      人活著,总希望能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有些人观念、见解偏差,以为有钱是最大的快乐,有钱才是富有,因此做了金钱的奴隶。其实,金钱不是万能的,世间上还有许多东西比金钱更可贵。因此,《太子瑞应本起经

  • 利己利人

    一、利己与利人  一般社会上的情形,对利己与利人,可分为四种,即:1、利人不利己,2、利己不利人, 3、人己都不利,4、利己又利人。平常,利人不利己的事情,除非菩萨发大心,不然可说少之又少。在佛陀的本

  • 治身

      《论语·子路》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人若想自度度人,首先就必须先以身作则,净化自己,自己若不先求得净化,又如何来净化社会,净化他人呢?所谓净化,不仅思想要净,眼、耳、鼻

  • 信心

    一、信心的意义  信心,是说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碍心,也就是远离怀疑的清净心。《出曜经·信品》说:欲见诸真,乐听讲法,能舍悭垢,此之谓信。《梵网经》说:信心者,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信为入道的

  • 戒闻利身

    一、自利利人的意义  自利利人,又称自益益他、自利利他、自行化他、自他二利。自利,乃利己之意,即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以此所产生之善果而自得其利;利人,乃利益他人之意,即非为己利,而为救济诸有情

  • 财富的处理法

    一、合法的财富  佛教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钱财,能用来作福利人,钱财越多越好。二、发财的方法  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不过如

  • 善护口过

      一言兴邦,一言丧国。口,能像刀剑伤人;口,能做功德;口,也能修行。但是,口舌往往是最容易造罪业的。《四自侵经》说:谛观一切扰扰纭纭,但诤咽喉不急之事,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因此,智者应

  • 益友和损友

      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有所谓的益友与损友。什么叫益友,什么又是损友呢?在《佛说孛经》里说朋友有四品,就是四种朋友:  一、 有友如花  ——好时插头,萎时损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  

  • 粗言与善语

    一、口业的重要  口业,有善有恶,善良的口业可以鼓励人向善向上;粗恶的口业,犹如一把利斧,若运用不当,不但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所谓自害害彼,彼此俱害。  又人生不过身、意、口业,据佛所言,口业果

  • 四摄化地

      吾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脱离不了你我的人际来往,除了物质需求之外,更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俗若就: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人与人之间如何勾通?如何保持和谐?佛法提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使

  • 知足与不知足

    一、多欲为苦  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死死生,受著无穷的苦迫,这都是由贪欲而引起的,故多欲为生死的根本。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出曜经》说:天雨七宝,犹欲无厌,乐少苦多

  • 报恩与息怨

    一、报恩的人生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根本。但是,一般人往往凡事都以自己为前提,只想接受,不想付出,当然更遑论报恩了。我们学佛的人,要学习佛陀的慈悲,要以大众的安乐为安乐,对于宇宙世间要能知足、感恩

  • 交友

    一、交友的重要  朋友,在人的一生当中,扮演著相当重要密切的关系。《别译杂阿含经》说:若远至他国,行伴名为亲;于自居家中,慈母最为亲。又《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

  • 恶心自贼

      《佛般泥洹经》说:心当随人,人莫随心,心者误人,心杀身,心取罗汉,心取天,心取人,心取畜生、虫蚁、鸟兽,心取地狱,心取饿鬼,作形貌者,皆心所为。所以,人的心一念三千,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我们的

  • 致富之道

    一、什么是财富  财富,是每一个人所希望,所喜欢的。什么是财富呢?金银、珍珠、玛瑙、琥珀……是财富;身体的健康、生活的如意、前程的顺利、眷属的平安、内心的能源,也是财富;信、戒、惭、愧、闻、施、定

  • 惭愧

    一、惭愧的意义  惭愧,是惭与愧的并称,即羞耻过罪之精神作用。《俱舍论》谓,自省所造之罪恶而感羞耻之心为惭,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之心为愧。《大般涅槃经·梵行品》说:惭者,自不作罪;愧者

  • 生命的维系

    一、田宅众生有  凡人生活在世间上,必须要有良田以资生,因为色身必须依靠粮食的滋养才能生存下去;要有舍宅以安住,因为没有遮风蔽雨的房舍,就要露宿街头。所以,田宅为众生所拥有。  有人良田非万顷不能

  • 常富之道

    一、信佛法众行恭敬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没有主宰,不能确立中心的目标,这是因为他本身还没有信仰所致。没有信仰的人,往往不能使思想统一而产生力量。信仰可以把各握不同的见解陶融成统一的

  • 真智者

    一、恭敬不喜  佛教常有三关之说,即名关、利关、恭敬关。一般人对于名关、利关,都比较容易看淡,而恭敬关,则十之八九皆难突破。唐懿宗钦仰悟达法师的德风,因此待之备极礼遇,特尊为国师,并赐檀香法座,国

  • 说话的艺术

      说话不容易,然而语言又是人与人之间勾通的桥梁。因此,要能达到双方勾通的效果,说话就必须有要领,否则就会有做人难,难做人之苦。那么,要如何说话呢?《十善业道经》提出四点要领如下:  一、言必契理

  • 修行之道

    一、恒思得慧根  般若是诸佛之母,《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云:如来则从智慧度无极生。设人观察,推其本末,过去、当来、现在诸佛,谁为母者?则当了知:智慧度无极是其母也。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智慧。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