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一句俗语,叫“早知今日,悔不当初”。早知今日什么?就是早知今日之苦果;悔不当初什么?就是悔不当初种下恶因。所以佛家有一句常语:“菩萨慎因,凡夫怕果”。我们常说的口头语:“前因后果”,也是直指有前因,才有后果。有果必有因,无因不成果。因果律是
中国佛寺建筑的结构与特色 觉真 内容提要:中国佛寺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早已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古往今来,许多珍贵的建筑实例,都是有赖于寺院才得以保存至今。当我们面对这些宝贵的遗产时,如何保存好现有的佛寺古建,能够“修旧如旧
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藤结什么瓜。人,从独立的个体来说,自作自受;从相依相存的群体来说,共作共受。人的遭遇、命运、因缘果报,怨不得别人,只有从自身去寻找原因。人的殊胜之处,人比其它动物,更可贵之处,就是人能总结自己、人能反省自己、人能调整自己、人
家有万金不富 觉真法师 老秀才“家有万金不富”,在于十个女儿各有盘算,只想着自己。老子的《德经》却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只有让别人得,你的价值才能体现。对于企业家来说,遵守游戏规则,按游戏规则游戏,就是利益最大化。而保证这个“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基础,
自心,既是因缘之本,也是因果的源头。说到这里,我们可对佛教的因果论,作四点分析。1 自力创造非他力:一个人的遭遇,生活变迁,命运走向,都决定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即身、口、意三业)。乞求上苍,求神拜鬼,或祈望有什么别的力量来帮助你,这只是人类自身脆弱性
师父,我想对你说 香港佛教联合会觉真 近代佛教的改革家、近代佛教改革的开创者太虚大师(1889—1947)示寂六十周年,上海玉佛禅寺举办以“佛教与现代化”为主题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出席盛会的有许多领导、教界领袖、学术界专家教授,还有海内外诸山长老、四众同人,
1、压力是好事,它使人警醒,不会犯错。即使有错,不怕认错,敢于认错,错了能改,勇于承担。不把责任推给别人。 2、压力是动力,它促使我们精进。不懒散、不放逸。 3、压力是人生的需要,生存的必然。
大海之所以大,是因为清水可以流进来,浊水也可以流进来,鱼龙虾鳖有,泥沙草石也有 它没有选择谁,也没有拒绝谁 人最可贵的是有一种开放,宽容的襟怀 开放是一种智慧,宽容也是一种智慧 什么是快乐?把不快乐放
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白头携老;娶回来,终身不二。所以,古时候,数代同堂,儿孙绕膝,瓜瓞绵棉,天伦共享。
过去,有一个人专门雕刻夜叉罗刹,他天天要构思、仿真夜叉的表情,日久年深,不知不觉长得一脸横肉,人见人怕,相貌非常凶恶。后来他遇到一位法师,法师问他,怎会变成这样?他苦恼地说:“我的相貌本非如此,只因天天刻罗刹、刻夜叉,刻着刻着就变成这副模样了。”
佛家的因果思想,同科学实验中的据果知因,以因求果,是完全一致的。佛家认为世界上从没有无因之果。而佛家讲因缘,讲缘起,正是人类最早对宇宙万事万物之理的发现。人的行为,人的思想,人的一切活动,皆有因有缘。因是内因。缘也是因,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
对佛弟子而言,万不可忽视了戒,戒是僧人与僧团的根本。佛陀住世时,以佛为师,依戒而住。佛陀灭度后,以戒为师,依法而住。戒在,僧在。佛法僧三宝具足,才能称之为“佛教”。三宝不具足,又怎么能称为佛教?可见,持戒,已成为僧人、僧团的一条生命线了。
从佛教来说,“护生”所护的范畴,主要是一切有情众生。因为,只有有情,才有情识与情爱,对于自体的生命,才有趋乐避苦、趋生畏死的本能。所以,尊重每一“有情”的生命,使一切有情众生都成为“护生”规范的受惠者。但依“缘起论”而言,有情、无情(也包括人类
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只有平等,才能互不侵害,只有平等,才能互相尊重。只有尊重(尊重自已,也尊重别人),才有人的尊严。所以,人的尊严,是自尊与互尊的共尊之果。既有自已的尊严,也要顾及他人的尊严,维护人类的尊严。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文明讲礼貌。谦逊、谦让,正是礼的核心。上面歌唱家安德森的一番话,正是看到“众缘成就”,依靠许多人的帮助,配合,甚至也包括了观众在内,他才能有演出的成功。所以他看到“个人”的微不足道,他不自矜、自傲,他有自谦的美德。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缘起论把一切事物彼此依存的关系都说透了。缘起就是关系,缘起论就是关系论、条件论。一件事,办得很好,事情能够成功,靠的是条件具备,关系良好,因缘具足,我们应该感恩。事情不成功,是条件不具备,关系未具足,
苦行主义是印度的一种传统修炼方法,尤为耆那(jaina)教所提倡。他们总是认为通过自己折磨自己,过著严酷的苦行生活,才能消除宿业,才能求道得道。佛陀在早期(刚出家不久)也曾修持苦行,有过〝日食一麻一麦〞的生活,但是,他后来放弃了,他后来坚持既不要纵欲也
佛教之道,这个论题太大了。三藏十二部经,佛陀的一切言教,都是佛教之道。要而言之,让我用一句话表达,我想,就是不迷信。不迷信,就是正信。我们有很多人,口口声声讲反对迷信。听其言,再察其行,忽然发觉,他们倒真的是最迷信的。
人类已经很古老了。但是,我们有些人到今天还很幼稚。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去了解自己。正因为不懂得自己,所以说的话,做的事,唱的歌,都是很幼稚的。那位扭动身姿硬说“法海你不懂爱”的小朋友,便是一例。
和谐,是内心的修持 和谐,是生存的智慧 作为香港佛教界的代表,我首先向今天与会的大善知识,诸上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我非常感谢本年度六宗教思想交流会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十分宏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