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佛经典籍 | 作者: [投稿]

佛经简介

佛经
佛经

  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

佛经分类

  小乘佛经

  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 ”(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主要分布:印度半岛地区。

大乘佛经

  劝人向善,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主要著作:《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大乘佛经主要分布:亚洲地区韩国、朝鲜、日本等地。

藏经编纂

  汉文藏经的编纂始于南北朝时,到唐开元时,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已有1076部,5048卷。之后,各代又续有新译经论和著述入藏。藏经最早有开宝藏。北宋初开始刊樱最初为蜀版,后有福州版、思溪版、碛砂版等。

佛经范畴

佛相图
佛相图

  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佛教的圣典是「经」「律」「论」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谓之三藏,本书所集二三六篇经藏解释,不仅介绍其出处,且将经典、戒律典论内容逐条介绍其内容使学习佛教理论者能深入浅出的认知。

  本书所指经,就是梵语的义译记载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律」亦是梵语译音,是将当年的教团生活规则作为学佛的戒律,论是将佛教教义加以诠译,因而本书可说是佛教圣典全集的浓缩。 ◎经藏:梵文Sū-tr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素袒缆藏”,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其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

  ◎律藏:梵文Vinay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毗奈耶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

  ◎论藏:梵文Abhidharm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阿毗达磨藏”,是对佛教教义的解说。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

佛经名录

心经甘露五分律楞严神咒月灯三昧经造塔功德经阿闍世女王经阿毘达摩俱舍论
中论占察经善见律菩萨藏经无问自说经法苑义林章妙吉祥观门经阿毘达摩杂集论
明论论议经谤佛经莲华面经文殊悔过经善思童子经虚空藏菩萨经殊师利问菩提经
金刚经地藏经稻杆经成唯识论金刚寿命菩萨善戒经佛说无量寿经福力太子因缘经
圆觉经四分律大乘经法苑珠林分别瑜伽论提谓波利经大方等无想经阿毘达摩藏显宗论
楞严经阿含经大意经佛遗教经阿毘昙心论弥勒上生经方广大庄严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大悲经仁王经六祖坛经金光明经太子因缘经天龙八部赞大方广宝箧经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楞伽经法华经阿弥陀经观普贤经大乘五蕴伽耶山顶经维摩诘所说经苏婆呼童子请问经
药师经善生经金刚顶经顶生王经须真天子经三转法轮经因明入正理论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大藏经释迦经孟兰盆经苏悉地经瑜伽师地论诸佛要集经大方等大集经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佛母经理趣经首楞严经大庄严论三十唯识论金刚三昧经杂阿昆昙心论阿毘达摩顺正理论
华严经金錍论十二门论辨中边论弥勒下生经善住秘密经高王观世音经阿毘达摩大毘婆沙论
小乘经梵网经月上女经法华经论百法明门论了本生死经智光灭业障经大方广如来秘密义经
杂集论大有经无量义经法界观门唯识二十论法华三昧经佛说优填王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密严经灌腊经碱水喻经五教止观释摩诃衍论佛本行集经胜军五所问经阿毘达摩大毘婆沙论
成实论无常经摄大乘论大法鼓经观所缘缘论阿闍世王经法界无差别论大萨遮尼犍子受记经
辨正论教王经优婆离经旧城喻经佛印三昧经卢至长者经授学无学人记品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
十上经悲华经杂阿含经入楞伽经大般涅盘经菩萨璎珞经念佛三昧宝王论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五教章十地经世亲摄论解脱戒经佛说佛名经摩诃摩耶经大威德陀罗尼经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四教仪法句经无著摄论无量寿经大品般若经大乘起信论大悲心陀罗尼经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
胜鬘经本事经菩萨戒经大智度论大白伞盖经莲华三昧经过去现在因果经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贤劫经咒齿经大宝积经王法正理论八佛名号经六字神咒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显扬论普贤经解深密经观无量寿经摩诃僧只律宝星陀罗尼经清净毘尼方广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三明经八师经大光明经四十二章经五无反复经文殊师利问经阿毘达摩发智论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
放钵经宝两经十二部经妙法莲华经菩萨处胎经无极宝三昧经称赞大乘功德经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经
胞胎经佛地经大乘玄论四品法门经大乘显识经众许摩诃帝经无垢优婆夷问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耶只经碧岩录龙施女经八名普密经宝女所问经无尽意菩萨经一字佛顶轮五经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延寿经四法经大随求经三千佛名经八大人觉经入阿毘达摩论大宗地玄文本论金刚光焰止风雨陀罗尼经
尼母经王法经菩萨藏经菩萨戒本经古尊宿语录大明度无极经添品妙法莲华经三世因果经尊胜陀罗尼经
乳光经十诵律杂譬喻经菩萨内戒经月光童子经大庄严法门经大宗地玄文本论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

佛经介绍

大藏经

大藏经

大藏经

  大藏经为汉译的佛教经典,与东土高僧著作入藏的总称,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 一切经的名称起源于隋朝,它的内容包括佛所说的经典及西方释氏的著作。现今的大藏经,又加入中国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据隋书经籍志记战:梁武帝在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这是佛经有藏的开始。 唐朝开元年间,沙门智升著开元释经目录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十八卷、福州东禅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东禅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开元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碛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百七十一卷。清朝有雍正刻龙藏,乾隆续藏。 宋、元、明诸版本,多半亡佚,只有南宋碛砂版尚存孤本,藏於西安卧龙、开元两寺之中。

药师经

药师经
药师经

  药师经有五种译本:

  一、东晋帛尸梨蜜多罗所译的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佛说灌顶经十二所载。

  二、南朝宋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不入藏经)。

  三、隋朝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

  四、唐朝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五、唐朝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

  前四译单译出药师如来之部,第五译前卷译出六佛,后卷译出药师佛。因此单言药药师经,则为前四译,尤其是玄奘的译本。义净所译的,则称为七佛药师经。

  各家的疏注如下:

  药师经疏一卷,唐窥基撰。

  药师经镫焰一卷,净挺著。

  药师经直解一卷,灵耀撰,附梵文神咒。

  药师经古迹二卷,新罗太贤撰。

  药师经钞二卷,善珠撰。

  药师经纂解四卷,亮汰撰。

  

观音

观音经局部
观音经局部

  法华经卷第八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一品别行者,称为观音经。一卷,秦罗什译长行,隋闍那崛多译偈颂。

  法华传记一:「唯有什公普门品,於西海而别行,所以者何,昙摩罗忏,此云法丰,中印人,婆罗门种,亦称伊波勒菩萨,弘化为志,游化葱岭,来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归命正法,兼有疾患以语菩萨,即云:观世音此土有缘,乃令诵念,病苦即除,因是别传一品,流通部外也。」

  各家之疏注如下:

  观音玄义二卷,隋智顗说,灌顶记。

  观音玄义记四卷,宋知礼述记。

  观音义疏二卷,隋智顗说,灌顶记。

  观音义疏记四卷,宋知礼记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慧能於韶州大梵寺坛上说法,门人记录下来,便尊称为六祖坛经。简称为坛经。

  夹注辅教编六坛经赞题注上说:「始其众人欲请宗门第六祖大鉴禅师开演东山法门於韶阳大梵寺,尊敬大鉴之道,乃封土为坛,以资其说法,其后其弟子者集大鉴之说,因而目为坛经也。」

  

疏注二家如下:

  六祖坛经增注,日本山田大应注。

  六祖坛经笺注,丁福保注。

  

金光明经

  有三种译本:

  一、北凉昙无谶译,四卷,题为金光明经。

  二、隋宝贵等取前译补译,合入其缺品八卷,题为合部金光明经。

  三、唐义净译,十卷,题为金光明最胜王经。三译中以第三译文义最周足。但金光明经因天台智者说玄义及文句,因此以第一译流传最广。

  各家之注述如下:

  金光明经疏一卷,隋吉藏撰。

  金光明经玄义二卷,隋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

  金光明经文句六卷,隋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

  金光明义疏一卷,慧远著。

  金光明经文句记十二卷,宋知礼述。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六卷,宋知礼述。

  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二卷,宋从义撰。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七卷,宋从义撰。

  金光明经照解二卷,宋宗晓述。

  金光明经玄义科一卷,明明得排定。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六卷,明明得会。

  金光明经文句科一卷,明明得排定。

  金光明经文句记会本八卷,明明得会句并记入经。

  金光明经科注四卷,明受汰集,附受汰重辑金光明经感应记。

  

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秦罗什译。净土三部经之一。这部经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这部经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唯摄一类纯笃之机。

阿弥陀经局部
阿弥陀经局部

  各家的注述如下:

  阿弥陀经义记一卷,隋智顗说,灌顶记。

  阿弥陀经义述一卷,唐慧净述。

  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唐窥基撰。

  阿弥陀经疏一卷,唐元晓述。

  阿弥陀经疏一卷,唐窥基撰。

  阿弥陀经义疏一卷,宋智圆述。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三卷,宋元照述,戒度记。

  阿弥陀经句解一卷,元性澄句解。

  阿弥陀经略解一卷,明大佑述。

  阿弥陀经疏钞四卷,明袾宏述。

  阿弥陀经疏钞事义一卷、阿弥陀经疏钞问辩一卷、阿弥陀经疏钞演义四卷,明古德法师演义,智愿定本。

  净土已诀一卷,明大惠释。

  阿弥陀经要解一卷,智旭解。

  阿弥陀经舌相一卷,净挺著。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一卷,了根纂注。

  阿弥陀经略注一卷,续法录注。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明大佑述,传灯钞。

  阿弥陀经摘要易解一卷,真嵩述。

  阿弥陀经约论一卷,彭际清述。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三卷,明智旭要解,达默造钞,达林参订。

  阿弥陀经疏钞撷一卷,明袾宏疏钞,徐槐廷撷,阿弥陀经应验附。

  阿弥陀经释一卷,郑澄德、郑澄源排定。

  阿弥陀经注一卷,郑澄德、澄源合注。

  阿弥陀经笺注,丁福保注。

金刚顶经

  金刚顶经与大日经、苏悉地经同为密教三部经。也是金刚界诸经之总名。梵本共有十万偈十八会,现今中国所流布的有三种:

  一、不空所译的教王经,三卷。详称为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这本教王经在十八会之第一会的四品之中,只翻译第一品。

  二、施护所译教王经,三十卷。详称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教王经。翻译十八会之第一会的四品。

  三、金刚智所译的略出经,四卷。详称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

  以上三本都称为金刚顶经,但是普通所说的金刚顶经,都是指不空所译的那一本。

法华经

  详称为妙法莲华经。

  妙法的意义是:揭示三乘归一之旨,使二乘回小向大,故称为妙法。

  莲华有两个意义:

  一、出水之意,表示所诠之理出离二乘泥浊水。

  二、开敷之意,表示以胜教言开真理。

  法华经有三个译本:

  一、姚秦鸠摩罗什译,七卷。

  二、晋竺法护译,称为正法华经,十卷。

  三、隋闍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八卷,称为添品法华经。

  现今流通最广的是第一种译本。

金刚经

  详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以空慧为体,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繁简适中,最便於诵持。

  共有六种译本:

  一、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二、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三、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四、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五、唐朝玄奘所译的能断金刚分,收载於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七十七卷。

  六、唐朝义净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

  

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简称,又称为般若心经。心经的经文很简短,然而大般若经精要,都浓缩在其中,因此命名为心经。心,就是精要的意思。

  心经一共有七种译本:

  一、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二、唐朝法成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三、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四、唐朝般若共利言等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五、唐朝法月所译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六、唐朝智慧轮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七、宋朝施护所译的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现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译本。

  

苏悉地经

  详称为苏悉地羯罗经,译为妙成就业经,三卷,唐朝输婆迦罗译,密宗三部经之一。

  苏悉地羯罗,译为妙成就作业,指成就一切世间出世间作业之妙法。

  苏悉地经疏一:「羯罗者,又称迦罗抳,此云作也,又羯赖麼呢,此云业,又迦抳,此云务也,并应通用。」

  开元录九:「苏悉地羯罗,唐云妙成就法,此与苏婆呼并是咒毘奈耶,不曾入於曼荼罗,不合辄读,同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便成盗法。」

  苏悉地经说苏悉地之法,真言经一百余部内,虽皆说速疾成就之法,而此经独为其至极,故名妙成就法。

佛说佛名经

  佛名经有好几部:

  一、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佛说佛名经,十二卷,举一万一千九十三尊。

  二、失译人名,三十卷。

  三、隋朝闍那崛多译的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八卷。

  四、失译人名,三劫三千诸佛名经,三卷,简称三千佛名经。

  五、隋朝那连提耶舍所译的百佛名经,一卷。

  

大方等大集经(回顶端)

  大方等为大乘经之通名,佛在欲色二界中间广集十方之佛菩萨,说大乘之法,称为大集经。

  大集经没有全本,前后诸师,各译一部分,高丽藏本收诸师译本为一部,有六十卷。其中前二十六卷及三十一卷至三十三卷之日密分三卷,北凉昙无谶译,为诸译中之大本,其他的藏本称为大方等大集经而别行之,第二十七卷至三十卷之无尽意菩萨品四卷,为智严宝云所译,别行本题为无尽意菩萨经。第三十四卷至四十五之日藏分十二卷,隋那连耶舍译,别行本十卷,称为大乘大方等日藏经。第四十六卷至五十六卷之月藏分十一卷,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别行本十卷,称为大方等大集月藏经。第五十七、五十八两卷之须弥分二卷,别行本题为大乘大集经,第五十九、六十两卷之十方菩萨品,后汉安世高译,别行本题为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

  

仁王经

  仁王经有二本:

  一、罗什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

  二、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卷。

  仁王,指当时十六大国之国王,佛对诸王各护其国,使国家安稳,因此为他们演说般若波罗蜜多深法之经文。能够受持讲说此经,则七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丰乐,因此自古以来认为是护国三部经之一,消灾祈福时,便读诵这部经。

  各家的注述及有关著作列举如下:

  仁王经疏六卷,隋吉藏撰。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隋智顗说,门人灌顶记。

  仁王经合疏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明道霈合。

  仁王经疏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成莲合。

  仁王经疏七卷,唐良贲述。

  仁王疏疏六卷,唐圆测撰。

  仁王经疏法衡钞六卷,唐遇荣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四卷,宋善月述。

  注仁王经疏科一卷,宋净源录。

  仁王经疏四卷,宋净源撰集。

  仁王经科疏科文一卷,明真贵述。

  仁王经科疏悬谈一卷,明真贵述。

  仁王经科疏五卷,明真贵述。

高王观世音经

  东魏天平年中,高王时人所感得之观音经。续高僧传二十九,法苑珠林二十五称为观世音救生经,又称为高王观世音经,佛祖统纪五十四称为十句观音经,稽古略二称为救苦观音经。

  续高僧传二十九:「昔元魏天平,定洲募士孙敬德,於防所造观音像,及年满还,常加礼事,后为劫贼所引,禁在京狱,不胜拷掠,遂妄承罪,并处极刑...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经有佛名,令诵千遍,得免死厄。德既觉已,缘梦中经,了无谬误,比至平明,已满百遍,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欲加刑,诵满千遍,执刀下斫,折为三段,三换其刀,皮肉不损,怪以奏闻,丞相高欢,表请免刑,仍敕传写,被之於世,今所谓高王观音经是也。」

  天龙八部赞

  天龙为八部众中之二众,八部之中以此为上首,故标举为天龙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侯罗迦。 华经提婆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被龙女成佛。」

  天龙八部赞出於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大云轮请雨经,普遍光明大随求陀罗尼经之卷末及毘奈耶杂事四。 无垢大乘经卷末:「天阿苏罗、药叉等,来听法者应至心,拥护佛法使长存,各各勤行世尊教,诸有听徒来至此,或在地上或居空,常於人世起慈心,昼夜自身依法住,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所有罪障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阿含经

  阿含,梵语,义译为无比法,又译为法归,它的意义是「万法悉归趣於此」。

  阿含经共有四部:

  一、增一阿含经,共五十卷,东晋僧伽提婆译,主明人天因果。

  二、长阿含经,共二十二卷,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主破邪见。

  三、中阿含经,共六十卷,东晋僧伽提婆译,主明诸深义。

  四、杂阿含经,共五十卷,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集不摄於前三经的篇章,因此称为杂阿含,主明诸禅法。

  这四部阿含经均属於小乘经

中国佛教史略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汉地佛教: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历来均以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派使去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传播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中国内地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阳市东10公里处的白马寺。相传有匹白马驮经而来,建白马寺纪念。东汉时绝大部分佛经都是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

  佛教在中国的三国、魏、西晋各朝代时,主要传播活动仍是佛典翻译,魏都洛阳和吴国的都城建业是传播活动的中心。这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佛教教义的宣传、研究,为以后佛教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矗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阶层人普遍信仰佛教,到处建有佛塔、寺院。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如敦煌、云冈、龙门等古代的雕塑、壁画,都是这一时期开始建造的工程。这时有成就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344—413年)所译的佛典有384卷,内容正确,技巧精湛,对佛教发展贡献极大。还有西行取经最有成就的法显(337—422年),他游历了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30余国,所取回的佛典和撰写见闻,为佛教发展和研究古代中、南亚诸国史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南北朝时的梁武帝笃信佛教,他在位14年中,4次舍身入寺院为寺奴都由国家出钱把他从庙里又赎回来。梁武帝亲自讲经说法,撰写经文。梁朝有寺院2860所,僧尼82700余人。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在清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到僧兵的援助。他即位后下诏在全国建寺院,设释经处,培养了大批佛教高僧、学者。这时最著名的僧人之一是玄奘(600—664年)。他历时19年,长途跋涉5万余里,去到印度取经,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写出了《大唐西域记》见闻录。唐太宗推崇玄奘为“法门之领袖”,“千古而无对”。 北宋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中国和印度的僧人间传法交往络绎不绝。天禧五年(1021年),北宋佛教发展到顶峰,全国僧尼近46万人,寺院近4万座。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佛教仍保持一定盛况。元朝蒙古民族崇尚藏传佛教...佛者心也。

五时行解

  佛经行解 方海权著

  佛经是佛陀智慧的结晶,大慈悲愿力的高贵人格而产生,令历代帝王将相民众所修学,得利益无穷无尽,推动人间净土和谐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使无数大众学习得益,离苦得乐,发辉富贵。

  此中,佛经最注重的是行解并重,福慧双修,即是佛经佛陀说出应该怎么修行,我们的行动必须去做,才会心与佛合,才能福泽无限。

  故此,佛经是教育我们用来修学,研究之后要化为行动是真智慧,自然得成大富贵大智慧,更能辗转利益无量众生,速成无上菩提。这就是佛经最伟大的地方。

  佛经五时 方海权著

  佛经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的教育,世尊大彻大悟,说法四十九年,广开八万四千法门,说出宇宙万物人生的真相和真理。 一:华严时。《华严经》为第一时说法,对法身菩萨大机者之教说。

  二:阿含时。又称鹿苑时。佛陀在鹿苑说出《四阿含》等小乘经典,名称是《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及《增一阿含经》四部。以教导在华严时根机未开之声闻二乘而说。

  三:方等时。佛陀此时广说方等经典,如《楞严经》、《维摩诘所说经》、《圆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宝积经》、《大集经》、《楞伽经》。教导小果者,此非究竟意,使声闻二乘,起回小向大之心。

  四:般若时。佛陀用二十二年,广说诸般若智慧经典,共有十大般若:

  《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五,法华、涅槃时。《法华经》《涅槃经》。

热门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