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注进法相宗章疏 藏俊撰 妙法莲华经玄赞十卷(本末十八卷)大乘基撰 同经音训一卷同上 同经为为二章一卷同上 同经科文一卷同上 同经义决一卷惠沼 同经摄释四卷(释玄赞本末合八卷)朴杨寺智周 同经决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第一卷 新编教藏总录流衍序 夫明月之珠。焰光之璧。纳柜而弗庸。则有那益乎哉。宓惟。义天姓王氏。高丽国。文宗仁孝王第四之子也。出家封佑世僧统。元佑初。
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 入唐还学沙门圆行言。圆行载次戊午。衔命请益之列。访道西海之外。其年腊月得到长安城。岁次己未正月十三日。依奏奉敕住青龙寺。幸遇彼寺灌顶教主法号义真和尚以为师主。其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 合员三十帖 二十九帖有紫染绢表纸(廿五帖有外题五帖无外题一帖无表纸) 新译花严经一部四帖(每帖复各十卷但第四帖末有南天竺王进梵本经愿文) 右四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仁
新书写请来法门等目录 (先东寺法门录中以外之者也) 合一百三十四部一百四十三卷一纸书十九张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一部六卷(不空三藏译策子二帖)用纸四十四张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一部四卷(旧本
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 经疏章传等一百三十漆部二百一卷。曼荼罗并印契坛样诸圣者影及舍利等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一卷 一切佛心中心经一卷 宝星经略述二十八宿佉卢瑟咤仙人经一卷
东域传灯目录 兴福寺沙门永超集 弘经录一 传律录二 讲论录三 杂述录四 传记录五 宽治八年永超自校正证献青莲院(于时生年八十一) 盖为弘法之志无尽也悉之已 弘经录一 华严部 华严论六
续古今译经图纪 开元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译经图纪者。本起于大慈恩寺翻经院之堂也。此堂图画古今传译缁素。首自迦叶摩腾终于大唐三藏。迈公因撰题之于壁。自兹厥后传译相仍。诸有藻绘无斯纪述。
入唐新求圣教目录 长安五台山及扬州等处。所求经论念诵法门。及章疏传记等。都计五百八十四部。八百二卷。胎藏金刚界两部大曼陀罗。及诸尊坛像。舍利并高僧真影等。都计五十种 在长安城。所求经论章疏
常晓和尚请来目录 入唐学法沙门常晓言。常晓以去承和三年五月。衔命留学远期万里之外。其年漂回。四年亦不果渡海。五年六月进发。同年八月到淮南城广绫馆安置。孟冬使等入朝。常晓不得随使入京。徒留馆里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