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 星云大师 虚云法师 大安法师 道证法师 济群法师 印光大师 证严法师 太虚大师 净界法师 慈法法师 宽运法师 明一法师 白圣法师 白云禅师 宝静法师 本法法师 本焕法师 本性法师 本源法师 斌宗法师 忏云法师 昌臻法师 常福法师 常照法师 超定法师 超然法师 彻悟禅师 成峰法师 成刚法师 持松法师 崇慈法师 传道法师 传明法师 传印法师 纯祥法师 慈航法师 慈舟法师 慈庄法师 达观法师 达摩祖师 大寂尼师 道坚法师 道信大师 道隐法师 道源法师 涤华禅师 谛闲法师 东初法师 法藏大师
月悟法师文章
  • 如何理解禅门祖师问东答西? (月悟法师)如何理解禅门祖师问东答西?

      禅门祖师“问东答西”,真实用意是:一、破除学人的种种偏执、邪倒。《坛经》付嘱品第十云:“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  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

  • 佛陀度化众生的三个步骤 (月悟法师)佛陀度化众生的三个步骤

      佛陀度化众生的三个步骤:种、熟、脱。  佛、诸大菩萨度化众生,总不出种下善根、令善根成熟、令断烦恼得解脱三个步骤,所谓种、熟、脱三阶段。这也是众生从凡夫到成佛的三个步骤。  种、熟、脱:种,种

  • 中国佛教僧人的称谓 (月悟法师)中国佛教僧人的称谓

      为了随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讳、礼仪,中国佛教僧人的称谓也很复杂。法名:从出家那天开始,剃度师父就给你取法名,法名是出家人的第一个称谓。从古至今,高僧的法名往往不为人所知,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讳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讳,直称他人姓名是很不礼貌的。直称他人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 寺院中的打板叩钟和击鼓 (月悟法师)寺院中的打板叩钟和击鼓

      打板,也称打木、檀板、声鸣,梵音译为犍稚、犍槌、犍椎、揵椎、犍地(参看笔者新浪博文《佛教犍槌之槌正音》),是集合僧人的响器之一。《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四:世尊七月十五日于露野地敷座,比丘僧前后围

  • (月悟法师)从搁置的电子表突然走动谈起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然走动谈起 我的一位学生送给我一只新加坡出产的电子表,据他说,价格不贵却耐用,走时也准,换上新电池,至少可用两年。可是到了我的手上,换上新电池,仅使用了半年,时针便停止了走动。拿到钟表修理铺修理,却说没问题,换了电池,使用了一个月,时针又停止了走动。扔掉它,有点可惜。便将它搁置在书柜里,反正不会占据多大空间,仍将手机兼当手表使用。 近日,趺坐心静,听到从书柜里传来嘀嘀嗒嗒的声音,打开书柜一看,搁置了半个月的电子表突然走动了,完好如初。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

  • (月悟法师)念佛·研教·往生

    念佛·研教·往生 天台山国清寺 月悟 《释教三字经》说:“修行必择一捷径法门,方能有成。念佛法门,最为捷径。而持名念佛,尤为捷径之捷径法门也。最为要妙,宜笃信而力行。”诚然,除非不识字或半文盲,实在无法研习三藏教义,可以鼓励他一味持名念佛,并且笃信、

  • (月悟法师)研习天台宗的体会

    研习天台宗的体会 ◎月悟 一九九九年第十期《法音》发表我的学佛习作《念佛、研教、往生》之后,引起了一定反响,收到了许多读者信众的来函,问我如何研习天台宗?原因是天台典籍浩如湮海,名相特别多,无从下手。我研习天台宗时间不长,但一边学一边寻求事半功倍之捷径,获益良多。兹将我研习天台宗之体会贡献于读者信众,倘能于读者信众有所启迪,则其愿足矣。 我为何特别推介天台宗?其实,研习教理,无论修学何宗何派,都一样;宗无高下,契机即可。然而我之所以特别推介天台宗,是因为天台宗正依

  • (月悟法师)略释“教观总持”

    略释“教观总持” 月悟 出国清寺,站在丰干桥上,迎面一座由晚近著名书画家王震(一亭)大居士题有“教观总持”四个大字的照壁赫然入目。 明末高僧、天台宗第三十一祖藕益大师在《教观纲宗》中指出:“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教观二门,即教相门与观心门之并称,全称教门观门,简称教观。此二门犹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佛教圣典各种说法,自形式而内容加以分类、整理、推判、科释而令学人掌握教法

  • (月悟法师)“理具一心”与“理一心”

    【“理具一心”与“理一心”】 净土宗讲“一心不乱”,有浅有深,含义不同。理具一心,指的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当然也具足一心不乱之德能,但只是理具而已。理一心不乱,是净土行人的极高境界;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 一心不乱,有浅有深。但与六即位作比对,须反复斟酌。因为,天台宗“六即位”,有藏、通、别、圆教的区别,含义深广微妙,《教观纲宗》作了整合;而“六即佛”专指圆教不思议境界,立足点极高,一般念

  • (月悟法师)修行如弹琴

    修行如弹琴 法师开示: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 徒弟甲(琴师):质量好的琴,怎么乱弹,弦也不会断。 徒弟乙(琴史学者):师父所说的琴,印度的维纳琴?七弦琴是中国古琴。 徒弟丙(佛教学者):佛陀打这个比方,指的是什么琴,涉及到这部佛经的真伪问题啊! 法师:……

  • (月悟法师)智者大师传授“礼佛方法”

    【礼佛方法】 天台智者大师《法华三昧忏仪》第六:“礼佛之法,当随所礼佛,志心忆念。此佛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对目前,受我礼拜。余一一佛,亦复如是,用心不得散乱。复次,行者礼佛之时,自知身心空寂,无有礼相;亦知此身,虽如幻不实,而非不影现,法界一一佛前,悉有此身,头面顶礼。”

  • (月悟法师)略解“大九无譬,应有譬成小”

    略解“大九无譬,应有譬成

  • (月悟法师)佛知见

    佛知见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智慧,究竟圆满,了知照见诸法实相,称为“一切种智”。就佛智而云“知”,就佛眼而云“见”。天台宗圆教“六即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理具佛之知见,称为“理即佛”。从大善知识或大乘经论,信解圆教一乘,教、观总持,解、行相应,知见渐明,于不次第中次第证入圆教“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系圆教“分证即佛”。位登圆教初住(与别教初地齐),具如理知见。如量

  • (月悟法师)每人都有一面镜子,望能善用

    每人都有一面镜子,望能善用 每人都有一面镜子,望能善用!照自己,缺陷、失落可以找到安慰,个矮的有鲁迅作伴,身残的有霍金作伴,爆牙的有孔子作伴,怀才不遇的有梵高作伴。照别人,见其长处则常生嫉妒,见其短处则常生骄慢,徒增烦恼。所以,向自心观照,不见他人过,能生自信与智慧!

  • (月悟法师)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大方广佛华严经·贤首品》第十二之一:“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大智度论》卷第一:“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

  • (月悟法师)佛教讲“放下”,不是放弃、逃避!

    佛教讲“放下”,不是放弃、逃避! 学佛之人,应当放下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为世间八法所染所动,但是咱们生活在世间,不可放弃在世间的责任与义务。否则,做人都不合格,谈何学佛? 佛教讲“放下”,不是放弃、逃避,而是心无挂碍,不为物累,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大众服务。

  • (月悟法师)止、观二法,包含了所有的修法

    止、观二法,包含了所有的修法 从因上讲止、观,从果上讲定、慧。修止得定,修观发慧。修止,就是将心念专注在一个境界上,不要动

  • (月悟法师)最好的师父就是跟你最有缘的师父

    最好的师父就是跟你最有缘的师父 看到某善信的私信:“希望自己能够有缘遇到一位最好的师父,那种非常有名气的大德高僧上师。”其实,最好的师父就是跟你最有缘的师父,何况高僧未必有名!跟你无缘,佛菩萨示现在你面前,你也会觉得他不行,或可望不可及。佛典记载,有的人,贤圣僧度不了,凡夫僧却能度化他(她),因为彼此有缘啊!

  • (月悟法师)修学佛法的次第

    修学佛法的次第 修学佛法的次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信、解、行、证;闻、思、修;戒、定、慧。虽三而一,其实都是一回事:闻、思包含了信、解;有了闻思基础,才会自觉持戒,修习止、观(修止得定、修观发慧)。 《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修学佛法,以信居首。无信有解,佛门外人。有信无解,迷信。有信有解,正信。依信解而修行,才是正行,合乎中道,不堕偏、邪,必证佛果。

  • (月悟法师)佛法有五种人说

    佛法有五种人说 《大智度论》卷第二:“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小乘经、律、论,最初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言。佛灭度后,只要合乎三法印或实相印,这五种人所说也是佛说。大乘佛经,也有不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言,但是合乎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言,也是佛说!

  • (月悟法师)财富为五家所共

    财富为五家所共 大智度论卷第十一:“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卷第十三:“若出为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财富为五家所共,王、贼、火、水、不爱子(败家子)。财富从往昔布施中来,如有余财,应当布施,饶益众生,下辈子仍是大富之人。

  • (月悟法师)真修行人,于他过失不生分别

    真修行人,于他过失不生分别 看别人的不是、说别人的不是,这是业障的具体表现。莫非只有你如法修行,别人都是业障凡夫?再说,个人因果各自受,跟你有啥关系?除非你境界比他高,并有能力善巧方便改变他!真修行人,“于他过失,不生分别”!(《大宝积经卷第九十一· 发胜志乐会》)

  • (月悟法师)学佛与实修

    学佛与实修 学佛,只是掌握一些佛教知识与名相,不去实修,无法对治烦恼习气,甚至可能会学出贡高我慢! 怎么才算得上实修?发心与修法!发心要正。修法,无论多忙,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做功课,念佛、打坐、诵经、阅藏、拜忏都可以,日日如此日日新,烦恼习气决定随之渐少,功不唐捐! 持戒是佛子、善信的基本功,成佛的基

  • (月悟法师)切勿倒说佛的开示

    切勿倒说佛的开示 佛对增上慢人(凡夫、二乘)讲“离淫怒痴即是解脱”,对无增上慢人讲“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无增上慢人,当指圆证念不退的大菩萨,才能自在出入淫怒痴充满的六道众生界度化群生,增益道品,究竟圆满成就佛道。若不分对象、场合,倒说佛的开示,误用佛说,误导众生,那真是罪过,慎之,慎之。

  • (月悟法师)忏悔与后悔

    忏悔与后悔 忏悔的忏是发露已犯的过错,真心认错;忏悔的悔是改过,不再犯。忏悔是有信心改过,是修行。懊悔、后悔是没信心改过,是烦恼,智者大师列为“掉悔”中的“悔”。 懂得忏悔,无论罪业多么深重,都是佛法中人了。一起恭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 (月悟法师)《摩诃止观》导读

    《摩诃止观》导读 天台山国清寺月悟 众所周知,天台宗作为中国佛教第一个大乘宗派,以教(教理)观(实修)双美著称于世。天台典籍浩如烟海,主要的就有数百种,-根本典籍则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又名《圆顿止观》);欲深入研修天台宗,不可不读的天台圣典。天台宗就教义理论与修行实践,分判教相门与观心门,全称教门、观门,简称教观,为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法华文句》、《法华玄义》二部,主说教相门,傍及观心门;《摩诃止观》主说观心门,傍及教相门。此三大

  • (月悟法师)智者开山首刹修禅寺

    智者开山首刹修禅寺 天台山国清寺 月 悟 智者大师(智顗禅师)栖隐天台山达十二年之久,前后时间跨度为二十二年。他在天台山建立道场十二处,最早建立、也是最具规模的道场是天台山修禅寺,最后建立的道场是天台山国清寺,大师选址、绘制寺图、奠基于生前,成于圆寂之后,为天台宗的根本道

  • (月悟法师)生搬硬套

    生搬硬套 深山古寺住着两位出家人,老和尚与小和尚。老和尚巡夜,发现小和尚没个睡相,呵斥道:“仰卧是天人的睡相,俯卧是畜生的睡相,左卧是贪婪的睡相。而右卧则是吉祥卧,可防止妖魔侵扰,不起噩梦。你咋爱俯卧,想做畜生吗?”小和尚生气道:“生搬硬套!明天徒弟去读佛学院,您老眼不见,心也不烦。”老和尚转怒为喜:“哦,好事啊!免得不学无术,盲修瞎练。睡眠一定要吉祥卧。一个月后,送你就读佛学院。” 小和尚坚持吉祥卧半个月,不料右肩长出一个毒疥,疼痛无比。为了读佛学院,继续忍痛坚持吉

  • (月悟法师)教下各宗对“三不退”的说法

    教下各宗对“三不退”的说法 “三不退”指菩萨行位,诸宗说法不一。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永不堕六道凡夫。2、行不退:所修之菩萨行愿,永不退失。3、念不退:中道正念永不退转。 天台宗藏教二乘(声闻、缘觉)无“行、念不退”,通教无“念不退”。藏教初果以上,位不退。通教共十地。第四见地以上,位不退。第九菩萨地、第十佛地,行不退。别教初住至第七住为位不退,断灭见思惑而永超三界生死;第八住至十回向为行不退,破除尘沙惑而不退失利他之心;初地以上为念不退,此时分破无明惑,永不退失中

  • (月悟法师)牛行虎步

    牛行虎步 修行的方式,不出坐禅与经行。经行,指在一定的场所中,为了调剂身心,旋绕往来或直来直去地行走。通常在饭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起而经行。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载,适于经行之地有五,即闲处、户前、讲堂之前、塔下、阁下。另据四分律卷五十九所说,时常经行能得五利:(一)能堪远行,(二)能静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于定中得以久

  • (月悟法师)既勤求多闻,又不着文字

    既勤求多闻,又不着文字 《大般若经》卷第五十四:“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发勤精进,作是念言:‘若此佛土、若十方界,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皆听习、读诵、受持,而于其中不著文字。’是为菩萨摩诃萨勤求多闻常无厌足,于所闻法不著文字。” 菩萨既勤求多闻,又不着文字,这才合乎中道。勤求多闻,但执着文字,结果增长我慢,好乐争辩;不着文字,但不勤求多闻,结果不学无术,盲修瞎练;皆与中道相违。

  • (月悟法师)三种念佛与念三身佛

    三种念佛与念三身佛 《观无量寿佛经》侧重观想念佛,若观想力弱,才执持名号,可保下品往生;《阿弥陀经》侧重持名念佛,经由持名念佛,不必借助观想,直达一心不乱,由“事一心”自然流入“理一心”。此“理一心”即是“实相念佛”之异称,因为实相念佛不但是一种念佛方法,而且是念佛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理一心”。 无论怎么念佛,都是念三身佛。观想念佛,念报、化佛。实相念佛,念法身佛。持名念佛,若得力,直达一心不乱,便是念法身佛;若不得力,也能种下往生净土之善根。 从契机的角度讲,观

  • (月悟法师)持名念佛不能代替一切修法

    持名念佛不能代替一切修法 持名念佛虽然殊妙,就简便易行而言,确实“三根普被,利钝皆收”,但是不能代替一切修法。参禅、诵经、持咒、拜忏等等一切修法,都不能互相代替。修法,好比药铺里各种各样的药,对治各种各样的

  • (月悟法师)菩萨独处,心系众生

    菩萨独处,心系众生 问曰:“菩萨之法,正以度众生为事,何故独处空山,弃舍众生,闲居自善?”答曰:“菩萨身虽舍离,而心不舍。如人有病,将身服药,暂息事业。病差,则修业如故。菩萨亦尔。身虽暂舍众生,而心常怜愍。于闲静处,服禅定药,得实智慧,除烦恼病,起六神足,还生六道,广度众生。”(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修禅波罗蜜大意第一》) 差,同“瘥”,病愈,读音chài。 闭户静修,不一定就是小乘。出门弘法,不一定就是大乘。一个人,究竟是大乘行人,还是小乘行人,取决于他的发心,而非外在

  • (月悟法师)聪明·智慧·般若

    聪明·智慧·般若 智慧离不开聪明,但智慧不等于聪明。智的本义是聪明。聪明,耳聪目明,六根聪利,是开发智慧的基

  • (月悟法师)自誓受八关斋戒仪轨

    自誓受八关斋戒仪轨 弘一大师依照《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录编一篇《受八关斋戒法》,现根据此文,结合居士、善信自誓受戒的具体情况,编订敬述《自誓受八关斋戒仪轨》。 于自家堂前请供佛像一尊或佛画一张,视同真佛,并随力供上供品,脱鞋,五肢(两手、两足、脸)沐浴,至诚问讯,顶礼三拜,两膝着地、合掌,发出离心及菩提心,恭诵: ?? ??(一)发愿 ?? ??归命一切佛,惟愿一切菩萨众,摄受于我。(一说) ?? ??我今归命胜菩提 ?? ??最上清净佛法众 ??我发广大菩提心 ??自他利益

  • (月悟法师)过度追求完美,是我执的表现

    过度追求完美,是我执的表现 心理学家指出,过度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不利于身心健康,他们建议,要降低其标准,学会偷懒。 站在佛教的立场,学会偷懒或无所谓,克服了完美主义的坏处,却导致生活消极,甚至于麻木不仁,仍然不利于身心健康。 消极者,玩世不恭者,不是学佛人的作为。完美主义者,轻忽了自身的福德因缘,希望外在的人事和环境,在在处处向自己俯首顺从,这怎么可能呢?直接的说,学佛人不充分认识自己,过度追求完美,是我执的表现,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 过度追求完美,会导致种

  • (月悟法师)净土宗历代祖师之确定

    净土宗历代祖师之确定 中国佛教八个大乘宗派,如天台宗、禅宗祖师,皆有传承、师承关系,建立了传法世系。唯有净土宗历代祖师,乃是根据他们在弘扬净土法门的实绩来确定的,即为后世所追认。 最早建立净土宗历代祖师确定关系的,是南宋四明宗晓(1151-1214),宗晓是天台宗山家派知礼系广智尚贤的传人,字达先,号石艺,浙江宁波人,继承天台宗祖师兼弘净土的优良传统,编纂了净土宗重要的文献资料《乐邦文类》五卷。 《乐邦文类》卷三提出:以庐山慧远为莲宗(净土宗)始祖,唐代善导为净土宗实际创始

  • (月悟法师)所有的修法都是最好的修法

    所有的修法都是最好的修法 佛法之中,不同的修法,对治不同根机众生的心

  • (月悟法师)对症下药,便是好药

    对症下药,便是好药 华严学者:性净性善。 天台学者:性具净、染、善、恶,性具一切法。 华严学者:提倡性染、性恶,有啥好处? 天台学者:性净、性善是药,性染、性恶也是药。药无好坏,对症下药,便是好药。 华严学者:佛与众生,有啥区别? 天台学者:性具一切法,是性德,凡、圣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修德有差别;佛善用一切法、一切药(示现),众生恶用一切法、一切药(造业)。最终,仍是性、修不二。

  • (月悟法师)小议“四料简”

    小议“四料简” “四料简”有抑禅扬净的倾向,乃应机之说,并不适用所有的修行人。虚云、来果等现代高僧,修禅得解脱,难道你还怀疑吗?修法平等,无有高下。适合你的修法,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修法。 问:“四料简”流传很广,究竟对不对? 释月悟答:没有对与错,只有适用与不适用。 【附录】虚云老和尚:修净土人误解四料简,带累永明禅师 因客问参禅不及念佛,永明寿禅师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如五祖戒禅师后身为苏子瞻,乃至雁荡僧为秦氏子桧,云云。 虚云和尚答曰:《楞严经》文殊菩萨选

  • (月悟法师)《天台四教仪》与《教观纲宗》互参互补

    《天台四教仪》与《教观纲宗》互参互补 天台宗教(教相理论)、观(观行实践)体系既庞大,又缜密。《天台四教仪》与《教观纲宗》是两篇不朽的天台教相入门书。天台教相理论体系,既有次第,又有融通。《天台四教仪》侧重次第,《教观纲宗》侧重融通。天台智者大师谈“五时”,通、别俱谈。《天台四教仪》只谈别五时,《教观纲宗》强调通五时。《教观纲宗》作者蕅益大师对谛观大师《天台四教仪》不谈通五时,“意见”蛮大,说出“四教仪出而台宗晦(通五时晦)”之类的“气话”。其实,蕅益大师的真

  • (月悟法师)凡有言说,都是药

    凡有言说,都是药 《楞严经》说:“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凡有言说,都是药。 ??佛经里面,佛陀有很多“矛盾”的开示,其实是为不同根性的众生,开出不同的药。《维摩诘经》说:“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药无好坏,对症下药,便是好药。好药解除了你一时的病,你仍然继续吃这药,又吃成了

  • (月悟法师)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与平常心是道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与平常心是道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马祖大师的这些禅语,表现出禅师接引学人的灵活多样,大机大用。 ?? ??刚读某“禅师”的博文,其中有一句话“即心即佛,本来不谈有什么意思”。这叫“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 ?? ??马祖大师的公案:“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云,为止小儿啼。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即心即佛,为止小儿啼,有意思,给初机人一个下手处。可是执着这个“有意思”,执指为月,是“通教不通宗,长蛇入竹筒”。所以,大

  • (月悟法师)四种缘起

    四种缘起 ??缘起有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 ??业感缘起,缘起的众生所居世界,是众生业力所感召,是染缘起,如五浊恶世。 ??法界缘起,则是智证境界,是净缘起,如华藏世界、极乐世界。 ??阿赖耶缘起与业感缘起,皆是染缘起,是说生死流转事。不同之处:业感缘起,是有层次、区别的,如共业与不共业,主观内境(色心五蕴)与客观外境(环境)。阿赖耶缘起,则无层次与区别,统统是唯识所现,当下即是染缘起。 ??真如缘起,则是染缘起与净缘起的综合。如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 (月悟法师)凡、圣的区别,全在于对一切法的运用

    凡、圣的区别,全在于对一切法的运用 打个比方,佛是表演病人的演员,不是病人。佛要度九法界众生,和光同尘,必须示现种种善恶相,这叫低眉与怒目,但不染善恶,不离本位(不生不灭、非善非恶)。从体起用,性具善恶,也可以说相具善恶。摄用归体,则非善非恶,您说“善恶无存”也讲得通。而众生有善有恶,是造业,染于善恶。性体上,仍是凡、圣无别,具足一切法。凡、圣的区别,全在于对一切法的运用,圣人妙用而不染,凡夫恶用而执着。讲的角度不一,并不冲突。所谓性体清净之说,是方便说。性具善恶之说,

  • (月悟法师)出家人一心行道,不愁衣食

    出家人一心行道,不愁衣食 《佛藏经》说:“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亿天神,愿共供养,但能一心行道,终亦不念衣食所须,如来白毫相中,百千亿光明,其中一分,供诸弟子。假使一切世间人皆出家,随顺法行,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出家人日常行事,一心在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于世间财物衣食,多得少得,不生欣戚。多得,赶紧布施出去,勿生贪着。少得,勿生忧恼。如此行道比丘,若无世间衣食,必有诸佛加被,天人送供。纵然遇到饥馑之灾,也无须恐慌,人终有一死,不如端坐僻静处观修,代一切众生

  • (月悟法师)无所求,才有所得

    无所求,才有所得 乌有集团公司吴总裁,今年九月正式退休,正在为接班人的问题,纠缠在心,烦恼不已。这家集团公司是兄弟三人合办的大型私营企业,他排行老大。当初兄弟三人共同制定总裁任职制度,总裁年至70岁必须退休,由兄弟三人的成年长子继任。同为成年长子,则由学历高的长子继任。吴总裁的独生子吴有为,连续两年参加高考,都落榜了。他平时成绩非常好,应当可以考上重点大学,但患有严重的怯场症,关键的时候,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吴总裁也想让他弟弟老二的长子接班,老二的长子只有高中学历

  • (月悟法师)关于《坛经·行由品》中的三个偈语

    关于《坛经·行由品》中的三个偈语 神秀大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渐悟的偈子,虽然“不见自性”,但是“依此偈修,免坠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大师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弘忍大师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

  • (月悟法师)关于因缘

    关于因缘 佛说一切法,不离因缘二字。世间之人,最有缘的莫过于夫妻。缘,有善有恶,有浅有深。《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我们学佛修法,就是与佛结缘,这是成就佛道必备的资粮。 今生与某人、某事、某物有缘,决定在前世种下过因缘。 居士对某师特别有缘、法师对某居士特别有缘,亦决定在前世种下过特别的因缘。 诸恶莫作,是淡化恶缘。众善奉行,是强化善缘。修习戒、定、慧,突破善恶对待的挂碍,才能了生脱死,身心清净,得大自在。具体的方式路径,通过发心与修法完成。在修法上,选择适应自己

  • (月悟法师)信仰与理智

    信仰与理智 释月悟 一般宗教重信不重解,导致热情有余,理智不足;而一般对佛法颇有研究的知识分子,理解力虽强,但缺乏信仰,没有热情。佛教是至高无上的,表现在信与智的统一。为此我深信不疑,毅然舍亲割爱出家,终生无悔。 各佛学院的办学方针没错,或“以学为主,学修并重”,或“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但是,就佛教的学与修、信与智,如何落实而不偏,仍无现成的模式供各佛学院具体操作。我实地考察了国内十余所各级佛学院,先后任教五处;就管理办法,大抵照搬中国佛学院八十年代制定的一套

  • (月悟法师)打比方

    打比方 乌有禅师主张禅净双修,他的门下,有两名弟子,修行上很用功。一位叫知念,专修念佛。一位叫参究,专修参禅。两人虽然修行精进,却好争第一。一旦闲下来,便争论起来。知念说,佛经云“末法时期众生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念佛第一,不念佛不能了生脱死。参究说,唯依参禅疾成佛道,了生脱死,参禅第一。 乌有禅师召二人用餐。禅师自己准备了一个勺子,一双筷子。两人几乎齐声道:“我们两人论理,总有一对一错。都对,就没必要辩了。”禅师说:“不用筷子,能吃饭吗?”知念一时脑子没转过弯:“不用

  • (月悟法师)《遗书与晋王》导读

    《遗书与晋王》导读 天台山国清寺 月悟 天台宗实创人、四祖智者大师(538—597),圆寂前三天,亲笔写下《遗书与晋王》(以下略称《遗书》),近二千言,作为对其菩萨戒弟子——晋王杨广的最后嘱托,亦对自己一生弘法的心路历程作了总结,不乏“春秋笔法”,故初机读者不易读懂。《遗书》收录于《国清百录》卷三第六十五。《国清百录》四卷(《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93页),系由五祖章安大师(561-632)据智寂禅师(生卒不详)未成底稿搜集整理而成,即从智者大师入天台山(575)至隋大业元年(605)的史料,共

  • (月悟法师)谈谈大开圆解

    谈谈大开圆解 释月悟 明末高僧蕅益大师在《教观纲宗》中指出: “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又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倍。” 这里讲的“大开圆解”,指天台宗圆教“六即佛”中的名字即佛。天台宗圆教位次, 都是不思议境界;位登名字,则是解悟,已初步开悟,非凡夫俗子所能测度。 天台智者大师说: “能说不能行, 国之师也; 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前一句指“大开圆解”的圆教名字即佛,后一句指“圆伏五住烦恼”的圆教观行即佛。位登名字,能做国师;继证观行,能做国宝。圆教的

  • (月悟法师)由拿破仑的远见谈开去

    由拿破仑的远见谈开去 天台山国清寺 释月悟 据《大正藏》“善见律”云:“末法中五千年来,学三达智,能得四果。六千年後不得道果。”其中“三达智”指世间智、外道(正统)智、出世间智(戒定慧)。不学“三达智”,不能证得小乘极果阿罗汉,大乘圆教十信菩萨位。虽然末法时期唯以念佛得度生死,但若有修有证,最後念佛往生,则有希望上品往生。“三达智”前二智皆指世间的学问,皆须通达;因此,笔者遵循佛陀的教诲,间或亦涉猎世间的文化典籍。 近日翻阅了有关拿破仑的传记,颇为叹服拿破仑的远见。

  • (月悟法师)学习济公济世利他的菩萨精神

    学习济公济世利他的菩萨精神 天台山国清寺月悟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於我灭後,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不言而喻,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陀灭後以戒为师;小乘行人如是,大乘行人亦复如是。然而,对於戒律,大小乘行人的观念大不一样,并且有时还极端相反。佛教传到中国,时至现在,皆是大乘佛教,是故学大乘要有大乘菩萨的襟怀与气度。一切以济世利他至上;若为济世利他故,非犯戒不可,则犯戒亦不妨。千万不要学小乘行人的小家子

  • (月悟法师)劝念佛人学天台宗

      一开始持名念佛,与读诵《妙法莲华经》之后,再持名念佛,境界大不一样,这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在写给我信中谈到的真实感受。《观无量寿经》谈到上品往生必须读诵大乘经典,很有深意;尤其是《妙法莲华经》,为诸经第一,如来极谈,且有“广说的《阿弥陀经》”之誉……

  • (月悟法师)读“一宿觉”公案的思考

    读“一宿觉”公案的思考 月悟 在《坛经》里,有一则“一宿觉”公案。号称“一宿觉”的高僧是唐代永嘉玄觉禅师(?—713),温州永嘉戴氏子。八岁出家,少习经论,精通天台止观法门,与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大师同出七祖天宫慧威大师门下,谒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于曹溪。与慧能一问答,即悟了禅宗顿教思想,随即就要告别,而慧能留他住了一宿。因此,世有称其为“一宿觉”者。 玄觉禅师修学天台止观三十余年,而得到掸宗慧能大师印证并盛赞,可见禅、教不二,无二无别。 昔人称宗下(禅宗)之不许思维分别、直

  • (月悟法师)东西三圣降魔略记

    东西三圣降魔略记 月悟 欲界六王之一“他化自在天”之主,便是魔王波旬,常率眷属到人间破坏佛道。末法时期,则化作佛弟子或附佛外道邪师,扰乱佛法,即佛喻“狮子虫”。惟劝人造恶,令退善根,不令生离欲界。 陈尚书令、大居士毛喜称颂“东土释迦”智者大师:“自世尊泥洹之后,能降伏天魔(波旬)者,在印度有优婆毯多尊者,在我国唯有智者大师。” 世尊经过六年苦修,身体羸弱,污垢满身,思忖:倘若外道看见我等如此苦修,必然讥为“自饿是涅槃因”;我当为利乐众生而受食,然后成道。于是,他便到尼连

  • (月悟法师)轮回转世的又一实例

    轮回转世的又一实例 月悟 2002年第7期《东方女性》杂志(海南省妇联主办),以显著的位置,近二十页,详细而真实地报道了“转世奇人”唐江山的前世、今生。这项特别调查称: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不磨村村民唐江山,生于1976年。3岁时,他对父母说:“我前世叫陈明道,前世父亲叫三爹(陈赞英),家住儋州(距东方市160多公里)。”并能讲一口流利的儋州方言。6岁那年,他清楚地记得他前世所在地“儋州市新英镇黄玉村”,并带他的父母,在他的指引下,乘车来到这里,接着认出了自己的前世父亲陈赞英及两个姐

  • (月悟法师)“江湖”略考

    “江湖”略考 天台山国清寺 月 悟 “江湖”一词泛指四方各地,如“走江湖”已成为非常流行的日常用语。但是,考其由来,却系禅家口头禅,与昔时江西、湖南禅风极盛有关。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两个大弟子:一是江西青原行思,一是湖南南岳怀让。青原之法嗣有石头希迁,以振道于湖南,而号为湖南;南岳之弟子马祖道一,以振道于江西,而号为江西。此后,禅宗“一花开五叶”,“江西与湖南,儿孙满天下”(语出《无尽灯论》)。南岳支下分出临济、沩仰二宗,青原支下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临济宗后又

  • (月悟法师)为经忏正名

    为经忏正名 天台山国清寺 月悟 中国佛教的各种经忏仪规,是由许多祖师根据佛经编成的;无非佛教徒修行的方法,其目的是忏悔罪过或修习止观。施主供献饭食、财资以增益福德,乃是无相布施;而僧人自己日常修持忏法以忏罪求福生慧,完全是两件不同的事。 无奈时值末法之今日,众生之中上根利器者稀小,普遍为中、下根人。僧人系专业弘法者,欲弘扬佛法,利益大众,不仅要契理,还要契机。盖中、下根人,布施、供养三宝,率多有相布施,希求有所回报,而得人天果报,亦当鼓励。施主给以财物,礼请僧尼来做

  • (月悟法师)佛弟子要守住酒戒

    佛弟子要守住酒戒 五戒中的第五戒“不饮酒戒”为“遮戒”。饮酒这一行为本身,不违国法,可是因饮酒而失去理智,后果很可怕。 ??佛教特别强调不饮酒戒,与佛教强调智慧有关,因而成为佛教的一大特色。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讲了35种过失,并告诫大家:“有人施酒及自饮酒,得狂愚报。”给别人布施酒或自己买酒喝,果报有两种:一是生生世世变成疯狂者,二是生生世世变成愚笨者。《善恶报应经》中讲了36种过失,《华严经》、《念处经》中也讲了很多过失。大家有时间的话,应当翻阅一下这些经典

  • (月悟法师)看破色,认识空

    看破色,认识空(答网友心吾问) 网友心吾问:为何佛教要戒色?既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何必戒之? ??色,指宇宙万有、一切现象、一切事物,一切的人、事、物,一切的你能看见的,你能听到的,你能觉知的、能接触到的,你能感觉到的东西,包括男女色、金钱、名誉、地位、种种的见解看法。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而是说这些凡夫意识分别心产生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它随时会变化,会灭亡,又会产生,会产生,又会灭亡。也不能独立的存在,与它相连的因缘、条件灭了,它也跟着灭。它还会随时与

  • (月悟法师)禅定与禅

    禅定与禅 专注一处,能得禅定。那我专注念佛,或专注某个无情物,或专注想一件事,都能得禅定吗?效果都一样吗? 可以说一样,也可以说不一样,关键是你对专注的这个东西,起不起分别执着。不起分别执着,目的是通过专注一处、心不随它所动,从而集中心力,能入禅定,激发生命潜能。你对专注的这个东西,起分别执着,就麻烦了,比如说,你专注于无情物,心又为它所动,或者执着它,对它有牵挂,日久天长,当心自己变成无情物啊!(笑)不过,唯独专注念佛,而执着佛号,纵然不能入定,也能得善法善行之利。所以,专

  • (月悟法师)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汉译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汉译 明天是阴历的六月十九日,系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这是令佛子非常感恩的日子。谨以此文迎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的到来。 ??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 ??百家讲坛主持人张越访谈钱文忠教授,钱教授说:“因为我讲了观世音的梵文叫Avalokitesvara,那这里边有一个语法上的问题,玄奘是懂梵文的,他知道是,观自在,也就是说要观察最根本的存在,观察最根本的本性,所以应该翻成观自在。我们好多朋友讲,也

  • (月悟法师)佛教徒的生活是戒律生活

    佛教徒的生活是戒律生活 有人说,中国佛教徒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远远不如基督教徒发展迅猛,主要原因是佛教戒律比基督教严格。这话确实有一定道理,说明现代人身心趋于浮躁,欲望炽盛,烦恼重重,谈戒色变,持戒更难。并且,纵然学佛,也多半偏学义理与禅定,忽略戒律,结果学出狂禅与狂慧,仍是有漏法,未能与戒定慧三学一体的无漏佛法相应,充其量不过是佛教学者,并非真正的佛教徒,与了生脱死亳不相干。 学佛是断除烦恼。我人为什么烦恼多多?因为欲望多多。欲降伏欲望,必须持戒。也许你会辩解,咱

  • (月悟法师)看不惯

    看不惯 一位年轻而有才华的居士,初发心时,学佛很精进,向一位老和尚求受三皈依,但老和尚收他做弟子的第三天,老和尚便圆寂了。这位居士学佛多年,拿佛法对照佛教界的一些他认为不如法的现象,很看不惯。他知道看不惯不是好事,但没办法,他没法看得惯。他决定买一辆三轮车,进行一次万里寻师之旅。寻师一年,走遍大半中国,非但未寻到自己满意的师父,反而寻到更多的看不惯。他寻师的最后一站,是老和尚的灵塔。他在灵塔前,痛哭不已,索性自号为“看不惯”。恰巧,乌有禅师是老和尚最得意的法子,也

  • (月悟法师)欲界人类的祖先是堕落天人

    欲界人类的祖先是堕落天人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四载:“水灭地复还生。是时,地上自然有地肥,极为香美,胜于甘露。……观看彼地形还复之时,光音天子来下世间,见地上有此地肥,便以指尝着口中而取食之。是时,天子食地肥多者,转无威神。又无光明,身体遂重而生骨肉,即失神足,不复能飞。又彼天子食地肥少,身体不重,亦复不失神足,亦能在虚空中飞行。是时,天子失神足者,即住世间,不能复还天上,遂食此地肥,各各相视颜色。彼时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娱乐。余光音天见此天子以堕

  • (月悟法师)修习念佛禅之体会

    修习念佛禅之体会 中国佛教净土宗十三位祖师,皆强调出声念佛;禅宗的历代祖师,说法不多言,张口即乖,参禅无言,修的是闭口真言。月悟主张禅净双修,取参禅之无言,融合默念佛号,强名“念佛禅”。 反对禅净双修者,认为念佛有相、出声,参禅无相、闭口,无法融会。月悟批曰:此言大错!念佛有持名、观想、观像、实相四种念法,实相念佛,实相无相,即与无相参禅无二无别。念佛与参禅,入手不同,旨归不二,同归实相果海。入手不同者,参禅起点高,一开始便不假方便,直指实相无相,见性成佛,起点即终点。念

  • (月悟法师)佛法讨论沙龙

    佛法讨论沙龙 乌有禅师辞去子虚禅林住持之职,云游南方,驻锡鸟巢寺。鸟巢寺的大护法大雄居士是正信的大居士,是乌有禅师的得意弟子。大雄居士独资兴办鸟巢居士林,净禅双修,设有念佛堂与禅堂,深得众居士爱戴。机缘成熟,率众居士诚请乌有禅师住持居士林,遂改“鸟巢居士林”为“鸟巢寺”。 很不凑巧,七月下旬,乌有禅师北上赴子虚禅林宣讲《地藏经》,历时八天。大雄居士这段时间生病,照应不周,他的堂弟胡来居士乘虚而入,自荐代管八天鸟巢寺。胡来居士是伪居士,并非真居士,乃是魔王最喜爱的

  • (月悟法师)读诵佛经之心得

    读诵佛经之心得 信、解、行、证是修学佛法的次第,是学佛的通途、正途。无论修习何法,念佛、诵经、参禅、修习止观等等,都必须落实这四大修学因素,才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 读诵佛经,首先要恭敬。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恭敬是信仰,《华严经·贤首品》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有了恭敬与信仰,进一步了解经义。有信有解,读诵佛经,进步神速。否则,无信无解,必然发心不正,读诵佛经,非但无有功德,反而容易诵出贡高我慢来,不可不慎!月悟早年

  • (月悟法师)智者大师金陵弘法大获成功的因缘

    miaoshu

  • (月悟法师)《始终心要》解读

    《始终心要》解读 《始终心要》原文 [唐]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大师述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乎!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

  • (月悟法师)杂感三则

    杂感三则 天台山国清寺 月悟 一、律己与律人 大心凡夫,欲发心弘法利人,不必计较个人得失毁誉。只要利益众生的事,但做无妨。智者大师说:“功由善权,真实得显”,观机说法,至为重要。弘一大师系晚近中兴南山律宗之祖,他常说:“戒律是拿来律己的,不是律人的。”可叹时下佛门缁素,学律者,律己者甚少,律人者甚多,学律竟成了卖弄资本、教训他人的工具。读2002年第2期华定谟君《念佛争鸣篇》,所引一则实例,颇受启发:有一位大学生,到佛寺旁听老和尚的开示,觉得很新鲜且深刻,就对老和尚说,欲学

  • (月悟法师)访大苏山净居寺

    访大苏山净居寺 天台山国清寺 月悟 为追寻天台祖师的足迹,应河南省光山县民族宗教局林志富局长之约,笔者于2002年4月下旬,专程赴大苏山考察,感慨万千。 出光山县城西南近50华里,有大、小苏山。大苏山南、小苏山北有寺名净居寺。这里依山傍水,林木清秀,给人以气象清新、超凡脱俗的感觉。寺后,有南岳慧思大师“住大苏山慧思开石”的摩崖石刻和东坡读书台。寺前,有千年银杏遮地亩余,唐柏五株傲然挺立。寺门高悬宋真宗题额“敕赐梵天寺”。寺内存明、清碑刻数十块,苏轼游净居寺碑尤其闻名

  • (月悟法师)兴台护国略论

    兴台护国略论 天台山国清寺 释月悟 时下的中国佛教,说一句毫不客气的话,仍是“一盘散沙”。教下讥讽宗门“盲修瞎练”,宗门则讥讽教下“贫人数宝”;修净土的攻击密宗“仪规太繁”,修密宗的则攻击修净土的”单提佛号不能往生”。诸如此类,教下与宗门互相排斥,乃至教下与教下、宗门与宗门之间互相排斥,不一而足。如何解决这个影响中国佛教进程的难题?笔者以为,唯有重兴以“教观双美”著称的天台宗,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并带动其余各宗的发展,从而重兴中国佛教。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正式成立的

  • (月悟法师)浅说天台圆教义

    浅说天台圆教义 天台山国清寺 释月悟 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圣教为五时八教,五时所说,不出八教;八教(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之极说,即是究竟圆满之圆教。 如来说法,适时而进;对机而谈,当机得益。譬如,对小乘人说法,只能讲说藏教的道理;但这只是善巧方便,“令入佛乘(一乘)”才是目的。如果一开始便对小乘人讲说圆教(一乘)的道理,那么小乘人绝对听不进去,甚至会丧失修学佛法的信心。藏教认为,阿罗汉,辟支佛是实有的果位圣人,可以灰身泯智,正报、依报都没有了。可是从圆教的立

  • (月悟法师)略说性具善恶之义

    略说性具善恶之义 月悟 “性具善恶说”是天台宗之极说,并且是天台教学的根本特色。性,指法界性、法性、真如,或称本、理、体;具,具足,具有之义。性具善恶,即谓众生之本性,於先天具有善、恶,故又称性善性恶;众生如是,如来亦如是。後天行为所生(造)之善、恶,称为修善、修恶。天台智者大师在《观音玄义》(《大正藏》)卷34,P882)中,当有人问及“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时,他断然地指出:“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 天台宗圆教讲“三谛圆融”。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

  • (月悟法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甘露 2004年第4期 月悟 我于2003年年初离开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参礼国内名刹及大中佛学院廿余座,若论朴实、宁静,便于修学,首推九华山佛学院。至于今年年初投奔九华山佛学院的缘起,乃是仰慕藏学院长甚深的文化造诣与他在当代散文和书法艺术的方面的骄人成就。藏学院长为人率真,生活简朴,处世踏实、稳重,令我钦敬不已。 最近,藏学院长在教务会议上提出,授课法师不但要讲佛学课,也要培养讲文化课。针对学僧的文化素养偏低,必须加大力度,提高学僧的文化素养。没有文化,

  • (月悟法师)有漏正见与无漏正见

    有漏正见与无漏正见 有漏正见是无漏正见(无漏慧)的基

  • (月悟法师)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 天台宗将佛性与中道,放在化导界外菩萨的别、圆二教讲。藏教二乘偏空,无中道可言。通教菩萨,只是过渡的菩萨。别教( 接引界外钝根菩萨)所理解的佛性,具常住性、有功用,但不具足诸法(不具染、恶法)。圆教接引界外利根菩萨,认为佛性具足诸法(包括染、恶法),并将佛性等同于中道,提出“中道佛性”的复合概念(将真实之理与觉焐之心有机地统一起来)。实践真正的中道(圆教中道),必须于无明的当下,直接显现佛性,并且显现佛性的同时,显现诸法,其中显现染、恶法,表现为对染、恶法的善用,

  • (月悟法师)不净观与慈悲观

    不净观与慈悲观 不净观,对治贪着。慈悲观,对治嗔心。 我修过一段时间不净观,配合看一些死亡图片,效果有一些,欲望有所降低,但出现了偏差。只想速求离开人世,不愿见人。加上观得甚猛,以致一旦专注,就能闻到自、他身中,散发出阵阵臭味,尤其是吃荤的,体臭更明显。毫不客气地说,便是绝代美女站在我面前,我也不会动心。虽贪欲减少了,却对自、他有一种厌恶生嗔之心。好在我对教理下过功夫,遂改修慈悲观,出山任教弘法,广结善缘,恢复了正常。 所以,修法的时候一旦发现有偏差,要注意随时调和(调

  • (月悟法师)专制与民主

    专制与民主 专制与民主,关键在于怎么用。若能善用,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专制也好,民主也好。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专制也不好,民主也不好。转轮圣王出世的时候,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太平。转轮圣王的修证级别是大菩萨,真正无私,一心为众生,上行下效,自然而然也就太平了。他不搞专制,我希望他搞专制,否则标榜民主,却各怀鬼胎,各搞一套,恐怕转轮圣王也吃不消。弥勒佛出世的时候,转轮圣王做国王,佛法大兴,人人向佛,这才谈得上全民皆幸福。

  • (月悟法师)蝜蝂传

    蝜蝂传 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柳宗元,是一位崇仰天台宗的佛教徒,系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大师的再传弟子。他写过一篇寓言,描写一种小虫,爱负重、往上爬,终至摔死!有人可怜它,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往上爬),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佛教强调,必须看破五欲“财色名食睡”,才能自在解脱。时下,贪官层出不穷,贪得无厌。宁可被抓住枪毙,也要拼命攫取财色,往上爬,欲罢不能,终至身败、家破,如这个小虫一样,一文不值,实在可悲!

  • (月悟法师)性具善恶

    性具善恶 一切凡圣的性,无差别。性,理性,性体,本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具足一切法,善恶染净等等,统统具足。转凡成圣,就是把自性中善的一面发挥出来,由六凡的人天小善,声闻缘觉的中善,菩萨的大善,到佛的至善。至善,又名纯善,即自性三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唯佛一人,将此至善彻底彰显。九法界众生对善的开发程度不同,善恶层次不一。六凡的善,放在九法界仍是恶。声闻缘觉的善,放在菩萨界仍是恶。菩萨的善,放在佛法界又是恶。善恶层次不一,却是渐进的,最后突破善恶的对待格局,

  • (月悟法师)《遗书与晋王》略讲

    《遗书与晋王》略讲 天台山国清寺 月悟 天台宗实际创始人、四祖智者大师(538—597),圆寂前三天,亲笔写下《遗书与晋王》(以下略称《遗书》),近二千言,作为对其菩萨戒弟子——晋王杨广的最后嘱托,亦对自己一生弘法的心路历程作了总结,不乏“春秋笔法”,故初机读者不易读懂。《遗书》收录于《国清百录》卷三第六十五。《国清百录》四卷(《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93页),系由五祖章安大师(561---632)据智寂禅师(生卒不详)未成底稿搜集整理而成,即从智者大师入天台山(575)至隋大业元年(605)的

  • (月悟法师)访韩随笔

    访韩随笔 天台山国清寺 月悟 应韩国佛教天台宗总务院的邀请,以天台山国清寺方丈可明大和尚为团长的中国佛教天台宗代表团一行三人,与以中国佛协刀述仁副会长兼秘书长为团长的中国佛协代表团一行十二人,以浙江省民宗委邢越生副主任为团长的浙江省民宗委代表团一行二人,于二OO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出访韩国天台宗,同月二十三日返国,进行了为期八天、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友好交流。笔者有幸随同可明大和尚访韩,实感荣幸。 在此期间,韩国佛教天台宗举行了“天台国际学术大会”、“天台艺术祭”、

  • (月悟法师)略述三皈依之大意

    略述三皈依之大意 天台山国清寺释月悟 欲走向佛门,成为佛教徒,必须请出家僧为自己授三皈依,受三皈依竟,方名为佛教徒。不仅在家众须受三皈依,并且出家众,受诸种之戒时,亦须重受三皈依。可叹时下的三皈依,比丘僧之“授”,还是白衣众之“受”,大都徒具形式,草率应付,皈依证泛滥成“灾”,未得三皈之利益,则无法获得佛法之真实受用。无怪乎“*轮功”之类邪教,亦能吸引不少未能得到三皈利益的佛教徒。严格意义上说,惟有三皈如法“授”、“受”的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决不会为邪魔外道所动摇,必

  • (月悟法师)略说偈颂

    略说偈颂 月悟 平常所谓“三藏十二部”、“十二部经”,指将三藏佛典的性质和方式分成十二类,在长行、偈颂、因缘、譬喻、本生、本事等十二种体裁中,偈颂不可或缺。 偈是指一种宣传佛理短句,梵语“偈”、“偈陀”,汉译为“颂”,故梵汉双举并称“偈颂”。偈有两种:一通偈,二别偈。通偈,每句字数不定,句数不拘,以三十二字为一偈;古天竺人,常用此体裁。别偈,每句或二、三、四言或五、六、七言乃至多言,共四句为一偈。古天竺语言风格与汉地大异;偈颂原是可以歌咏的,但译成汉文,言简意赅,类

  • (月悟法师)功德的现实意义

    功德的现实意义 月悟 《佛学大辞典》功德条释曰: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功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关键是世人修种种善法,做种种好事,却未必皆有功德,即有功而无所得。言其有功,因为其人修种种善法,做种种好事,有善因必有善果,种下了福田,种下了善根。梁武帝大力弘扬佛教,初遇达摩祖师很自豪地说:“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老老实实地对他说:“并无功德!”因梁武帝虽大力弘扬佛教,却过于执著希求回报,故无功德。换言之,粱武帝若问:“我的福报大不大?

  • (月悟法师)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 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都不行。如果真是这样,你根本不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佛弟子啊! 佛法是用来对照自己的,而非衡量他人。拿佛法衡量他人的人,好像修行就是盯着别人怎么修,反思一下,自个儿这么做,不是很可笑吗?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

  • (月悟法师)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万法皆空,是说,空掉咱们的法执,对一切法都不执着。因果不空,是说,因果决定有,对一切法都能明了(不昧因果)。对一切法都能明了,才能对一切法都不执着。对一切法都不执着,才能对一切法都能明了。所以,两者不但不矛盾,而且互为因果。

  • (月悟法师)与众生结善缘

      与众生结善缘  出家人以弘法为家务,但效果如何与时节因缘有关。所谓时节因缘有讲法的因缘,和听法的因缘。两下要同时成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讲法的因缘,取决于弘法者的学修。听法的因缘,必须处处与众生结

  • (月悟法师)识别与对治掉举

      天台智者大师《小止观》:弃掉悔盖。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竞诤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

  • (月悟法师)读经和诵经的不同方法

      信、解、行、证是修学佛法的次第,是学佛的通途、正途。无论修习何法,念佛、诵经、参禅、修习止观等等,都必须落实这四大修学因素,才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  读诵佛经,首先要恭敬。佛法从恭敬中求,一

  • (月悟法师)人天乘(五戒十善)是世间善法,还是佛法?

    问:人天乘(五戒十善)是世间善法,还是佛法?答:修学五戒十善,作为发愿成佛的基础,不取人天之果,人天乘也是佛法;借用《法华经》会三归一义,以三乘(种种善巧方便法)引导众生趣入一乘(佛乘),三即一。修学五戒十善,唯取

  • (月悟法师)天台宗的中观,指的是双破空、假(有)两边?

    问:天台宗的中观,指的是双破空、假(有)两边?答:双破空、假,是别教中观,此三观是次第三观。即空即假,是圆教中观,此三观是圆融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三观;虽三而一,虽一而三。

  • (月悟法师)佛门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为什么又说“由信门入”?

    问:佛门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为什么又说由信门入?答: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信、解、行、证。无信有解,佛门外人。有信无解,迷信。有信有解,正信。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的疑,是一种修行方法,是信、解佛法

  • (月悟法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不善不恶”如何圆融?

    释昌弘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不善不恶如何圆融?月悟答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方能自净其意,不善不恶,突破善、恶对待格局,证入圆融不二的佛地。少善根福德因缘,一开始便不善不恶,只能落空,不得

  • (月悟法师)南传内观和天台止观的区别在哪里?

    南传内观和天台止观的区别在哪里?内观(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内观是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

  • (月悟法师)天台宗强调“一念”,专指“第六意识”吗?

    天台宗强调一念,专指第六意识吗?天台宗就藏、通、别、圆四教,对每个名相,皆赋予四种不同的含义。这便是天台宗独有的四教释。以一念为例:对藏教人,指第六意识。对通教人,指第八识。对别教人,指如来藏心。对圆教人

  • (月悟法师)在家修行应该持戒吗?念而无念,是怎么一回事?

    在家修行应该持戒吗?当然要持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三无漏学,缺一不可。无戒定的慧,是狂慧(世智辩聪)。无慧的戒定,不出四禅八定,不能超越三界。慧是无我正见,加上戒定功夫,才能开发无漏智慧,转凡成圣,了生脱死,

  • (月悟法师)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为何又说塑造、礼敬佛像功德甚大?

    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为何又说塑造、礼敬佛像功德甚大?法无定法,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不过,从根本上说,佛教反对偶像崇拜,强调无我,无我是佛教的核心,是与其他哲学宗教不同而又高于其他哲学宗教的

  • (月悟法师)天台宗十问决疑

    天台宗十问决疑月悟笔者经常遇到研习天台宗之佛门缁素,提出种种有关天台宗的疑惑及不明之处,兹归纳为有代表性的十问,并据天台宗祖师大德的意思,以浅显易懂的言词解答如下。一问:请解释何谓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答:

  • (月悟法师)出家人为何姓释

    【出家人为何姓释】释是释迦的简称,释迦牟尼佛的姓氏。东晋道安大师首倡:出家人统一姓释。不久,《阿含经》汉译本出现,与之相合;从此,佛教出家人一律以释为姓。《增一阿含经》二十一曰:诸有四姓剃除须发,以信坚固

  • (月悟法师)古人怎么读诵佛经

    【古人怎么读诵佛经】1、于经行或端坐时诵经,当使文句分明,音声辩了不宽不急。系缘经中文句,如对文不异,不得谬误。(《法华三昧忏仪》第九明诵经方法)。2、转读,也就是咏经,以梵呗的声律诵经。《高僧传》有转读、

  • (月悟法师)怎么如法称谓僧人?

    怎么如法称谓僧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被称为大和尚的僧人,是西晋时期的高僧佛图澄。汉地佛教丛林(僧团)中有严格规定,全寺僧人称这个僧团的住持一人为和尚。和尚称谓,极为尊贵。其余僧人则不能称和尚。由于和尚一

  • (月悟法师)法义论辨好不好?

    法义论辨好不好?法义论辨好不好?因人而异!从好的一方面说,通过双方动机纯正的法义论辩,树立正解;以天台宗的宋初山家、山外之争为例,通过法义论辨,树立并发扬了天台义学的正统思想。从不好的一方面说,法义论辨的双

  • (月悟法师)菩萨会有身病吗?

    问:菩萨会有身病吗?答:普通的菩萨,也会生病。证得初地以上的大菩萨不会生病,但会示现生病,因为众生有病。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大菩萨转了第六、七识,分断无明、证念不退、转第八识的同时,前五识(包括色身)

  • (月悟法师)怎么理解“见性成佛”?

    怎么理解见性成佛?《坛经》第一品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注意直了,直接了当,当下顿悟,不假方便、次第,这就是本经的中心思想见性成佛,也就是天台宗圆教的修法。性是佛性,圆教讲性具善恶,圆教接引上根利器菩萨,善根

  • (月悟法师)关于数息、随息的问答

    关于数息、随息的问答释昌弘问:南怀瑾老师说息是入和出之间,圣严法师说看着吸到哪里出到哪里,本地一老师说只看着呼气和出气,我按南老师说法打坐已半年,仍散乱得很,烦闷不已,祈请开示!月悟答复:依照天台止观,数吸

  • (月悟法师)如何求生东方净土?

    释昌弘问:1、如何求生东方净土?据《药师经》看,生东似乎比生西要容易些。2、佛涅槃后去了哪里?3、拜佛是否是以色见我(佛)?念佛是否是以音声求我(佛)?4、一切唯心造,心由谁造?5、以不净观对治邪淫,是否不慈悲?月悟

  • (月悟法师)关于“即心即佛”的问答

    关于即心即佛的问答??问:我一直只简单把即心即佛的心理解为与佛无别的心,相信也有不少居士都和我一样,今您把他解为即心即佛,不是说凡夫心就是佛心,此中仍有圆修圆证的过程,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谢谢!另外问一下,您觉

  • (月悟法师)如何理解禅门祖师“问东答西”?

    如何理解禅门祖师问东答西?禅门祖师问东答西,真实用意是:??一、破除学人的种种偏执、邪倒。《坛经》付嘱品第十云: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

  • (月悟法师)受戒后破戒罪过大,不敢受戒,怎么办?

    受戒后破戒罪过大,不敢受戒,怎么办?《华严经·贤首菩萨品》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受了戒,便种下了菩提的种子,因缘成熟,必定成就无上菩提,结成佛果。如果不是故意,没有来得及舍戒,便造了恶业,虽然将下堕三途,但真心

  • (月悟法师)佛教是出世,还是入世?

    佛教是出世,还是入世?佛教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至善圆满的教育,是科学而超越科学的宗教,包括小乘与大乘,旨归唯一佛乘。小乘声闻,舍生死,入涅槃,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轮回。所以,可以方便说,佛教是出世的。大乘菩萨,

  • (月悟法师)天台宗的创立,主要依据哪些经论?

    天台宗的创立,主要依据哪些经论?天台(读阴平、简体字、星宿名)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佛经,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中论》为助成,以《大般涅槃经》为扶疏(注解上的扶助),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引《维摩诘经

  • (月悟法师)佛教是唯心论吗?

    佛教是唯心论吗?《楞严经》说: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前一句强调唯心,后一句强调唯物。《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点明,色、心的对立,是妄心、妄色,必须空掉色

  • (月悟法师)《金刚经》与化法四教

      佛经是佛陀的圣教言。因为每一部佛经的机缘不一,所以教法不一,或大或小或偏或圆,都有所侧重,以摄受不同根性的众生,皆得四悉檀益。懂得天台宗的判教理论体系,可以帮助你快速、正确地解读圣教言。现以《金刚经》为例,略作说明。

  • (月悟法师)《金刚经》说“如来饭食讫,洗足矣”,乃平凡相,如何理解?

    《金刚经》说如来饭食讫,洗足矣,乃平凡相,如何理解?如来之身,并非杂食身;《阿含经》说佛行离地四指,莲华承足。如来乞食、饭食,为令施者种福田,与三宝结善缘,亦为修行人作垂范。如来原不必洗足,而示现洗足,乃为大

  • (月悟法师)心无挂碍是医王——《心经》章句浅说

      《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以无所得故:这一句承上启下之词,若承上文则作“原因”二字解;若起下文当作“所以”二字解,即“故菩提萨埵”为句。凡夫迷理,不知自性本具一切福德智慧,无有一法可得;贪取执着五欲六尘,患得患失,心病身病、三惑烦恼

  • (月悟法师)阿弥陀佛与《妙法莲华经》

      天台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释化城喻品》中指出:“诸佛出世、教道将毕之时,即说此经。如迦叶佛、日月灯明等,说此经竟,即入涅槃。释迦说法竟,仍唱当灭。”因为《妙法莲华经》(以下略称(法华》)系如来极谈,纯圆独妙,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使凡夫乃至二乘人、钝根菩萨舍权取实,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所以佛佛道同,诸佛因地修证,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