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释化城喻品》中指出:“诸佛出世、教道将毕之时,即说此经。如迦叶佛、日月灯明等,说此经竟,即入涅槃。释迦说法竟,仍唱当灭。”因为《妙法莲华经》(以下略称(法华》)系如来极谈,纯圆独妙,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使凡夫乃至二乘人、钝根菩萨舍权取实,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所以佛佛道同,诸佛因地修证,
《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以无所得故:这一句承上启下之词,若承上文则作“原因”二字解;若起下文当作“所以”二字解,即“故菩提萨埵”为句。凡夫迷理,不知自性本具一切福德智慧,无有一法可得;贪取执着五欲六尘,患得患失,心病身病、三惑烦恼
《摩诃止观》导读 天台山国清寺月悟 众所周知,天台宗作为中国佛教第一个大乘宗派,以教(教理)观(实修)双美著称于世。天台典籍浩如烟海,主要的就有数百种,-根本典籍则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又名《圆顿止观》);欲深入研修天台宗,不可不读的天台圣典。天台宗就教义理论与修行实践,分判教相门与观心门,全称教门、观门,简称教观,为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法华文句》、《法华玄义》二部,主说教相门,傍及观心门;《摩诃止观》主说观心门,傍及教相门。此三大
关于《坛经·行由品》中的三个偈语 神秀大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渐悟的偈子,虽然“不见自性”,但是“依此偈修,免坠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大师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弘忍大师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汉译 明天是阴历的六月十九日,系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这是令佛子非常感恩的日子。谨以此文迎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的到来。 ??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 ??百家讲坛主持人张越访谈钱文忠教授,钱教授说:“因为我讲了观世音的梵文叫Avalokitesvara,那这里边有一个语法上的问题,玄奘是懂梵文的,他知道是,观自在,也就是说要观察最根本的存在,观察最根本的本性,所以应该翻成观自在。我们好多朋友讲,也
《始终心要》解读 《始终心要》原文 [唐]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大师述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乎!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
《遗书与晋王》导读 天台山国清寺 月悟 天台宗实创人、四祖智者大师(538—597),圆寂前三天,亲笔写下《遗书与晋王》(以下略称《遗书》),近二千言,作为对其菩萨戒弟子——晋王杨广的最后嘱托,亦对自己一生弘法的心路历程作了总结,不乏“春秋笔法”,故初机读者不易读懂。《遗书》收录于《国清百录》卷三第六十五。《国清百录》四卷(《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93页),系由五祖章安大师(561-632)据智寂禅师(生卒不详)未成底稿搜集整理而成,即从智者大师入天台山(575)至隋大业元年(605)的史料,共
《天台四教仪》与《教观纲宗》互参互补 天台宗教(教相理论)、观(观行实践)体系既庞大,又缜密。《天台四教仪》与《教观纲宗》是两篇不朽的天台教相入门书。天台教相理论体系,既有次第,又有融通。《天台四教仪》侧重次第,《教观纲宗》侧重融通。天台智者大师谈“五时”,通、别俱谈。《天台四教仪》只谈别五时,《教观纲宗》强调通五时。《教观纲宗》作者蕅益大师对谛观大师《天台四教仪》不谈通五时,“意见”蛮大,说出“四教仪出而台宗晦(通五时晦)”之类的“气话”。其实,蕅益大师的真
《遗书与晋王》略讲 天台山国清寺 月悟 天台宗实际创始人、四祖智者大师(538—597),圆寂前三天,亲笔写下《遗书与晋王》(以下略称《遗书》),近二千言,作为对其菩萨戒弟子——晋王杨广的最后嘱托,亦对自己一生弘法的心路历程作了总结,不乏“春秋笔法”,故初机读者不易读懂。《遗书》收录于《国清百录》卷三第六十五。《国清百录》四卷(《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93页),系由五祖章安大师(561---632)据智寂禅师(生卒不详)未成底稿搜集整理而成,即从智者大师入天台山(575)至隋大业元年(605)的
最好的师父就是跟你最有缘的师父 看到某善信的私信:“希望自己能够有缘遇到一位最好的师父,那种非常有名气的大德高僧上师。”其实,最好的师父就是跟你最有缘的师父,何况高僧未必有名!跟你无缘,佛菩萨示现在你面前,你也会觉得他不行,或可望不可及。佛典记载,有的人,贤圣僧度不了,凡夫僧却能度化他(她),因为彼此有缘啊!
自誓受八关斋戒仪轨 弘一大师依照《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录编一篇《受八关斋戒法》,现根据此文,结合居士、善信自誓受戒的具体情况,编订敬述《自誓受八关斋戒仪轨》。 于自家堂前请供佛像一尊或佛画一张,视同真佛,并随力供上供品,脱鞋,五肢(两手、两足、脸)沐浴,至诚问讯,顶礼三拜,两膝着地、合掌,发出离心及菩提心,恭诵: ?? ??(一)发愿 ?? ??归命一切佛,惟愿一切菩萨众,摄受于我。(一说) ?? ??我今归命胜菩提 ?? ??最上清净佛法众 ??我发广大菩提心 ??自他利益
欲界人类的祖先是堕落天人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四载:“水灭地复还生。是时,地上自然有地肥,极为香美,胜于甘露。……观看彼地形还复之时,光音天子来下世间,见地上有此地肥,便以指尝着口中而取食之。是时,天子食地肥多者,转无威神。又无光明,身体遂重而生骨肉,即失神足,不复能飞。又彼天子食地肥少,身体不重,亦复不失神足,亦能在虚空中飞行。是时,天子失神足者,即住世间,不能复还天上,遂食此地肥,各各相视颜色。彼时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娱乐。余光音天见此天子以堕
受戒后破戒罪过大,不敢受戒,怎么办?《华严经·贤首菩萨品》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受了戒,便种下了菩提的种子,因缘成熟,必定成就无上菩提,结成佛果。如果不是故意,没有来得及舍戒,便造了恶业,虽然将下堕三途,但真心
怎么理解见性成佛?《坛经》第一品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注意直了,直接了当,当下顿悟,不假方便、次第,这就是本经的中心思想见性成佛,也就是天台宗圆教的修法。性是佛性,圆教讲性具善恶,圆教接引上根利器菩萨,善根
略释“教观总持” 月悟 出国清寺,站在丰干桥上,迎面一座由晚近著名书画家王震(一亭)大居士题有“教观总持”四个大字的照壁赫然入目。 明末高僧、天台宗第三十一祖藕益大师在《教观纲宗》中指出:“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教观二门,即教相门与观心门之并称,全称教门观门,简称教观。此二门犹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佛教圣典各种说法,自形式而内容加以分类、整理、推判、科释而令学人掌握教法
佛法有五种人说 《大智度论》卷第二:“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小乘经、律、论,最初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言。佛灭度后,只要合乎三法印或实相印,这五种人所说也是佛说。大乘佛经,也有不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言,但是合乎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言,也是佛说!
怎么如法称谓僧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被称为大和尚的僧人,是西晋时期的高僧佛图澄。汉地佛教丛林(僧团)中有严格规定,全寺僧人称这个僧团的住持一人为和尚。和尚称谓,极为尊贵。其余僧人则不能称和尚。由于和尚一
南传内观和天台止观的区别在哪里?内观(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内观是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
无所求,才有所得 乌有集团公司吴总裁,今年九月正式退休,正在为接班人的问题,纠缠在心,烦恼不已。这家集团公司是兄弟三人合办的大型私营企业,他排行老大。当初兄弟三人共同制定总裁任职制度,总裁年至70岁必须退休,由兄弟三人的成年长子继任。同为成年长子,则由学历高的长子继任。吴总裁的独生子吴有为,连续两年参加高考,都落榜了。他平时成绩非常好,应当可以考上重点大学,但患有严重的怯场症,关键的时候,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吴总裁也想让他弟弟老二的长子接班,老二的长子只有高中学历
信、解、行、证是修学佛法的次第,是学佛的通途、正途。无论修习何法,念佛、诵经、参禅、修习止观等等,都必须落实这四大修学因素,才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 读诵佛经,首先要恭敬。佛法从恭敬中求,一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万法皆空,是说,空掉咱们的法执,对一切法都不执着。因果不空,是说,因果决定有,对一切法都能明了(不昧因果)。对一切法都能明了,才能对一切法都不执着。对一切法都不执着,才能对一切法都能明了。所以,两者不但不矛盾,而且互为因果。
略述三皈依之大意 天台山国清寺释月悟 欲走向佛门,成为佛教徒,必须请出家僧为自己授三皈依,受三皈依竟,方名为佛教徒。不仅在家众须受三皈依,并且出家众,受诸种之戒时,亦须重受三皈依。可叹时下的三皈依,比丘僧之“授”,还是白衣众之“受”,大都徒具形式,草率应付,皈依证泛滥成“灾”,未得三皈之利益,则无法获得佛法之真实受用。无怪乎“*轮功”之类邪教,亦能吸引不少未能得到三皈利益的佛教徒。严格意义上说,惟有三皈如法“授”、“受”的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决不会为邪魔外道所动摇,必
不净观与慈悲观 不净观,对治贪着。慈悲观,对治嗔心。 我修过一段时间不净观,配合看一些死亡图片,效果有一些,欲望有所降低,但出现了偏差。只想速求离开人世,不愿见人。加上观得甚猛,以致一旦专注,就能闻到自、他身中,散发出阵阵臭味,尤其是吃荤的,体臭更明显。毫不客气地说,便是绝代美女站在我面前,我也不会动心。虽贪欲减少了,却对自、他有一种厌恶生嗔之心。好在我对教理下过功夫,遂改修慈悲观,出山任教弘法,广结善缘,恢复了正常。 所以,修法的时候一旦发现有偏差,要注意随时调和(调
读诵佛经之心得 信、解、行、证是修学佛法的次第,是学佛的通途、正途。无论修习何法,念佛、诵经、参禅、修习止观等等,都必须落实这四大修学因素,才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 读诵佛经,首先要恭敬。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恭敬是信仰,《华严经·贤首品》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有了恭敬与信仰,进一步了解经义。有信有解,读诵佛经,进步神速。否则,无信无解,必然发心不正,读诵佛经,非但无有功德,反而容易诵出贡高我慢来,不可不慎!月悟早年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汉译 明天是阴历的六月十九日,系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这是令佛子非常感恩的日子。谨以此文迎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的到来。 ??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 ??百家讲坛主持人张越访谈钱文忠教授,钱教授说:“因为我讲了观世音的梵文叫Avalokitesvara,那这里边有一个语法上的问题,玄奘是懂梵文的,他知道是,观自在,也就是说要观察最根本的存在,观察最根本的本性,所以应该翻成观自在。我们好多朋友讲,也
关于《坛经·行由品》中的三个偈语 神秀大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渐悟的偈子,虽然“不见自性”,但是“依此偈修,免坠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大师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弘忍大师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
持名念佛不能代替一切修法 持名念佛虽然殊妙,就简便易行而言,确实“三根普被,利钝皆收”,但是不能代替一切修法。参禅、诵经、持咒、拜忏等等一切修法,都不能互相代替。修法,好比药铺里各种各样的药,对治各种各样的
三种念佛与念三身佛 《观无量寿佛经》侧重观想念佛,若观想力弱,才执持名号,可保下品往生;《阿弥陀经》侧重持名念佛,经由持名念佛,不必借助观想,直达一心不乱,由“事一心”自然流入“理一心”。此“理一心”即是“实相念佛”之异称,因为实相念佛不但是一种念佛方法,而且是念佛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理一心”。 无论怎么念佛,都是念三身佛。观想念佛,念报、化佛。实相念佛,念法身佛。持名念佛,若得力,直达一心不乱,便是念法身佛;若不得力,也能种下往生净土之善根。 从契机的角度讲,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