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1955年出生于高雄县内门乡东埔村龙潭,俗名张正坤。法师为乡村农家子弟,家境虽然贫困,但法师幼年善根深厚,时常亲近三宝。1980年剃度出家,同年年底于高雄龙潭泉寺受三坛大戒。后入台中南普陀佛学院,于学院期间,亲近广化法师学习佛典。
暂无简介
凡夫所以凡夫,就是我执深重,坚固的意识顽抗,难调难伏,谁不输谁,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比喻说:我的钱、我的面子、我的家、我的儿子、我的财产、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名誉、我的身体。我
提问:大忏悔文有八十八佛,请问有其渊源否?如本法师答:乃五十三佛与三十五佛之合称。五十三佛出自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三十五佛出自大宝积经卷九十八优婆夷会。在丛林中,晚课所诵之大忏悔文,亦简称为八十八佛,乃取其文中所称念之八十八佛名号而言。
如本法师答:菩提(梵语bodhi),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佛、 菩萨、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
如本法师答:大善根之人与大恶之人,欲求得往生净土,必具足一心不乱的境界;若命终之际,大善根之人无法提起正念念佛,内心挂碍颠倒,恐怖现前,照常往生不成同样的理由,若大恶之人命终之际,内心不挂碍不颠倒,远离恐怖,正念提起,念佛达一心不乱,必得往生。 这不是鼓
如本法师答:所谓直指人心,即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所谓见性成佛,即无须分析思虑,而透澈觉知自身具有之佛性(梵语buddhadhatu),即达佛之境界。此语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皆为禅宗表澈悟境界之用语也。
如本法师答:依据戒律所言,三弹指即是敲三下门的意思,具体上有两种原因,何等为二?一者欲试探厕所是否有人,若有人理应回声,是故应三弹指。二者若厕所有啖屎鬼魅,应速急避开,是故应三弹指。若佛弟子入厕照理就该如法奉行,若非佛弟子,也应该入厕敲三下门。
如本法师答: 一、飞去无限数。 二、飞来无限数。 三、去无碍。 四、来无碍。 五、天身无有皮肤、骨体、筋脉、血肉。 六、身无不净大小便利。 七、身无疲极。 八、天女不产。 九、天目不眴。 十、身随意色,好青则青、黄赤白随意而现。
如本法师答: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是名三心。过去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梵语sunyata)故;现在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未来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三心了不可得,空无自性,无所得故,应当离,不应生心贪著自性可得,自性空性不可得故,故名离三心。
如本法师答:菩提(梵语bodhi),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涅槃(梵语nirvana),意译作灭、寂灭、无生、不生不灭之义。修行不与中道法门相应,始终不得菩提,皆是门外汉,与佛道无缘;修行不能离开现世的生活环境,不得另寻他处以安心,应于客观的周遭人、事、物
临终者面前不可说伤心话或哭泣落泪 -如本法师- 临命终者未断气死亡,为他说伤心话或哭泣,他听了之后,耿耿于怀,惦念不忘,反而让他心情低落,烦恼丛生,罣碍世间,贪恋五欲而已!若如此一来,反增临命终者,心生颠倒,不得解脱,往生不成,徒劳无功,反堕三涂。 是故,临命
三藏即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律藏(梵语vinaya-pitaka)、论藏(梵语abhidharma-pitaka)是也。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 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种
问:请问在平常见到鬼界旳众生,是好或不好? 答:通常看见鬼界的众生,有三种情况。一、余报: 自己八识田中,有过去生中的业识果报,尚未净尽,是故,鬼道众生亦然可见,有些人小时候可见,长大就看
佛教所说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对于学佛之人来说,唯有出离三界,才算三业清净,烦恼诸垢皆已净尽。三界中的欲界,共有六天,无论人类、畜生所居的四大洲,还是各层地狱(无间地狱)都在欲界之内。
如本法师答:所谓业障者(梵语karmavarana),就是无始劫来所造的业因,障碍我所行所为的一切逆境,包含有形无形者,乃至障碍菩提自性的一切困境,称之为业障。业障有轻重之别,有深浅之分,业障种类颇多,依何种业感召何种业障。 业障种类无量无边,贪有贪之业障,嗔有嗔
如本法师答:念佛应以清净之心而念。莫以有所求之心而念,有念念成邪,无念念成真,有希求之心,当下之心即有所染污,以有所染污之心而念佛,如乌云密布,不见日月。以有所求之心,乃至相对待之心而求佛,心地当下即乖,自污其心,纵然佛菩萨现前,有亦等于无。是故,念佛
如本法师答:这是佛门中,为一些无法即时茹素者的一大方便,最终目的还是要全茹素的。 所谓三净肉者,就是三种情况之肉类不得食,何等为三? 一、不自杀:不得亲自杀一切众生(梵语众生bahujana),谋得其肉,若得其肉则犯。 二、不教他杀:自己想吃肉,自知不能亲自杀,而
如本法师答:正见(梵语samyagdisti)是通于世间与出世间的一把慧剑,正见的含义就是:对宇宙万法,乃至人事物给予正确的认知,了知它的真相,不至于偏差错谬,是名正见。 换句话说:对世间之法与出世间法,乃至中道胜义谛、因果、事理、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
如本法师答:何谓三昧呢?三昧(梵语samadhi)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由梵语 译音而得,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念,把心安住于一处,而内心不散乱的意思。 念佛三昧,就是把佛号念得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能念所念双泯,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佛一如,是名念佛三昧。
如本法师答:供养即是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 、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慈悲、爱护的意思。 对上而言,如供养佛(梵语buddha)、菩萨(梵语bodhisattva)、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乃至僧宝、师长、父母、前辈等等;含有恭
如本法师答:当前人生,三界统苦,千苦万苦,总在生死(梵语samsara),佛陀出世,即为此大事示现人间,若生死了,则一切苦了。欲了生死,必须洞明生死根源,欲明根源,须进观人生三际(世),即过去生从何来?将来死往何去?这个问题是全世界所有宗教学术所欲探究,而未能穷尽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