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那领大众恭诵: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诸位道友,我们今天总算缘成熟了,我们想讲楞严经好几个月了,我个人的障碍很多,因为考虑到恐怕讲不成,现在总算消失一些障碍,跟大家结缘,共同学习楞严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无上般若,断恶修善,为夙世种善根,为众生修福德。一起来学习梦参长老开示的《金刚经》讲记吧!
《普贤行愿品》出自大藏经第10册 NO 029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卷》,是唐代罽宾国的三藏法师般若翻译。在大藏经第10册 NO 0297收藏有不空法师翻译的《普贤菩萨行愿赞》。
这次我们一起学习的内容,是今年已经103岁的佛门大德——梦参老和尚,宣讲于五台山普寿寺的《阿弥陀经》。网站编辑人员精心搜集了完整的视频素材及对应的文字讲解,方便信众即可观看视频学习亦可阅览文章学习经典。现在,让我们跟随梦老,开始净土宗的信愿之旅吧!
暂无简介
为什么要讲占察善恶业报经?有些人对这个名字没听说过。不但你们诸位居士没听说过,有两位老和尚他问我来讲什么?我说占察善恶业报经,他楞了一下,他说没听过。我说这一回你就听听吧!我给你讲讲。当然这些个老道友们都是半开玩笑的。
梦参老和尚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暂无简介
倒过来讲,经、严、华、佛、赝、方、大,经是教义;“严”是总说,庄严佛的果德;“华”是因,因为有这个因,才有如是果,“华”是形容词,因能严佛的果德:“佛”是成就的人。“经”、“严”、“华”这三种是约法说的。“广”是用,是佛的大用,是化身佛。用就是利益众生的事业。“方”是相,相就是“大”的相,“大”的本性所具足的相。
今天我们这个法会是什么法会?报恩法会。报谁的恩?报妈妈的恩。我们今天讲经是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就是怎么样的报妈妈恩。但是在我们国家说以孝顺为主,孝顺就是报恩,就是报妈妈的恩。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历史故事很多了,王祥卧冰给他妈妈求鱼;孟宗他妈妈要吃笋子,冬天哪有笋子?
暂无简介
我们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呢?现在我们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认识认识吧!从这个经来对照我们现在世界的情况。我们这部经要讲的是因为问我讲什么,我说我现在学什么讲什么;就是我念经,我每天念什么经,我念的经第一个是金刚经,就先从金刚经讲吧!能讲到好久算好久。金刚经、弥陀经、普门品,或是以前讲过的都重新讲,讲华严三品,有时间我们一直讲。
暂无简介
在没有拜忏之前,到你道场室中,你先在这屋子里绕着念,就念地藏王菩萨,或者念南无地藏王菩萨。为了减少,你就把南无去掉,就念地藏王菩萨也可以。为什么念地藏菩萨光念圣号就有灵感呢?因为地藏菩萨他发的
觉林菩萨在《华严经》是十林菩萨的第九位。凡是印《地藏经》的,都把觉林菩萨赞佛的偈颂印上去。这是什么意思?告诉你,没有地狱。但是得你觉悟。你不觉,地狱就有,你觉了,地狱没有。 尔时觉林菩萨。承
梵行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梵行品第十六》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讲 《梵行品》通说,就是十住菩萨所修行的方法。 此品是专指我们出家人所修的。只有出家。梵行才能清净,行为才能清净。自行他行, 两种清净的行为,就叫清净的梵行。修行所行,就是清净
庄严道
忏除业障——《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若念如来少功德乃至一念心专仰 诸恶道怖悉永除智眼于此能深悟 我们能够念佛的很少的功德。哪怕念佛一德,一心专注,一念心专注一境,这叫心专一境。那么,我们念阿弥陀佛想生极乐世界,一念
初发心功德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尔时。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几何。法慧菩萨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 这
梦参老和尚:佛说盂兰盆经 今天我们这个法会是什么法会?报恩法会。报谁的恩?报妈妈的恩。我们今天讲经是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就是怎么样的报妈妈恩。但是在我们国家说以孝顺为主,孝顺就是报恩,就是报妈妈的恩。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历史故事很多了,王祥卧冰给他妈
《华严经》都讲十,以十种佛来摄持。什么叫十种佛?我们经常说「佛陀耶」,我们翻华言是「觉」。觉有三种,有自觉,自己成就了,觉他,让他让一切众生都觉悟,觉行圆满,自觉成就了觉他就是度众生。自觉觉他都圆满了,都成就了,这就是佛。 这是佛,用十种解释。 第一正
《心经》上的第一个字就叫你观,观就是思惟,思惟就是你想,你一天想什么?经过你的想,经过你的思惟,经过你的理解,把一切诸法都看破了,生灭无常,无人、无我、无众生相,看破了、放下了,你才能自在啊!观自在是普通的名字了,不止观世音菩萨一个人,谁能观谁都自在。放下了、看破了,你自在了,不受一切烦恼束缚,则你的生命自在了,则你
十住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十住品第十五》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主讲 《十住品》咱们讲的是
升须弥山顶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升须弥山顶品》在什么处所说的呢?在忉利天。会主是法慧菩萨,这个会叫十住会。须弥山是印度的原话,梵语苏迷卢。华言妙高峰。佛以智慧自在之力,不动觉树,没有离开菩提
地藏三经的修行法门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最初是讲十恶,用十善法对治十恶。现在开始讲修行,修行得有个方便。第一个方便是忏悔,如果不把过去的业忏悔掉,修行没办法成就的,你不知道你怎么造的业,它就是会有很多障碍。前半部跟你说,因为你起心动念,因此身口意
菩萨问明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问明品第十》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此品的宗趣。宗是宗旨。趣是趋向。趋向什么?趋向到后面的《净行品》。这是说十种信。如果说信。没有让他生起力量;没有让他信生根,所以叫“问明品”:“问明品”的目的,就是要由信起解。
吃饭是佛法,上厕所是佛法,在菩提心的观照下,干什么都是佛法。那么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呢? 你说你没看见地狱,实际上人间随时都有地狱。你身上生病,解脱不了,很痛苦,发高烧,烧得糊里糊涂的,那就是地狱苦啊!地狱在自身中就有表现。此时如何发菩提心呢?这就需
贤首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节录 《华严经》上说,设有菩萨经过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法,具足了六种神通,由于未闻此《大方广佛华严经》故,又名假名菩萨,不是真实菩萨。虽然能够闻到但不信不入,此是《贤首品》所要辨别的。在《
明法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八》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梵本的《华严经》里有《明法品》又叫《法光明品》。一个是法慧的智慧,一个是明菩萨入住之后要行十行。 法、也就是我们的心。一般讲,法者是规则义。法:轨生物解,给众生有所行,有个轨
四圣谛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二、四圣谛品第八》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华严经》的第八品,叫四圣谛品。这品教授我们的是,佛所说法的含义。这是前头诸佛菩萨,佛放光之后,诸佛菩萨的问答当中,问佛的依正果报。在这个问当中,所有问的问题。佛令文殊师利
华藏世界品 上梦下参老和尚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华藏世界品第五》 咱们前头讲世界成就,一切诸佛的刹海。现在《华藏世界品》,是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毗卢遮那。答世界海里的提问。在《世主妙严品》中,诸大菩萨心里意念一共有37问,这一品也是答37问。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漫谈 上梦下参老和尚主讲 我们要发忏悔心来学习《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这部经中有一品,叫《忏悔品》,就是要我们忏悔过去的罪业,把罪业忏悔清净了,有了智慧,你就会知道了。《十轮经》就告诉我们,你过去做些什么事,现在要受什么苦难,让
世界成就品 ——《世界成就品第四》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这一品的来意。前头佛放光召来的那些大菩萨,从眉毫光也好,从宝座出来的光也好,他们共同有三十七个问题。佛海,众生海,波罗蜜海,就含着世界的成就。世界怎么成就的呢?简单说一个字:业。但是,业有善、有
明法品节录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八》节录二 上梦下参老和尚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等为十。 一者精进不退。 精进不退,这个大家都懂,懂是懂,但是常退,不是不退。精进修习的不够,指我们的心,不是指行为。因
如来名号品 上梦下参老和尚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二卷.如来名号品第七》节录 这一品的大意,令众生明白自己的根本烦恼是什么呢?无明。众生的根本无明就是如来的大智,令一切众生顿悟,顿识自己的本体,那就是根本大智,破无明黑暗,无明黑暗本来就没有,唯如来
如来现相品 上梦下参老和尚 从《如来现相品》开始是正宗分。解释这品经作四门分别:一是来意;二是释名;三是宗趣;四是释文。先说来意,先分来,后品来。怎么叫分来呢?全部《华严经》分成三分,序、正、流通。序分咱们讲完了,向下就讲正宗分,正宗分显示这部经是什
光明觉品 ——《华严经光明觉品第九》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广大苦行皆修习 日夜精勤无厌怠 已度难度狮子吼 普化众生是其行 佛是经过无量长的时间修行得来的,那种修行不是懈怠,是日夜精勤。佛是怎么教导我们四众弟子的?昼夜精勤修行,中夜疲劳过度了,稍事休息
每个人都有六亲眷属,你周围的人要是不信佛的,你怎么劝,他信也不信,信了之后遇见挫折也会退心的。今天有人问我这么一件事,有位吴姓弟子,昨天晚上八点多钟,在八十八街出了车祸当场死亡,他皈依我还不到三个月,却遇到车祸死亡了。他夫人的内心就有点怀疑,她感觉
释品目《世主妙严品第一》 上梦下参老和尚 “世”者时也,即世间。世间有三:器世间、众生世间、正觉世间。器世间:指依报的山河大地等。器是容受依用之义。山河大地等容受众生,又为众生所依用,故称为器世间。众生世间:指正报中除佛以外的一切有情。此等有情为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之后,就要发菩提心,使你的心清净。发菩提心,发清净心,完了之后,趋向菩提。你同时要对治一下,看看你的病在什么地方。身体有病了你不知道,找医生来把把脉,或者照X光,看看你病在
错误的观念 没有讲经之前,跟大家说几句,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我身体不好,耽误了很久。同时想讲的经,有的人要我讲大部头的,我现在的精力讲大部头的经典很长的,没有这个精力了。又者有些人对这《阿弥陀经》,认为他都能看得懂不需要讲,这也是一种思想,同时有些个有
佛事做不够信佛感应难 我听好多的道友们说:‘我信佛那么多年了,没感应!或者感应了,但佛菩萨加被不够!’我说:‘那就说明了你这个人佛事做得不够。’他说:‘那是你们和尚的
观照的力量 我们继续讲修观。什么是观念?观念代表很多种意义,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只是有个概念而已。但是这个概念(就是我们的念头)在未经过深入了解、分析的时候往往会趣于执着性,把这
不断五欲,学什么法也不行! 佛拿这些个形容的,说你那烦恼很重,你二乘法没学,就说你防范没有,等于没有盔甲一样的,你上阵去打仗能行吗?说你连二乘法都没学,你有智慧吗?贪嗔痴烦恼苦恼满都俱足的,
《向佛陀学习》 梦参法师讲述 诸位善友,我们分别大概有三年了吧!还记得从上回讲,受了三皈依之后要怎么修行,至今也有三年多了。光阴过的很快,现在又跟大家结个缘,讲讲我个人的修行过程,做为大家修
在这个娑婆世界上,最慈悲的是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他们专管这些闲事。虽然在他们来说是闲事,可是你还是得跟他有缘,怎么样算是有缘呢?你能念他的名字,能念圣号就是有缘了。能听到他的名字就不容易了,又能够受持去念,遇到痛苦逼迫的时候,就想起来了。
师父,我现在学佛了,每天都诵经、念佛,但是仍然断不了肉食,这样诵经念佛,还有功德吗,将来能不能生极乐世界呢?
信众问:师父,应当念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或者念地藏王菩萨还是念地藏菩萨摩诃萨?梦参老和尚答:念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或者念地藏王菩萨?这两个没什么差别。念地藏菩萨摩诃萨,摩诃翻大就是大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所以菩萨摩诃萨。
我们念佛,要先除掉念佛的障碍。你们跟师父们不一样的,净土部的师父天天念佛,天天念经。因此你们这次来这里打佛七,要先把障碍除掉。什么障碍呢?你们到山上来,随着师父们一起念佛,要把在家的事都放下。如果心里还牵挂着那些在家的事,念佛是念不好的。
那你要想治好近视眼,眼睛常闭,七分合三分开。如果你这样,不但能治好你近视眼,还治好你的一切烦恼。眼睛不向外看,心中没有一切事物,岂止近视眼,把你烦恼病都除掉了。咱们就是眼睛最坏了,看这看那,心随境转,你的心随外面的境转了。
尔时。一切诸来大众。咸见如是种种云雨。亦闻如是诸法音声。随意所乐。各见其身种种香华。宝饰。衣服之所庄严。又各自见两手掌中。持如意珠。从是一一如意珠中。雨种种宝。复从一一如意中。放诸光明。因光明故。一一有情皆见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过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经险道。是人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所过土地。鬼神卫护。行住坐卧。永保安乐。乃至
信众问:我现在学佛了,每天都诵经,念佛,但是仍然断不了肉食,这样诵经念佛,还有功德吗,将来能不能生极乐世界呢? 梦参长老答:是有功德的,也能往生西方。但是怎么样用心了,你能不能达到一心?在你吃肉
你只能给他(自己眷属)做功德回向,他究竟有没有得到呢?你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呢?就多用点功力。“三七日”,三七二十一天,你放下身心,修行三个七,修行二十一天。做什么呢?拜忏,念地藏菩萨的名号满万遍。满万遍不行,十万遍成不成呢?你就念一百万遍。
我们经常对动物,也给它说三皈,你说它听得懂吗?你不要认为它听不懂,你要认真给它说,它就得度了。愈是小的众生,像蚂蚁就很多的,你家不是有蟑螂吗?
等你知道“我”在哪里了,这就开悟了,在我们禅宗叫「明心见性」,当然这就是了生死。佛教简单就简单在佛所教授我们的,简单起来就简单到没有言说相了,没有语言相,也没有文字相,没有一切相。
有的人跟我说:“师父呀,不吃肉还能活人吗?”我说:“不吃肉就不能活人哪?我们这些和尚、好多在家居士、优婆塞、优婆夷都吃素啊!他照样活着,活得还很愉快啊!”为什么他不能断这个荤呢?他有业,那个牵缠的,变了鸡了,变了猪了,他要还债。
学啊要去做要去用,特别我们学佛的人,还不如个木匠,还不如个泥水匠,泥水匠学了当几年徒弟,他要吃饭啊,要吃饭,他得去打工,他就得去做泥水工作;木匠他得跟人家学,扳凿斧锯他得会啊!我们呢,学佛的,学了是学了,为什么不做呢?
如果学佛了,大家都互称师兄,也称为道友。道友就是以道为友,大家在一起的目标,是为了学佛,是为了修行,不是为了拉帮结派,也不是为了攀缘。大家心中有个共同成长的目标,这样关系才能长久。
我们好多道友,皈依佛之后会问:“师父啊!怎么修行啊?”这也行,那也行,并不是说要打坐,在那儿闭上眼睛参禅,这才叫修行。在你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地你都在修行,不是善就是恶,不是天堂就是地狱,不是佛道就是菩萨道,或是声闻道,要善用其心。
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礼。还有一种,求名礼,是说我礼佛,将来得个好名声,这是假修行,求名,求得人家赞扬。
1940年,我们也是打佛七,慈舟老法师打佛七开示:“念佛,应该觉照”。我们念佛的人,应该有觉照。照的意思,就像大家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一个字,“照”字。大家要“觉照”,觉是什么?当你念佛的时候,
古来大德经常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贪财的,一种好色的。很多人学法学了很久,信佛也信了很多年,始终不知道怎么样修道、怎么样入道,因为他贪爱心、财色心始终断不了,道始终入不进去。文殊菩萨说“善用其心”,如果我们能对治着去观,把财、色关过了
问:师父啊!我们每天都要诵经,比如每天在诵《心经》,不一定所有经的意思都懂啊,这样子诵经有没有用呢?是不是一定要明白它的意思?梦参老和尚答:你明白着诵,跟你不明白着诵,两个的效果相当不同。完全明了了,明了了还要诵吗?明了要诵,要诵就要证得
你过去的业障现在它生起了,你想修道,它给你做障碍,所以你心里不安。那你怎么办?你认识它了,安一安吧!当你这个时候,心不安的时候,不要打坐,也不要参禅。做什么?读诵大乘,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诵大乘。第二个好的方法,磕头、礼拜,以动制动。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