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通过物质、感官的满足,例如一顿美食、一次购物,来获得幸福感;有时候,我们通过与亲人、朋友间情感的交流,通过周围人的关注、认可来获得幸福感;更多时候,我们通过占有更多金钱 财富、实现目标、与他人的对比等方式来获得幸福感……
中央电视台因为采访街头路人,问“你幸福吗”,后来变成一个笑话在网络上炒作,网友总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太肤浅。事实上,这是我们每个人每天要问自己的问题:“你幸福吗?”
判断我们是否幸福的标准到底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当然,人家讲是内在的”,是的,的确,恭喜你,答对了。但是,怎么个内在呢?我们都想让内在充实起来,但是我们在这个物质充分发达的这个年代里面,我们又是如此地依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提出来这么多关于幸福的纠结的看法,和我们应该去如何找到化解我们心中这种矛盾和纠结的态度呢?当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任何几个问题都是我们很纠结的状态。怎么样化解这种纠结?有自己的独特的判断力,来决定我们当下用某种标准来判断当下是否幸福。
我们的问题是:谁要幸福?我们的答案是:我要幸福。我要幸福,那我们就要行动。这其中,除了面对困难的勇气之外,更多地要提前行动和担当起更多的责任。如果没有这个意识的话,你只想一厢情愿地觉得佛菩萨会来接你,会来帮助你的话,了能等来的是人生更大的问题。
过去叫“法已生已灭”;当下、现在是“法已生未灭”;而未来呢,“法未生未灭”。也就是说,原来的实线全部变成了虚线。就这一点,当下的这一点,我们将来要再继续的。这一点只是看上去的实心而已。也就是说,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观念当中,我们唯一具有实在性、具有可把握、可操作性的……
当我们没有这样的一个认识的时候,或者说被自己过去的业力和习气所干扰,你不可能有这样的直观的、直觉的判断。这才是要幸福的人要选择一条康庄大道的人都需要去做出的一种自我净化和对未来的一种态度。
真正的修行就是在这个“舍”上做文章。所谓我们刚才把细的、你没发现的感受去发现它,那发现的是什么?就是这个舍。在粗重、心气浮躁的时候,你没有能发现它存在,但是事实存在的这种感受,如果我们发现它的话,我们会越来越充实。
幸福是一种感受,但是它不是感受本身,而是对于感受的态度。我们对于感受的态度和对于感受处理的能力,则是我们是否能幸福的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东西的话,凡夫所谓在避苦求乐的基础之上。
那到底谁对呢?当事人两个都认为自己对。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作为旁观者来说,你能告诉我谁对吗?每个人在做这道题的时候,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偷东西的人的对错、被偷的人的态度和我们旁观者的态度。三方对于这一个事件的态度,是三三得九,至少有九个答案,我们在九个答案当中徘徊。
没有一个人不想过得好,不想自己幸福、身边的人幸福。我们都有这样的善心——这个善心,我觉得就是一切皆有佛性的根本——就像没有人会拒绝喜乐,没有人会打心眼里拒绝一个面带平和微笑的人一样,这是我们的佛性,这是人生而有之的最基本的东西。
在善的状态下,你只要在当下——善等于好、好等于乐、乐等于贪——把贪转化,把它控制在有效范围之内,然后你就会有持续的喜乐。而且在当下的善果上,你就会仍然以此为善因,得到后面的善果。从善因到善果的前提,是一定要控制贪心。
善恶是一种对立的价值观。如果说人生是一块大饼,好的向上的状态有50%,恶的向下的状态有50%。各位,行善的人在他基本的价值观当中,他做得再好,也只能有50%,因为还有50%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鸡肋。
“因果”可以说是佛法里最热门的一个词。为什么要讲因果?是因为感受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不管是眼、耳、鼻、舌、身、意,还是色、声、香、味、触、法,都是通过感受我们才经验到、体验到的。
因为人都是生活在当下的动物,像我们年轻人出家,最大的优势在学教理上我们很容易去学得明白,但是对我来说也很难。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思维能力、智力水平在退化、弱化,他们可能学得慢一点。但对年轻人来说,最大的痛苦是在于,我们学了很多的教义,但是我们不知道人生是什么。
佛法讲我们要去“观”,同时要断绝妄想。不能用妄想,不能用你的自我意识去揣摩。可能你觉得就是这样的,没错,就这么干!就这么干,得到的仍然是坏的结果。尽管你的起点可能是好的,得到可能还是坏的结果。
修行对我们来说,路还很长。人总是有个幻觉,觉得自己理解到了就是做到了,理解到跟能做到中间你要弱化你的业力和愚痴心、贪心和嗔恨心。如果你把这几大力量化解以后,你可能真的能做到。但如果没有的话,你可能做不了。
有个法师在他书上经常会说这么一句话说:一切都是刚刚好。当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刚刚好,欣然接受它的时候,我们心境、感受力、对生活的态度和味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果仅从观念上去转变,而没有从实际的修行方法上去改变的时候,在面对自己习气——尤其是回家之后,把我们课堂上这些事情忘了——因为我们习气的力量能深巨海,能障须弥,你实在搞不清它力量到底有多大。当我们满怀信心回去,但是将观念遗失、遗忘了的时候,习气会表现出来。
感受发生的机制,基本上我们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的:感受,三合生受,也就是三个元素——根、境、识,生受。六根对六尘(六尘即六境),眼睛你看到了什么?眼根对色尘,眼睛(根)对这支笔(境)的时候,你判断力(识)产生的时候有一个感受产生。
第六意识(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是我们的判断意识。判断意识当中分相分(认识的对象)和见分(认识的主体)。就是当你看眼前的人的时候,其实你永远看不到眼前这个人,你只是看到眼前这个人在识上面所变现出来的影像。
如果你已然是一个幸福的人,带给别人幸福是很容易的;如果你已然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带给别人幸福也是很容易的。因为在根、境、识当中,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他都是你的境界,如果这个人不圆满,你的境界,你的感受就不会圆满。
古老的佛教智慧,是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多年之前告诉我们的。但这古老的智慧当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智慧本身,而是那人、那时、那地他们处于的这种状态,佛给那地、那时、那人开出来的药方。
佛教是一篮子不同样的水果,有小苹果,也有烂苹果。烂苹果你要捡了放到旁边去,可以做酵素。还有口味比较重的榴莲,有的人说好吃,口味比较重,是重口味。还有口味比较清新的,不同的风格。
现在的因果,特别我们读了《地藏经》以后,《地藏经》当中都是基于凡夫的观念推演出来的报应因果。报应因果虽然有作用,有震慑力,但是在实际修行过程当中很难落实。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为人:有人缘则有福,结好人缘就是最大的修行。发脾气是无能的表现,不生气就能消业障。君子为目标,小人为目的。知缘惜再造善缘。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多一次原谅,就多一次造福:把量放大,福就大。欣赏别人,就是庄严自已。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已。
简单是福。众生之苦,苦于繁忙。忙财富、忙名利、忙着争抢,忙于计较得失荣辱。争来抢去终是空。简单的人,勤劳节俭,一切随缘而安。不需要为挣不尽的财富焦头烂额。也不会为柴米油盐而忧愁。不争,自然从容;不计较,所以常快乐。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想找到一句话,它能让高兴的人听了难过,难过的人听了高兴。但他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直到有一天夜里,他梦见智者对他说了一句话,正是自己想找的。这句史上最神奇的话就是: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佛教认为,世间万事皆有因果,走好运有因果,走背运同样有因有果。《太上感应篇》也说过:“福祸无门,惟人自召。”我们走好运和背运,都是自己招来的,人走好运,一定是过去积累了很多福报,而人走背运,往往是以下三种情况导致的,看看你有没有遇到过?
社会上许多人,在自己运气欠佳时候,就抱怨自己的命不好。都是在找客观原因。没有往内看自己所思所想所做是否合乎天道。是否触犯了因果!人走背运主要有: 一、邪淫心重的人。 第一个消减的是福禄。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 5亿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发病率约11%,重症患者中有15%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三分之二的患者有过自杀念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估计高达100万。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压力大,和爱人关系紧张,得了抑郁症,每天精神恍惚,夜不能寐,甚至想割脉自杀。我给她讲弥陀的救度,让她看净宗法师讲法视频,告诉她多念佛自然会好。
世人一生中最大的过失,就是喜欢批评、攻击别人的短处,这是最损阴德的。造口业时,只图一时快意,没有想到将来果报之惨烈。《地藏经》说的拔舌地狱、火镬地狱,就是这类罪业的果报。但现代人往往随顺自己的
地藏长咒的功德 地藏长咒的真实名称是《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记明咒总持章句》。这个由地藏王菩萨亲口宣说的咒语出自《大集地藏十轮经》,这样殊胜的咒语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念诵地藏咒能增长身体、增长健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漫漫人生路,需要愿力、勇力、智力、忍力。《佛遗教经》中,佛陀教导弟子摄心离嗔:“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并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1、心底息嗔。佛陀反复叮嘱:“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
出家,与在俗世间不同,不是像报名上学转学,想转就能转的。出家就是终生的,就像过去的祖师大德,生生世世,永远是为三宝。出家人又叫僧宝,佛、法、僧这三宝。啥叫宝?宝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出家学佛修行,如何才能得道呢?要在恭敬中求,没有别的方法。佛法只有在恭敬中才能得道。你不恭敬,学得再多也没用:对三宝不恭敬,无论你有多少财富、多少资源、多大福报,想得到佛法真实利益是得不到的。
我是一个未入门的佛学门外汉,是个外卖员,未婚,二十八岁。外卖员订单时常受到天气影响。天气不好订单就会很少,我也会跟着感到很焦虑。同时,因为生活压力,年龄压力,父母压力等影响,常感觉喘不过气来。也想过在其他方面发展,但一直找不到。感觉生活找没有方向。
人们常常慨叹世事艰难、人心不古,其实娑婆世界就是如此,故名“堪忍”,要出离就必须坚决地去除所有习气烦恼。《佛遗教经》中,佛陀教导弟子莫生骄慢,质直其心。1、不起骄慢:骄慢是人与生俱来的烦恼。骄有八种,慢有七种,皆是染污之法,能障碍智慧与解脱。
不是善人无善报,恶人无恶报,而是你们选择了视而不见。明朝徐阶为振朝纲,斗严嵩、推仁政,晚年致仕。这在明朝中期的高官之中,足可以算是善始善终、善有善报了,但是世人总盯着他是病死的。这大概就是大多数人的眼界了,见不得好人有半点障碍,也见不得所谓的自认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就是五戒。这五条戒律是释迦牟尼佛为在家居士制定的,叫基本五戒,是一个学佛人最起码要持守的五条戒律,这五条戒律对我们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它的意义极其重大。不要小看这五戒,这五条戒律决定了我们人生最基本的苦乐,
你有多大的业力,就一定要培多大的功德福报。师父只是助缘,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自己,看自己的业力、看自己的福报、看自己的心念……诸佛菩萨不代众生背业,师父亦不可能去代大家背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