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因果
幸福的因果
  • 《幸福的因果》| 序言 《幸福的因果》| 序言

    有时候,我们通过物质、感官的满足,例如一顿美食、一次购物,来获得幸福感;有时候,我们通过与亲人、朋友间情感的交流,通过周围人的关注、认可来获得幸福感;更多时候,我们通过占有更多金钱 财富、实现目标、与他人的对比等方式来获得幸福感……

  • 第1讲丨幸福是什么样的一个范畴? 第1讲丨幸福是什么样的一个范畴?

    中央电视台因为采访街头路人,问“你幸福吗”,后来变成一个笑话在网络上炒作,网友总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太肤浅。事实上,这是我们每个人每天要问自己的问题:“你幸福吗?”

  • 第2讲丨判断我们是否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第2讲丨判断我们是否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我们是否幸福的标准到底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当然,人家讲是内在的”,是的,的确,恭喜你,答对了。但是,怎么个内在呢?我们都想让内在充实起来,但是我们在这个物质充分发达的这个年代里面,我们又是如此地依赖我们的生活环境。

  • 第3讲丨我们为什么不幸福? 第3讲丨我们为什么不幸福?

    我提出来这么多关于幸福的纠结的看法,和我们应该去如何找到化解我们心中这种矛盾和纠结的态度呢?当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任何几个问题都是我们很纠结的状态。怎么样化解这种纠结?有自己的独特的判断力,来决定我们当下用某种标准来判断当下是否幸福。

  • 第4讲丨谁要幸福?我要幸福! 第4讲丨谁要幸福?我要幸福!

    我们的问题是:谁要幸福?我们的答案是:我要幸福。我要幸福,那我们就要行动。这其中,除了面对困难的勇气之外,更多地要提前行动和担当起更多的责任。如果没有这个意识的话,你只想一厢情愿地觉得佛菩萨会来接你,会来帮助你的话,了能等来的是人生更大的问题。

  • 第5讲丨改变过去,当下便是改变的契机 第5讲丨改变过去,当下便是改变的契机

    过去叫“法已生已灭”;当下、现在是“法已生未灭”;而未来呢,“法未生未灭”。也就是说,原来的实线全部变成了虚线。就这一点,当下的这一点,我们将来要再继续的。这一点只是看上去的实心而已。也就是说,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观念当中,我们唯一具有实在性、具有可把握、可操作性的……

  • 第6讲丨业力,是一种生命的惯性 第6讲丨业力,是一种生命的惯性

    当我们没有这样的一个认识的时候,或者说被自己过去的业力和习气所干扰,你不可能有这样的直观的、直觉的判断。这才是要幸福的人要选择一条康庄大道的人都需要去做出的一种自我净化和对未来的一种态度。

  • 第7讲丨真正的修行是在“舍”上做文章 第7讲丨真正的修行是在“舍”上做文章

    真正的修行就是在这个“舍”上做文章。所谓我们刚才把细的、你没发现的感受去发现它,那发现的是什么?就是这个舍。在粗重、心气浮躁的时候,你没有能发现它存在,但是事实存在的这种感受,如果我们发现它的话,我们会越来越充实。

  • 第8讲丨修行人对苦乐的概念是怎么理解的? 第8讲丨修行人对苦乐的概念是怎么理解的?

    幸福是一种感受,但是它不是感受本身,而是对于感受的态度。我们对于感受的态度和对于感受处理的能力,则是我们是否能幸福的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东西的话,凡夫所谓在避苦求乐的基础之上。

  • 第9讲丨为饥饿的母亲偷馒头是行善还是做恶? 第9讲丨为饥饿的母亲偷馒头是行善还是做恶?

    那到底谁对呢?当事人两个都认为自己对。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作为旁观者来说,你能告诉我谁对吗?每个人在做这道题的时候,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偷东西的人的对错、被偷的人的态度和我们旁观者的态度。三方对于这一个事件的态度,是三三得九,至少有九个答案,我们在九个答案当中徘徊。

  • 第10讲丨为什么种下善因,却总是得到恶果? 第10讲丨为什么种下善因,却总是得到恶果?

    没有一个人不想过得好,不想自己幸福、身边的人幸福。我们都有这样的善心——这个善心,我觉得就是一切皆有佛性的根本——就像没有人会拒绝喜乐,没有人会打心眼里拒绝一个面带平和微笑的人一样,这是我们的佛性,这是人生而有之的最基本的东西。

  • 第11讲丨想收获善果,就别被情绪摆布! 第11讲丨想收获善果,就别被情绪摆布!

    在善的状态下,你只要在当下——善等于好、好等于乐、乐等于贪——把贪转化,把它控制在有效范围之内,然后你就会有持续的喜乐。而且在当下的善果上,你就会仍然以此为善因,得到后面的善果。从善因到善果的前提,是一定要控制贪心。

  • 第12讲丨为什么有的人修行之后依然痛苦? 第12讲丨为什么有的人修行之后依然痛苦?

    善恶是一种对立的价值观。如果说人生是一块大饼,好的向上的状态有50%,恶的向下的状态有50%。各位,行善的人在他基本的价值观当中,他做得再好,也只能有50%,因为还有50%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鸡肋。

  • 第13讲丨佛法里最热门的一个词——因果 第13讲丨佛法里最热门的一个词——因果

    “因果”可以说是佛法里最热门的一个词。为什么要讲因果?是因为感受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不管是眼、耳、鼻、舌、身、意,还是色、声、香、味、触、法,都是通过感受我们才经验到、体验到的。

  • 第14讲丨因果是一种比喻,而不是僵化的教条 第14讲丨因果是一种比喻,而不是僵化的教条

    因为人都是生活在当下的动物,像我们年轻人出家,最大的优势在学教理上我们很容易去学得明白,但是对我来说也很难。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思维能力、智力水平在退化、弱化,他们可能学得慢一点。但对年轻人来说,最大的痛苦是在于,我们学了很多的教义,但是我们不知道人生是什么。

  • 第15讲丨为解决问题而学佛为何却遇到更多问题? 第15讲丨为解决问题而学佛为何却遇到更多问题?

    佛法讲我们要去“观”,同时要断绝妄想。不能用妄想,不能用你的自我意识去揣摩。可能你觉得就是这样的,没错,就这么干!就这么干,得到的仍然是坏的结果。尽管你的起点可能是好的,得到可能还是坏的结果。

  • 第16讲丨因果之间,实际的修行是缘 第16讲丨因果之间,实际的修行是缘

    修行对我们来说,路还很长。人总是有个幻觉,觉得自己理解到了就是做到了,理解到跟能做到中间你要弱化你的业力和愚痴心、贪心和嗔恨心。如果你把这几大力量化解以后,你可能真的能做到。但如果没有的话,你可能做不了。

  • 第17讲丨一切都是刚刚好 第17讲丨一切都是刚刚好

    有个法师在他书上经常会说这么一句话说:一切都是刚刚好。当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刚刚好,欣然接受它的时候,我们心境、感受力、对生活的态度和味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 第18讲丨你是否也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第18讲丨你是否也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如果仅从观念上去转变,而没有从实际的修行方法上去改变的时候,在面对自己习气——尤其是回家之后,把我们课堂上这些事情忘了——因为我们习气的力量能深巨海,能障须弥,你实在搞不清它力量到底有多大。当我们满怀信心回去,但是将观念遗失、遗忘了的时候,习气会表现出来。

  • 第19讲丨外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第19讲丨外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感受发生的机制,基本上我们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的:感受,三合生受,也就是三个元素——根、境、识,生受。六根对六尘(六尘即六境),眼睛你看到了什么?眼根对色尘,眼睛(根)对这支笔(境)的时候,你判断力(识)产生的时候有一个感受产生。

  • 第20讲丨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 第20讲丨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

    第六意识(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是我们的判断意识。判断意识当中分相分(认识的对象)和见分(认识的主体)。就是当你看眼前的人的时候,其实你永远看不到眼前这个人,你只是看到眼前这个人在识上面所变现出来的影像。

  • 第21讲丨发现生活的美好,感受生命的真相 第21讲丨发现生活的美好,感受生命的真相

    如果你已然是一个幸福的人,带给别人幸福是很容易的;如果你已然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带给别人幸福也是很容易的。因为在根、境、识当中,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他都是你的境界,如果这个人不圆满,你的境界,你的感受就不会圆满。

  • 番外篇1-2丨命苦不能怪佛祖 番外篇1-2丨命苦不能怪佛祖

    古老的佛教智慧,是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多年之前告诉我们的。但这古老的智慧当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智慧本身,而是那人、那时、那地他们处于的这种状态,佛给那地、那时、那人开出来的药方。

  • 番外篇3-4丨你连知见都没有,还怕有所知障? 番外篇3-4丨你连知见都没有,还怕有所知障?

    佛教是一篮子不同样的水果,有小苹果,也有烂苹果。烂苹果你要捡了放到旁边去,可以做酵素。还有口味比较重的榴莲,有的人说好吃,口味比较重,是重口味。还有口味比较清新的,不同的风格。

  • 番外篇5-6丨把《地藏经》当动画片看 番外篇5-6丨把《地藏经》当动画片看

    现在的因果,特别我们读了《地藏经》以后,《地藏经》当中都是基于凡夫的观念推演出来的报应因果。报应因果虽然有作用,有震慑力,但是在实际修行过程当中很难落实。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