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西法师,美国佛教教育学院副院长;美国佛教教育学院尼众分院院长、教授;中国鉴真佛学院尼众部副院长、陕西宝鸡毗庐寺住持;北京善德书院依止导师。以「律宗南山、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为学修宗旨,依灵峰蕅益大师「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之祖训,自修与利众相结合,在海内外积极推动佛教教育事业,绍隆三宝,利乐有情。
志愿者(Volunteer)联合国定义为“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具体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行动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从制订背景、产生过程、形成因缘等三个方面作一个简要地梳理,使大众了解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八敬法是世尊慈悲、智慧与大雄力的体现,是佛教的平等精神,八敬法的出现,挑战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成为提高女性宗教地位的起点。
《比丘尼八敬法》是律法,所以今天一开始我们的开经偈跟平时大家熟悉的有所不同。今天的开经偈同样是四句,第一句即提到了【别解脱经】四个字。因为持戒,所以能够免除恶法而增长善法,因为持戒,就不会做恶,不会做恶就能解脱苦报,所以戒律也称为解脱。
说到弥勒菩萨,大家都很熟悉,他的梵文原名叫做“梅达利耶maitreya”,唐朝玄奘法师到印度求学时,见到梵文原本,写的就是这个“梅达利耶”。在玄奘法师之前,后汉及三国时期的早期译经家,他们所见到的佛经是由西域辗转得到的,译成了“弥勒”。
制教也叫做「行教」,就是我们必须要依教奉行的,也就是指戒律。佛陀为我们制戒,戒律就是制教,就是行教,局限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制定出家五众必须要好好地修持,如法地奉行,持戒、犯戒的情形楷定,随著出家五众所造的过失而来制止……
在清明节前夕,举行以“清明& 8226;祭祖& 8226;报恩”为主题的佛七法会,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有著特殊的意义。今天怡西来跟大家作一个分享,以本次佛七法会的主题:清明& 8226;祭祖& 8226;报恩三个方面来跟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分享。
世间人常羡慕“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生活,假若不修行,我们凡夫的生命确实如同飘萍,是浮而无根的。无常到来,随罪趣向,不知生所从来,亦不知死向何去。假若生命没有根,无论是所谓的“吃苦”还是“享乐”,都是飘浮没有依靠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不轻松也不自在……
蕅益大师说:「此三种慈,生缘乃三乘之所共修。但二乘本无利他宏誓,故为力微,菩萨修之,力用广大;次法缘慈,二乘亦能少分修习,正是菩萨所修;三无缘慈,则中道佛法,不共二乘」。
当你的内心感觉到它的殊胜美妙,就不会嫌这种练习很辛苦。所有的好习惯都是通过练习养成的,一开始的时候,它像一件衣服,穿上的时候貌似是你的,可以庄严你的身体,可是一旦脱下来,衣服是衣服,你还是你。通过练习,把这件衣服变成你的皮肤,它就无时无刻不是你的……
一切的功德胜妙利益,不在于物质价值多少,而在于虔诚恭敬的发心。如果你没有钱,但是你想帮助他人的心意足够真诚,尽所能去帮助,则是圆满,例如上面公案中提到的贫女难陀。如果你很有钱,心里念著希望我所拿出来的钱物给那些需要的大众带来真实利益,同样也是圆满的。
佛到底讲了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弄清楚。佛留下来的教言有经、律、论三藏。经是诠释真理的,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律是止恶扬善的轨则,告诉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论是用科学的精神来求证真理的,告诉我们佛法不是迷信,而是可以求证的真理。每一个中国人从
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当下,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带来新契机。佛教文化交流的核心是佛教,文化是交流的载体。交流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充分了解和尊重,共同维系因信仰而建立起来的法谊。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前景非常广阔,以佛教文化交流……
正确的知见是什么?各个教派对此的描述不一样,但是共同认可的一点那就是必须以佛的知见为知见,任何不以佛知佛见为标准的知见都不能算是正知见。
《地藏经》中佛说菩萨成就佛道,所做的事业是超圣因事、证十地事、毕竟不退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事,种种事离不开一切众生菩提道上互相利益,这是多麽圆融广大的世界观,此生最幸运的是遇到佛法,并于佛法中出家修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