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刚经》的智慧,共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以下分三个层面作一简单的探讨。一、「应无所住」这句话,是《金刚经》的重心,其中妙理无穷二、「和谐是佛教要旨」三、无住而住,将心住于持戒、念佛
以「《金刚经》的智慧共建和谐社会」 「以《金刚经》的智慧,共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以下分三个层面作一简单的探讨。 一、「应无所
华严经札要 古人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富是指精神上的富有,贵者是法宝无上珍贵。 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所证悟到的宇宙人生的实相、奥秘。第一句话即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陀把他所开悟
「平常心」是什么? 就是做人的一种修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中,人性充满贪瞋痴,性急浮躁,背信弃义,见利忘恩等有悖于平常心的举动,沉迷人性,平常心似乎离开人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大智慧的人才有此平常心,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自古至今有
佛教与孝道 「孝道」在我们中国固有文化中,是极为重视的一种德行,所谓:「百行孝为先。」 但现今社会,儿女长大后,有能力的都离家自创天地,弥漫着嫌弃父母老人之风气,甚至把上辈作为斗争的对象,这实是值得关注。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报答父母养育恩
知因识果 佛教讲因果,但不信因果的人,就以为是迷信,以为不过是劝人向善的一方式,谈谈而己,不可当信。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爱因斯坦也说佛教是最科学化的宗教,现在已有很多学者和科学家证明因果轮回的真实,可见因果不可不信。 在佛经中有很多因果的教诲,在
「还神」是民间习俗,是与佛教亳无关系的,佛教没有所谓「还神」的思维。佛和菩萨不是我们凡夫所想,要酬谢,而心中有无量慈悲的大觉者,不贪受供养的,我们可以参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了解观音菩萨慈悲度众生,救苦救难,从来是不问得失,不问酬劳的。
忙碌的人修行,应该多念佛。《无量寿经》云:佛陀于因地修行时,曾发四十八大愿,只要有人致诚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其中第十八大愿说:“若志心信乐,欲生佛国,乃至发往生之十念,则悉得往生。”佛陀慈悯众生,每日能有十个念头与佛相应,便可生西方!
佛法不离事与理,古德有云: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佛氏门中不舍一法」,此上句属事,是说作用。学佛是离不开众生的,一个众生也不能舍离。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可修,总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于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不舍弃任何一个善法。
问: 请问法师, 如未相识已是仇人, 这是否表示我们前生己结怨, 本人身边有两位女小人, 苦缠着我, 使我十分烦恼, 请问法师可有方法可化解这种仇恨, 当我心烦的时候, 只好念着心经, 求法师指引, 谢
无住而住 问:请教师父一个问题,什么是「无住而
问:请问法师,万法皆空,万法包括因果吗?衍慈法师答:这问得好!这个问题要分事理两个方面,事方面来说,有因必有果;对理而言,因果体性本空,如忏悔偈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个讲的是理
佛教与孤儿 佛教:是指佛陀一代时教(教育),若广义而说,三藏十二部(隋朝智者大师将佛陀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但其要义归纳是三方面: 1. 教人为善,导出因果轮回的规律,以五戒十善来改造人生身口意不正确的三业,实现人天目的。 2. 出世解脱,主要思想,以苦、空、
六趣与大千 「六趣与大千」,是引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二句很精辟地说明,迷则有三界,悟则十方空。六趣即六道,包括一人、二天、三修罗、四饿鬼、五畜生、六地狱。趣指一切众生,业识茫茫,随其业力,于一念迷妄,趣入六道之中
遗憾的事是恨错难以补救,后悔不已也。如一句话令人难堪,既是说了出口就难以收回,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和感情,纵使后悔,也只留下遗憾。男女欲色,年青人,一时放纵,往往令人遗憾终生。该珍惜的生命,没有珍惜,无常一至,才后悔莫及,也是一种遗憾。本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药师如来之十二大愿 中国寺院大殿常有供奉三方佛,中释迦、左弥陀、右药师。释迦如来欲令众生得到真正解脱,在生之时幸福快乐,死后得到超升,所以特开药师、弥陀二大法门,将济生之事付予东方药师如来,度亡此事则付托西方之阿弥陀佛。以下先介绍一下药师如来。
新年礼物:「发菩提心」 诸位善信、诸位护法信众、大家好!2008年即将降临,万象更新,送上一份新年礼物:「发菩提心」给各位,希望大家欢喜接受。 发菩提心,真的是殊胜吉祥,也是最好的祝福,最好的新年礼物。菩提是梵语,此译为道,或译为觉。发菩提心,就是发觉道、
「平常心」是什么? 就是做人的一种修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中,人性充满贪瞋痴,性急浮躁,背信弃义,见利忘恩等有悖于平常心的举动,沉迷人性,平常心似乎离开人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大智慧的人才有此平常心,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自古至今有
佛教与孝道 「孝道」在我们中国固有文化中,是极为重视的一种德行,所谓:「百行孝为先。」 但现今社会,儿女长大后,有能力的都离家自创天地,弥漫着嫌弃父母老人之风气,甚至把上辈作为斗争的对象,这实是值得关注。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报答父母养育恩
盂兰盆的意义 光阴瞬息,一年一度的七月十五 ( 农历 ) 盂兰盆法会,即将来临。民间风俗盛传七月十五地狱门大开,阎罗王放假,饿鬼统统被释放,所以有烧冥纸,烧衣服,杀生口来拜祭鬼神,以为鬼节,故有社会人士误认此日是替亡者超度的日子。其实不然,这是十方僧人的自
「八关斋戒的意义」 八关斋戒是学佛解脱生死的快捷方式。有许多人发心受持,也有很多人不懂其意,为使更多人对八关斋戒的认识,现藉此因缘,分三方面略述: ( 一 ) 八关斋戒的名义及内容: 「八」是一个数目字,有八件事 要 戒的,又名八戒。「关」者,有禁闭意思,是
烦恼转菩提 烦恼转菩提,菩提是印度语,中国翻译为觉。觉甚么呢,觉悟自性。因为凡夫迷了自性,心向外求,对一切境界,执着分别,贪图快乐,讨厌苦,嫌弃苦,故有烦恼所立。 人人都想得到幸福、生活富裕、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等等,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可是世人的命
佛学问与答 如何减轻业障 菩萨 信佛一定要吃素? 鸡蛋可以吃否? 七月十五烧冥纸 烦恼 相处之道 怎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佛欢喜日与供僧 人生是苦 围炉 义工与修行 为何要皈依三宝 打佛七 死后做功德 佛教婚礼 诵地藏经 拜 忏 信佛教即是拜神吗? 业力 信佛是否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偈颂 这首偈颂出源于「楞严经」内里。当「阿难」得脱「摩登伽」之难。不禁悔恨交集,顶礼佛足,恳请祈求佛陀开示十方如来,所以得证佛果,成就妙奢摩他、三摩、禅那的菩提大定,最初下手的法门。世尊就对「阿难」及大众说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
护生行善 护生、行善,能长养无量的功德。佛教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和尚,他的师父有神通预知小和尚命不久矣,师父不忍告诉他,于是要他回家去跟家人团聚,小和尚就这样沿路哼着歌踏上返乡路程。不料路上却下起了一阵大雨,这时候小和尚看到路边有个蚂蚁窝,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