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的推论与科学知识的建立——以牟宗三对休谟之批判为主的讨论 释性广 前言 因果关系指“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此一概念长久存在于哲学思维与日常谈论中,故休谟称之为“宇宙的接合剂”:即因果关系将事件(或事物)与事件(或事物)之间,做了有意义或
记有关“废除八敬法”的一场论辩 释性广 2003年9月6日,于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国际会议厅举行“第十四届佛学论文联合发表会”。本次发表会由玄奘宗教系主办,各佛学院所学生共发表26篇论文。昭慧法师与笔者均到会担任评论人。此中,昭慧法师应邀于当日上午为释德闻
慧思「法华三昧」之「大乘顿觉法门」研究(上) 性广法师──发表于100.8.16「慧思大师与南岳佛教」学术研讨会 一、前言 中国大乘佛教的法义与修行,向来有「偏圆之辨」与「顿渐之争」的论诤,此中之圆教宗义,以依本法华一乘实相的天台圆教最为包罗完备;而顿契行
修学佛法要掌握一个基本原则:实修。实修就要提出一个法门,法是方法,门是方位、通路。慈航堂大殿非常庄严,有东、西、南三个门,都能进到慈航堂,法门就是这个概念;然而重点在于进入,而不是从哪个门进入。有人打电话给师父,说他
人间佛教禅观要义──谈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特色与贡献 性广法师 演讲 洪真如居士笔录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二日讲于香港妙华佛学会 主席、各位佛友,大家晚安! 很抱歉,我不会广东话,所以完全听不懂主席介绍的内容。一般介绍时,多会称赞演讲者,可惜因为我听不懂,所
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研究——“传统之继承”篇(之一) 释性广 前言 “人间佛教”思想,一重人间,二倡佛道;故“人间佛教”,不是神教者的人间行——如友教的慈善事业,也不是佛法中的人乘行——为求未来的福报而持戒行善,更不是时潮世说的“人本主义”思想——即不脱
【入世关怀与佛教复兴】——本期专题引言(刊于弘誓双月刊第71期) 释性广 台湾各大团体所倡行的“人间佛教”,即使在理论的建立上有其殊途,但亦有“同归”之大旨,是为“众生平等”的理念,“无私无我”的精神。 本刊读者对导师的思想,以及本学团的理念,较多接触
【人间佛教禅法系列】 结期精进之禅观所缘──安般念、四界分别与无量三昧 作为大乘菩萨修持法要的“人间佛教禅法”,在技巧上兼容延续声闻禅法,并揉和大乘经中的禅观要领。然而禅修之目的,不只是个人的身心解脱,更在于培养修行人用以“利益众生”的身手与能
大学院校禅修教学之理念与方法 释性广 说明: 本文为应邀参加九十五年四月,于中国杭州举办之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会议论文。论旨从佛陀教法的普遍性,分享笔者近年在大学教授佛教禅修的教学方案与经验。其中专门之禅学理论,于《禅观修持与人间关怀》书〈结期
一、前言 从「传承与创发」的角度来观察汉传佛教与印度佛教之间的互动,在止观修持的吸收与转化方面,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各家禅学思想,最足以呈现中国人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成果。此中除了后来蔚为中国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