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照寺
圆照寺位于显通寺钟楼对面,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年间建,明清屡修,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到中国宣扬佛法,为了纪念他,明宣宗下旨在五台山修建了这座寺庙。现今占地面积一万二千六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八十余间。寺后院内有一座白色的塔,高五丈,四角各设小塔,造型奇特,这就是印度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塔。
寺院坐落的地势稍高,所以显得开朗。站在山门前的平台上,俯视显通寺、杨林街,平望大白塔,使人心胸舒畅。 此寺的山门特别。一般寺庙的山门是“三门”,而这里的山门是“五门”,称为“五前门”,是五台山寺庙中独一无二的山门。
火山门,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第二座大殿是大雄宝殿,为此寺的正殿。殿外左角,嵌有文殊菩萨化成贫女赴斋的偈像石碑一通,碑中还刻有四句偈语,与塔院寺文殊发塔的传说内容一样。传说文殊菩萨在塔院寺“无遮大会斋”上化成贫女乞食,施发以后。即在圆照寺上空显示真容,故在此处立碑造像。
正殿后,有白塔一座,高五丈,四角各设小塔,造型奇特。圆照寺的声誉大,就在这座塔上,它是中国和尼泊尔佛教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塔中藏有尼泊尔高增室利沙的舍利子。明永乐初年,尼泊尔高僧室利沙来中国宣扬佛法,深合帝心,封为国师,赐给金樱室利沙来到五台山,就在普宁寺坐静修行。
明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又将室利沙请入北京,面授宣扬佛法事宜。传说,朱瞻基恳劝室利沙住在北京,室利沙执意要回返五台山,皇上没有许可,不料第二天一看,室利沙在夜间坐化了。宣宗深悔不该劝留,于是敕分舍利子,一在京西建塔,同时建寺,名曰真觉;一在五台山普宁寺建塔,并重修此寺,改名圆照寺,圆照寺原为青庙,后来改为黄庙。
圆照寺
大圆照寺是一座700年的古寺,坐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台怀镇,灵鹫中峰。圆照寺现为山西省省重点保护寺院,因坐落的地势稍高,所以显得格外开朗。此寺北仰菩萨顶、广宗寺,南瞰显通寺、塔院寺,东眺黛螺顶、善财洞,西望寿宁寺、三塔寺,居群宇之中心,傲天地崔嵬。
平面布局南北长,东西窄,依山势而建,呈一枣核形,占地面积12600余平方米,共有各种建筑物八十多间。 该寺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华传教,应沼十大善殿讲经论法,深得永乐皇帝的欣赏,敕封其为“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给金英旌幢,让其到五台山讲经、室利沙在五台山就住在显通寺。
明宣德初,室利沙又被召人,奉旨讲法。佛事活动告一段落后,请旨归山,没有得到皇帝的准旨。谁料就在请旨未准的第二天,室利沙无疾而亡。佛教称为圆寂。宣德皇帝闻讯后,深感痛悼,降旨御祭火化,并将其舍利于一分为二,建塔珍藏。一塔在今北京,并建真觉寺;一塔在五台山,建寺曰圆照寺。至今室利沙的舍利塔仍保存完好,屹立寺内。四角各建小塔1座,形成五塔共峙的形态,造形奇特,蔚为壮观。
圆照寺
圆照寺座北向南,东西窄而南北深,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共有殿堂房廊屋舍数百多间,皆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都纲殿。前坡下,有一个大影壁,一座牌楼旧基。山门前的平台上,有卧狮一对,立旗杆一对。
寺庙前置石狮,用以驱邪,立旗杆属于一种装饰,并非真正挂旗。此寺的山门与众不同,一般寺庙的山门是“三门”,而这里的山门是“五门”,称为“五前门”,是五台山寺庙中独一无二的山门。门上悬金字匾,题着“大圆照寺”四个大字,为住持沙门清海立,王留鳌先生书。
柱上挂木制对联,联曰:“圆满建成根本金刚道场在此寺,照澈圣教主持显密正法于今朝”。中门两旁,亦挂木制对联,联曰:“圆融无碍显现诸佛净土于此地;照破法空蕴藏妙德僧伦遍尘刹。”穿过山门,回头见柱上挂木制对联,联曰:“出则弘称六度化七趣同归正觉;入以德量三脱拟四圣共证泥浔。
为三开间,面阔9.8米,深度13米,单檐歇山顶。前檐下挂有一块九龙绞边的御制牌匾,上书“震那金界”,蓝底金字,为乾隆皇帝所书。殿门两旁是木制对联,联曰:“四天王坐宝殿威镇四魔护圣教;十地圣遍尘刹调伏三有转法轮。”殿内正面置华丽的木佛龛,内供跏趺半坐,右手托一布袋,左手拿串念珠,袒腹大肚,笑口常开,双耳垂肩,下巴肥厚的弥勒佛。像高l米,泥塑。
人们进了寺庙,一见此像,就有一种皆大欢喜的感觉。笑口弥勒佛背后,侍立着韦陀菩萨。他身穿甲胄,手持金刚杵,以杵拄地,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背对山门,面对大雄宝殿,维护佛法。天王殿两侧佛台上,塑着3.5米高的四大天王,神采飞扬,威武雄壮。
天王殿左侧后边塑的是东方持国天王,据说他能护持国土。他的形象为头戴毗卢宝冠,身披甲胄,手持琵琶。前边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据说他能令人增长善根。他的形象是头戴毗卢宝冠,身穿甲胄,一手叉腰,一手提宝剑。天王殿右侧后边塑的是北方多闻天王,据说他经常守护佛法,维护如来道场,由此常得听闻如来说法,所以称之为多闻天王。
他的形象是头戴毗卢宝冠,身穿甲胄,左手持桑前边塑的是西方广目天王,据说他能以清净天眼观察世界。他的形象是头戴毗卢宝冠,身穿甲胄,手中缠绕一龙。天王殿两旁,设有两座旁门,通往大雄宝殿院。左边门上书“吉祥门”,右边门上书,“般若门”。意思是人们进入此门,既能得到幸福,消除烦恼,又能增加智慧,破除世俗认识。
穿过吉祥门,便是大雄宝殿院。院内,数株苍松,几块古碑,挺拔高耸,凛凛有神,为寺院增添了几分庄严和肃穆。气势巍巍的大雄宝殿坐落在中间。该殿面阔5间,为25.5米,进深3间,18米,占地459平方米,座落在高l米的台基上。
殴前有平旷的月台,长17.6米,宽9.5米,从月台至脊刹高约20米。殿为重檐歇山顶,无斗拱。屋脊兽走禽飞,翩然云游。据殊像寺碑文记载:该殿重建于弘治年间,其时因大圆照寺被火焚,本寺耆宿请铁林果禅师重建大佛阁五间。后因年久失修,梁柱倾斜,1984年省宗教局拔款,予以落架重修,修旧如旧,仍然不失原貌。
殿外前檐下左侧,嵌有一块石碑,上刻文殊菩萨化为贫妇,赴清凉斋会之像。现在这块石碑前盖了一个小庙,庙门口有一副对联,联曰:“为善行德,一视同仁达究竟;持斋赐诗,慈悯无二得圆成”。内装的石碑上,下面刻一贫妇,肩背一孩,手拖一童,身旁引着一犬,上面刻着“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吾超三界,却被阿师嫌”四句偈语。
这块石碑内容是根据文殊菩萨化为贫女乞饭的传说而刻的。佛教传说,古时侯,塔院寺还没修建起来,这一片地方,只有一座佛舍利塔,是大孚灵鹫寺的塔院。每当冰雪融化、春暖花开的时候,灵鹫寺要举办“无遮大斋”。斋期间,无论远近僧俗,不分男女贵贱,凡来求斋的,都有粥吃,不给优待,也不予歧视。
普照寺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及摩椴楼为中轴线,组成四进式院落东西配以展庑、禅房、花园等。山门前高台砌筑,石狮列峙。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西北城上嵌碑碣8砖;东北墙下立着明、清时重修碑。
广西南宁天宁寺“先有天宁寺,后有南宁城”,历史悠久的天宁古寺,前身为始建于唐朝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龙兴寺,是南宁创建年代最早的佛敦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280年的历史了。
据清代《宜宾县志》和《叙州府志》载:千佛台,于中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开凿,并先后在千佛台上建千佛殿、观音殿。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始建佛祖寺。时香火鼎盛,成为蜀南佛教丛林。北宋黄庭坚留有“
安国寺俗名北寺。在县治西北二百五十步。唐开元元年(713)建。初名镇国海昌院。(安国寺志:会昌初〈841〉莲花涌地而出,僧法昕乃於放生池废址肇葺禅居,延齐安国常主院焉)。会昌五年(845)废。大中四年(
般若寺是都江堰市城北胜境之一 ,坐落在丹凤山南麓,始建于明代宣德四年,明末被毁,清康熙三十八年有僧海林,自郫县金龙寺来开山修葺,又得楚僧东影飞锡于斯,募资纠工,于雍正四年重修殿宇。
广福寺,亦称“庄子沟寺”、“光福寺”。位于川口镇西北13公里处,在今北山乡西北4.5公里的庄子沟村。建于民国五年(1916),主寺莲花台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举行庙会,请来数僧念经。1958年有殿堂3间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
江西省云居山真如寺也叫九江真如寺,真如寺位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云居山真如寺,因山峰常年云蒸霞蔚,李唐后改称云居山真如寺。古往今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称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