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劈山广福寺

寺院名胜 | 作者: [投稿]

山东青州劈山广福寺
山东青州劈山广福寺

  广福寺,亦称“庄子沟寺”、“光福寺”。位于川口镇西北13公里处,在今北山乡西北4.5公里的庄子沟村。建于民国五年(1916),主寺莲花台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举行庙会,请来数僧念经。1958年有殿堂3间,舍僧等7间,仅1僧住寺。现原建筑完好,无僧。 位于山东省青州城南十里云门山办事处后寺村西,由劈山、磨脐山、八仙台、钟鼓二山等众山环抱,是一座典型的“深山藏古刹”式寺院。遗址上迄今屹立的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青州府儒学教授邢宽所撰《重修广福寺记》碑称此寺:“东有普同之塔,南有观音之岩,西有八仙之台,北有劈峰之山,钟鼓山峙于前,前乡台昂于右,蜿蜒环抱,上下隐伏,诚一胜景之奇秘也。”清初安丘文人张贞在《游广福寺记》中叹云:“三面山环,其景胜绝1寺院选址符合堪舆学山环理念,是适宜佛教发展的理想之地。

劈山广福寺-记载

  广福寺亦名岩势道尝胜福寺、兴福寺,又因坐落在劈山东麓,俗呼劈山寺,始建于北魏晚期。据《续高僧传》卷26《释智能传》载:“古名岩势之道场也,元魏末时创开此额。”光绪《益都县图志》卷13《营建志》上云:“隋曰‘胜福’,唐以后始易今名(广福寺)。金皇统八年(1148年)重修,明永乐以后迭次修葺,国朝康熙间渐次颓圮。后遂废,神像皆露处。光绪十三年(1887年),知县张承燮为葺修椽以庇之,又易其名曰‘兴福’云。”这是一座应予引起关注的青州古寺。在乾露益都金石记》、光绪《益都县图志》中收录该寺多条造像记、经幢,如:东魏武定二年(544年)齐郡太守刘世明造像记、东魏时青州大姓——崔氏家族成员20余人造像记、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维那张洪亮等人造像记、宋嘉佑四年(1059年)皇化寺大悲院润大师灰灵记和元佑八年(1093年)尊胜残幢等。在明清文献里也可觅到数首关涉此寺的诗作,如:明汉中府同知李尹耕的《广福寺》、户部尚书王基之父王士先的《同无静上人至广福寺》、清桂林府同知李文藻之兄李文涛的《广福寺和兄素伯》等。青州博物馆现藏国家一级文物——隋《舍利塔下铭》石刻、唐弥勒石像、明金铜毗卢佛像均出自广福寺内。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该寺曾经有过的香火兴盛景况。广福寺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事件是隋文帝敕建舍利法事活动。由《广弘明集》卷17《舍利感应记》和出自寺内的《舍利塔下铭》石刻可知,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下令在青州等30个州的30座寺院中同时兴建舍利塔,掀起了全国性大规模崇佛热潮。这年十月十五日,在文帝敕使大德僧智能、羽骑尉李德谌主持下,青州长史邢祖竣司马李信则、录事参军丘文安、司功参军李浩率领僧俗信众,云集广福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虔诚地表达了文帝祈愿“一切法界幽显生灵,……生生世世,值佛闻法,永离苦空,同升妙果”的美好愿望。法事场面隆重盛大,深为时人瞩目。遗址之东、西,各有一处塔林。东塔林今存石塔6座,塔基4处。西塔林今存石塔4座。 唐代道宣(公元596——667年)《续高僧传》卷26《智能传》记此寺云:智能,姓李氏,河内人。素怀律教。开皇之始,观道渭阴,住转轮寺。“仁寿置塔,奉敕召送于青州胜福寺中。处约悬峰,山参天际,风树交结,迥瞰千里,古名岩势之道场也。元魏末时,创开此额。初置基日,疏山凿地,入土三尺,获古石函。长可八尺,深六尺许,表里平滑,殆非人运。所谓至感冥通,有祈斯应矣。乃下舍利,大放光明,挺溢山宇,道俗俱见。乃至出没流转,变状匹论。能晚还寺,更崇定业。林泉栖托,不予僧伦,逃名永逝,莫测其终”。 由这一项最早的史料可知:此寺创于北魏末年,名为“岩势道潮,后改名为“胜福寺”。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僧智能奉敕于此寺下舍利并建宝塔。这宝塔的位置,依地势而论,应在西塔林一带。此塔在明成化前已毁,所以《重修广福寺记》云:“寺始建无考。惟旧石志,有大魏武定二年蒙诏板补齐郡太守刘世明敬造佛像,为国王帝主祈福之说。又有石刻记大隋仁寿元年,于青州逢山县胜福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亦微寓祈祝之意。二刻见存于寺。意者寺之所建,或肇于魏隋之朝欤1所幸此石刻《舍利塔下铭》几经展转,完好保存至今,仍存于青州市博物馆。

劈山广福寺-历史沿革

山东青州劈山广福寺
山东青州劈山广福寺

  广福寺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事件是隋文帝敕建舍利塔法事活动。由《广弘明集》卷17《舍利感应记》和出自寺内的《舍利塔下铭》石刻可知,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下令在青州等30个州的30座寺院中同时兴建舍利塔,掀起了中国性大规模崇佛热潮。这年十月十五日,在文帝敕使大德僧智能、羽骑尉李德谌主持下,青州长史邢祖竣司马李信则、录事参军丘文安、司功参军李浩率领僧俗信众,云集广福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虔诚地表达了文帝祈愿“一切法界幽显生灵,……生生世世,值佛闻法,永离苦空,同升妙果”的美好愿望。法事场面隆重盛大,深为时人瞩目。

  广福寺能引起隋朝开国皇帝扬坚的重视而有幸分得舍利建塔,一方面说明此寺当时绝非一般性寺院;另一方面,据《法苑珠林》卷40《舍利篇》载:文帝诏令塔址必须选在“高爽清静”之处。广福寺地理环境正合这一要求,因而被选中。由《重修广福寺记》碑知,作为这次建塔法事历史见证的《舍利塔下铭》石刻至迟在明代成化年间即已被人们从地宫中取出。然而,文帝钦赐的佛教圣物——舍利却在当时不知作何处理,下落不明了。

  明代以前广福寺内建筑除隋文帝敕建的舍利塔外,均不可考。如所周知,北朝隋时寺院多呈前塔后殿格局,广福寺主体布局理应如此,但因其自身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也不排除例外的可能。该寺在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尤以明天顺、成化年间住持瑛翠庵重修力度为大。这次修建的如来殿是寺中最主要建筑物,“高爽宏丽,重檐叠拱”,殿内“塑主如来宝相,环以十八大阿罗汉,其后为观音大士,涌现云海间”。如来佛、十八罗汉均系塑像,云海中的观世音菩萨则是壁画形式。此外还建造有天王殿、方丈室、僧堂、钟楼、东西两廊庑、斋庖房等等。作为寺院的基本设施,可说是一应俱全了。邢宽在《重修广福寺记》碑中禁不住称赞道:“诚一郡兰若之甲者也1可知广福寺在明代已有青州首刹的地位。

山东青州劈山广福寺
山东青州劈山广福寺

  广福寺东、西各有一处石塔林。东塔林即《重修广福寺记》碑所载“普同之塔”,今存石塔6座,塔基4处;西塔林存石塔4座。在两塔林中分别见有明正统九年(1444年)青州僧纲司副都纲闻绝学和尚、正德九年(1514年)兴古峰和尚和嘉靖三年(1524年)果香林和尚三件塔铭。东塔林内有一座修建时代不迟于北宋的地宫,地宫分为前、后两室,门楣上浮雕着金翅鸟和普贤菩萨像。东塔林山崖下开凿两间平面方形石室,内有禅床。两石室外崖面上,凿有密布成行的小方龛。中国著名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先生推测,这两间石室是北朝遗留的禅堂,室外小方龛则是寺院存放僧人骨灰之所。另外,广福寺南山崖上还有一处隋唐小型石窟,惜造像业已残毁。颇值一提的是,《重修广福寺记》碑阴刻有该寺历代开山高僧法名,字迹虽近摩灭,但仍可辨识若干,这为研究广福寺僧人传承情况提供了珍贵历史信息。

  天下名山僧占多!广福寺与其附近的驼山寺、大云寺共同组成了青州城南山区大型佛教寺院聚落群,乃古代青州佛教文化的繁兴地域。这里不仅是青州佛教信徒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官宦士夫与寻常百姓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青州舍利塔下铭》,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立,隶书,十二行,行十二字,铭额十二字,左有题名二列,列四行。原在山东益都广福寺。故宫博物院藏拓本。此铭隶书系承受北齐隶法传统,笔划多有楷意,用笔顿挫,颇具姿致。隋代隶书多属北朝隶书风格,与汉隶异趣,封唐隶有一定影响。

劈山广福寺-现状

  广福寺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广福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地文化著称于世,特别是隋朝初年,隋文帝派政府官员和高僧大德护持佛祖舍利来寺安放,更成为该寺的一大盛事。由于时代的变迁,广福寺几经兴衰,往日的兴盛不再,时至今日仅存部份塔林和石碑,除了旧址之外,整个寺院已荡然无存。

  由于政府的支持和广大有志居士的努力,广福寺的重建工作已经展开,一副崭新的蓝图已呈现在眼前。重建的广福寺仍沿用了古刹旧址,预计耗资亿万元左右,需三至五年完工。

  该寺于2005年农历8月22日破土动工,至今年年底即有十项工程竣工。另有三项工程开工兴建。其中,庄严宏伟的大雄宝殿、宽敞明亮的念佛堂、屡现灵气的龙王庙、大慈大悲的滴水观音像、安静肃穆的往生堂和优雅脱俗的部分僧房,即将投入使用。居士楼、五(王、玉)观堂、讲经楼等工程正破土动工。当下,寺院的建设者正不遗余力的日夜操劳,广福寺正在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不久,一座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寺院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将为佛教的研究、佛法的宏扬、居士的修行提供一个理想的去处。

  在通往广福寺入口的最外端的磨脐山狮子岭的摩崖上刻着“妙法莲华”四个大字,在广福寺能够远观,磨脐山南峰向东南延伸,有一段很长的山岭与中峰相连,远看如一雄狮远望东南,山岭主体在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校园南面。佛门中人总以“暮鼓晨钟狮子吼”来表达听闻佛法后的“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时,所以名“狮子岭”,“妙法莲华”语出《妙法莲华经》,它开凿于2010年,出自孙鼎万先生之手,字径七米余,堪比肩于云门之“寿”,成了古寺的一道亮丽的景观。

劈山广福寺-建筑

山东青州劈山广福寺
山东青州劈山广福寺

  广福寺建于民国五年(1916),主寺莲花台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举行庙会,请来数僧念经。1958年有殿堂3间,舍僧等7间,仅1僧住寺。现原建筑完好,无僧。 广福寺,在戊辰亭上坡,峭壁绝岩间有山路可通。路旁有泉名“一勺”,是以“有源之水聚而为一勺,散而为三万六千顷”而命名。峭壁顶端,就是广福寺。1924年,杨翰西将一勺泉上山地一亩多,捐赠给量如和尚。量如原系军人,脱下戎装,削发为僧。他将后山的广福寺(又名峭岩寺)迁到这里。原庙虽小,却建于萧梁。广福寺建成于1925年,寺名含“广土众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寺立于幽谷绿树丛中,有深山古寺之风。寺前古朴山门,三拱圈,两旁立钟鼓楼,中有砖刻“广福寺”,尉天池书。头幢天王殿,塑四大金刚、弥勒佛。中间天井,两厢供观音、地藏。大殿塑释迦牟尼、迦叶、阿傩,1979年,由惠山泥人研究所重塑,颇具惠山泥人风格。殿上“大圆满觉”匾为赵朴初所书。寺后有蔡缄三的“退庐”和僧房“华严精舍”。已增设“文物陈列室”、“玉佛殿”和“三圣阁”。内藏驼鸟蛋、古画《百鸟图》 ,以及明末隐士杨紫渊的铁鞭。

劈山广福寺-寺庙碑刻

碑刻
碑刻

  山东青州市博物馆收藏有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舍利塔下铭》石刻一方。该石刻青石质,长、宽均83厘米,厚18厘米,通体完好,镌工细腻。铭面以纤细阴线区分为横、竖各13行的方格网,上刻字径2寸的阴文隶书12行,满行12字,正文共计107字。孟弼书丹。僧、官结衔题名以字径8分的小字附属在正文之后。现将《舍利塔下铭》石刻全文标点断句,考证鉴定于下。

舍利塔下铭

  维大隋仁寿元季岁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普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谨於青州逄山县胜福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愿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诸王、子孙等,并内外群官,爰及民庶、六道三涂、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闻法,永离苦空,同升妙果。敕使大德僧智能、侍者昙辩、侍者善才,敕使羽骑尉李德谌。长使邢祖竣司马李信则、录事参军丘文安、司功参军李俈。孟弼书”。

青州逄山县:

  隋代青州治益都县(今青州市)。逄山县为今山东临朐县古名。据《隋书》卷三十《地理志(中)》载:“北海郡,旧置青州……统县十……(治)益都……。临朐,旧曰昌国。开皇六年(586年)改为逢(逄)山,……大业(605—617年)初改曰临朐”。

胜福寺:

  亦名广福寺、兴福寺。在隋属今临朐县,现属青州市,位于青州城南十里云峡河乡后寺村西。又因座落在劈山东麓,故俗呼劈山寺。关于此寺沿革情况,光绪《益都县图志》卷一三《营建志(上)》有载:“(广福寺)创始无考,寺有(东魏)武定二年(544年)造像,则亦北魏建矣。隋曰‘胜福’,唐以后始易今名。金皇统八年(1148年)重修,明永乐以后迭次修葺,国朝康熙间渐次颓圮。后遂废,神像皆露处。光绪十三年(1887年),知县张承燮为葺数椽以庇之,又易其名曰‘兴福’云”。

舍利:

  佛教名词。意为身骨或死尸。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舍利”条云:“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相传是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头。

灵塔:

  即舍利塔,又名宝塔、神塔。如仁寿二年(602年)邓州舍利塔下铭题曰“大隋皇帝舍利宝塔下铭”,正文云:“奉安舍利,崇建神塔”(1);仁寿元年(601年)歧州、雍州舍利塔下铭均称“奉安舍利,敬造灵塔”(2); 《续高僧传》卷二《释彦琮传》谓:“仁寿初年(601年),敕令送舍利于荆州……置宝塔……仁寿末岁(604年),又敕送舍利于复州……置灵塔”(3)。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后: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和母亲吕氏。 《隋书》卷一《高祖纪(上)》载:“(开皇元年——581年)乙丑,追尊皇考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皇妣为元明皇后”。

皇帝、皇后:

  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氏。独孤氏系河南洛阳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女,年十四嫁杨坚。杨坚、独孤氏的长女为北周宣武帝皇后。及宣帝卒,杨坚居禁中,总百揆,独孤氏使人谓杨坚曰:“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4)。杨坚代周称帝后,独孤氏被立为皇后。

皇太子:

  即后来隋炀帝杨广。按文帝有两太子,先为杨勇,后为杨广。据《隋书》卷二《高祖纪(下)》载:“开皇二十年(600年)皇太子勇及诸子并废为庶人”,“以晋王广为皇太子”。因为《舍利塔下铭》石刻刊刻于仁寿元年(601年),故塔铭所称皇太子应为杨广。

六道三涂:

  佛教名词。六道亦名六趣。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类,众生按各自所作的善恶行为不同,死后于此六道中轮回转生。三涂,为凶险悲惨之地。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三涂”条云:“涂者,途之义。一火途,地狱趣猛火所烧之处。二血途,畜生趣互相食之处。三刀途,饿鬼趣以刀剑杖逼迫之处”。

  通观塔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敕令青州建造舍利塔的发愿诏书,它虔诚地表达了杨坚以佛治国,祈得“妙果”的美好愿望。

热门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