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宁安国寺
安国寺俗名北寺。在县治西北二百五十步。唐开元元年(713)建。初名镇国海昌院。(安国寺志:会昌初〈841〉莲花涌地而出,僧法昕乃於放生池废址肇葺禅居,延齐安国常主院焉)。会昌五年(845)废。大中四年(863)复置。名齐丰。宋大中祥符元年节(1008)今额。
殿东北隅,有普同塔。唐悟空禅师建。塔东有封水池、法堂。后有大悲阁。(旧志:熙宁七年〈1074〉讲主居、则建阁造旃檀千手眼观音像,苏文忠施捐题梁撰记)。宋理宗御书“妙智之阁”赐之。(旧志:淳祐十年〈1250〉敕住持尚珂重建宝阁,御书碑板藏四大天王殿)元至正元年(1341)重建。殿西庑有悟空塔,塔前旧有双桧,宋宣和间(1119-1125)朱勔移去。(方勺泊宅编:双桧悟空手植,朱勔取以供进山,海道遇风涛,桧沦於海。通志:双桧轩在悟空塔前,又有问牛轩)。明洪武八年(1375)僧真价建云堂於东庑。十一年(1378)至大建忏堂于南隅。十二年(1379)又建转轮藏殿。永乐十三年(1415)似葵建三解脱门。天顺间(1457-1464)大殿毁。弘治元年(1488)文宁重建。殿后甃石为九莲池,东南隅重建钟楼。万历间(1573-1619)真慈改妙智阁为千手眼观音殿,改西方殿为藏经阁(绍兴二年〈1132〉惠云复建藏院於寺东南隅,后废,轮石尚存,许村场及贡祠即其故址。隆庆间〈1567-1572〉真慈请藏南还,改建藏经阁,地隘室小,轮藏不可容。至天启间〈1621-1627〉广正募建七级轮於观音殿,与药师塔相峙左右。陈祖苞撰阁记)。阁西偏有涅槃台,为僧荼毗之所。旁有法昕、法昌、尚珂、无外、普智、寄沤六塔。大殿左右墀有尊胜幢二。山门左有系龙幢。寺南为放生池。宋庆元四年(1199)令施台凿建亭其中。明崇祯七年(1634)钟楼火。十年(1637)受汰重建,并建祖庭。清康熙六年(1667)里人张行极,倡买隙地构屋40馀楹,供奉500阿罗汉。雍正十二年(1734)素修重修天王殿。乾隆七年(1742)傅文募葺各殿堂及钟楼山门。(安国寺自宋宝祐给札以来,恭奉御前香火,不许科敷,安泊勒碑外殿,寺基80馀亩,各房分办。崇祯间〈1628-1644〉邑令曾居曹以绅士耆民之请,将佛殿、禅堂、放生池计24亩给照豁免粮役。即告陛田亩补足县额。寺僧旧分:清泰、芬陀、圆照、中实、来旭、还照、先照、清桂、朝阳、素志、忆佛、云林、淼碧、栖云14房,今又分成48房)。
乾隆二十七年(1762)春三月初二日,高宗巡视海塘,万民感悦。安国寺设立万寿经坛,藏经阁恭建御座。高宗拈香毕,周览500阿罗汉法像,御题殿额四字(法海安禅)柱联二十二字。(香水护须弥功德常澄一镜,妙华现优钵庄严合证三轮。)三十年(1765)春闰二月初五日,重幸海宁,仍於寺中建立万寿经坛,高宗亲临拈香,赐白金50两,御笔黄龙石佛墨刻。三十八年(1773)颁赐御题梅石墨刻。四十年(1775)颁赐钦定重刻淳化阁帖一部,俱恭贮寺中。咸丰庚申(1860)遭乱残废,仅存大殿。同治十年(1871)重建佛殿。光绪五年(1879)里人钱鸣珂等募建钟楼山门。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二十年(1894)李于礼捐修。
安国寺原殿宇规模宏大、飞檐相啄,古有「高阁晴云、长廓夕照、桧林月色、轮藏金声、方广灵踪,悟空遗迹、华鲸夜吼、莲沼秋红」八景。现在能见到的安国寺遗迹是三座唐代经幢和一些残散的碑石,都被安置在盐官镇北寺巷西的一块矿地上。经幢系我国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凿石为柱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经咒于其上。经幢也有脱离寺庙而立的,或在水边,或在道路旁,佛教徒见了都要顶礼膜拜。
安国寺这三座经幢,分别凿制于唐会昌二年(八四二年),会昌四年(八四四年),咸通六年(八六五年)。会昌二年凿制的经幢高五.八米,周长四.四米。会昌四年凿制的经幢高六.二米,周长四米。这两座经幢上都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唐咸通六年凿制的经幢高七米、周长四.六米,从底部到顶端共有十九个层次,每一层次造型不同。幢下部为两层重叠须弥座、因浮雕蟠龙,故别称「系龙幢」。这三座经幢的须弥座、幢身(八面)、幢盖、所雕人物花卉等图案,都极精致。
普照寺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及摩椴楼为中轴线,组成四进式院落东西配以展庑、禅房、花园等。山门前高台砌筑,石狮列峙。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西北城上嵌碑碣8砖;东北墙下立着明、清时重修碑。
广西南宁天宁寺“先有天宁寺,后有南宁城”,历史悠久的天宁古寺,前身为始建于唐朝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龙兴寺,是南宁创建年代最早的佛敦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280年的历史了。
据清代《宜宾县志》和《叙州府志》载:千佛台,于中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开凿,并先后在千佛台上建千佛殿、观音殿。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始建佛祖寺。时香火鼎盛,成为蜀南佛教丛林。北宋黄庭坚留有“
安国寺俗名北寺。在县治西北二百五十步。唐开元元年(713)建。初名镇国海昌院。(安国寺志:会昌初〈841〉莲花涌地而出,僧法昕乃於放生池废址肇葺禅居,延齐安国常主院焉)。会昌五年(845)废。大中四年(
般若寺是都江堰市城北胜境之一 ,坐落在丹凤山南麓,始建于明代宣德四年,明末被毁,清康熙三十八年有僧海林,自郫县金龙寺来开山修葺,又得楚僧东影飞锡于斯,募资纠工,于雍正四年重修殿宇。
广福寺,亦称“庄子沟寺”、“光福寺”。位于川口镇西北13公里处,在今北山乡西北4.5公里的庄子沟村。建于民国五年(1916),主寺莲花台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举行庙会,请来数僧念经。1958年有殿堂3间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
江西省云居山真如寺也叫九江真如寺,真如寺位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云居山真如寺,因山峰常年云蒸霞蔚,李唐后改称云居山真如寺。古往今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称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