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称“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是对三乘佛法中之“二乘”:“声闻乘”、“缘觉乘”的称呼。“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
要注意的是:小乘佛教并非指所有的部派佛教,各个部派佛教记载中,都有很多大乘思想和教法。上座部中也有很多大乘教法的部派,称为大乘上座部,大众部中一些部派也传承了大乘教法。公元前一世纪大乘佛教超过小乘成为佛教主流,却不能说之前的就都是小乘!
小乘法门,是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在中国,大小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中国的。不仅大乘佛教,在很多小乘部派传承方面,中国汉传佛教的十三大宗派中,也有专门的多个小乘宗派:[田比]昙宗、成实宗、俱舍宗等宗派。古印度的经量部传承到中国成为成实宗,有部的一些经典传承到中国成为俱舍宗等。 中国最早流行的禅数学以及此后的[田比]昙学、成实宗、俱舍宗等,均属小乘类。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依据。目前,中国全面保留的古印度各派的小乘经典也非常丰富。
佛教发展于印度,后来向国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央亚细传到中国内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因其三藏及注释使用巴利语,故又称巴利佛教。也有人称为南方佛教,因为这一系统的佛教,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兰卡,再传到东北南亚,这些地区都在印度之南。如就所属部派来廛,凡是信仰南传佛法及皈依教团的,都可称为南传佛教,如盛行中国云南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佛教在公元前后开始由印度向北方和东方传入,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同期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大量由梵文译作中文的佛经,当中以安世高译出大量小乘佛经。这些佛经为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著重要的影响。但其后小乘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盖过。大乘佛教在中国获得了辉煌的实践与发展,隋唐时代中国即取代印度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目前,中国保留的佛教三藏经典也是最完善的。
另一方面,佛教亦传至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传说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上座部的一个分支-分别说系的铜碟部传入锡兰(古斯里兰卡)的孔雀王朝。之后,又分裂为大寺上座部和无畏山寺大乘上座部。两派出现长期激烈斗争。公元前19~27年,锡兰的大寺派僧人用僧加罗语写出了南传的五部阿含经。无畏山一派在很长时期内一直兴盛远超大寺。但随后的历史中,在皇室的偏好下,斯里兰卡佛教最终为大寺一派所统一。至缅甸阿努罗陀王朝时期,其势力使小乘佛教渗入暹罗北部和中部地区。经过锡兰於12世纪举行第七次结集,整顿佛教教团,使上座部佛教于锡兰臻于隆盛,期后透过比丘学习,传返暹罗,促使当时素可泰王朝倾向小乘佛教。现今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有很多上座部佛教教徒,当中泰国的上座部佛教徒占该国佛教徒的90%。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圆寂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与发心等方面的深浅不同,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请注意:大小乘的概念是佛教内的词汇,主要是从教理与发心上加以区别,用于专门针对佛法三乘菩提中的声闻、缘觉二乘而言,以区别于菩萨乘或一乘(佛乘)。该分类与三大语系及传承时代的分类完完全全是两码事。三大语系是按照所承载语言地区划分。事实上三大语系中,汉传佛教内小乘教派曾有多个,汉传佛教目前保存的小乘经典资料相当丰富。而南传也并非就等于小乘,他们也并不认可自己就是小乘。至于时代划分,更是另一个概念,事实上,从现有的佛经与其它资料的明确记载来看,不仅佛时代就有三乘法的说法,小乘经典阿含经也都处处提到大、小乘或三乘佛法及“菩萨乘”等概念。所区别的仅仅是各个时代流行的侧重不同而已。就如现在这个时代,中国以大乘佛法为主,却不能否认小乘佛法在中国依然存在。
佛灭后百年,因对一些戒律方面的分歧,教团出现分裂,称为根本分裂。根本分裂形成了大众和上座两部。经过根本分裂的佛教在300多年间一再分立并在五天竺境内外流传开来。阿育王(前3世纪中)时代后,上座部分出说一切有部,它以西北印度为根据地主要活动于迦湿弥罗和犍陀罗;上座部的另一支经南印度而渡海进入锡兰(古斯里兰卡国,又称铜碟洲,故斯里兰卡的部派又称铜碟部),后来经过分化形成了信仰大乘佛教的无畏山寺上座部和信仰小乘教法的大寺上座部,其中的后一个支派传往东南亚形成今天的南传佛教。还有一支在西印度形成法藏部并流入中亚,法藏部为目犍连子帝须之大弟子昙无得所领导,昙无得为阿育王派往印度西北地区弘法的高僧。该部以重视大乘菩萨藏与咒藏而闻名。另一支饮光部也有与法藏部及有部类似的一些思想。大约同时代,拥有大乘信仰的大众部在南印度形成了制多山部及西山住等部,即以后的案达罗派,它们都传承了很多大乘教法。说一切有部分出的犊子部则在中西部印度发展,分立出法上、贤胄、密林山和正量四部。以后正量部则成为犊子部的正宗代表。公元之初才出现的经量部前身是说一切有部中的譬喻师。它的活动范围似乎未超出西北印度。
小乘佛教各派,在公元前后大乘佛教成为佛教主流后继续发展。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后,印度教也开始复兴,刺激了小乘各派的进一步分化,一部分转而靠拢大乘,另一部分则日渐衰落。7世纪,玄奘所记录的印度部派似乎只有大众部、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和说出世部。7世纪末的义净则说中印度有大众、上座、说一切有、正量四部并存。总起来看上座部流行于印度南方及东印度;说一切有部在西北及中印度和西印度;正量部流行于西印度和南印度。说一切有部还传播到苏门答腊、爪哇,而正量部也存于越南中部。
几百年间,小乘佛教教理有了较大变化。小乘各派利用阿毗达磨的论书形式来发挥和组织部派学说。部派之间围绕基本的佛学主张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此部学说经世亲时代(330~400)而发展出新有部。有部学说集中代表了小乘佛学发展的理论水平。初期有部说人我是五蕴集合并非实有,而包含五蕴在内的一切法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实有的,否则认识者即使仅从观念上了解它也是不可能的。有部认为,一切法无非小乘佛教的佛塔名色。色必然有相,因而可以言说。诸蕴由恒有法体,故可以认识。有部的思想也并非只是小乘,实际上也承认与接受小部分大乘基本信仰。后来“回小向大”而成为大乘祖师之一的著名的世亲菩萨,早年也是在有部出家,证得了罗汉果,并作小乘论藏五百部,对有部学说进行了总结发展,成为一代论师,体现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此外,该论也吸收了经量部的见解。以后在中国、日本都有以《俱舍》为中心的学派。《俱舍》未作汉译之前,有部学说在中国的代表是毗昙师。有部学说直接影响到法相宗理论。
此部坚持犊子部中补特伽罗有我说,认为补特伽罗实有且从此世转他世。正量部发展了业力不失的宗教观。从玄奘所述,正量部主张的认识论与瑜伽行派的带相说正相反对。他认为只要有心识活动,就一定有能思想的主体和所思想的客体。
该部以经为量,即以佛陀经教为理论认识依据。据说其渊源可上溯至阿难。以为其原出于有部之譬喻师。它直接反驳有部的三世实有的说法,认为只有现在法为有,但现在法也是随生随灭的;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其心识活动无不是刹那生灭,时时交易推移的。认识论方面,经量部直接给大乘瑜伽行派提供了带相说和自证分等思想材料。经量部系的师子铠曾著有《成实论》。该论对中国早期佛教影响极大,被认为是入大乘空宗的门径。
很多学者认为大乘佛教就是根本分裂二部的大众部传承的,大众部是大小兼修的部派。不过,实际上近年的很多研究则表明,上座部及其分类的很多部派,也有信仰与修行大乘佛教的。如法藏部等。另外,玄奘法师当年考察印度时,在印度佛教的核心区域--摩揭陀国--也是佛在世时弘法的核心区域,该国四个最大的上坐部派都是修行大乘佛教的,玄奘法师称其为大乘上座部。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大小乘的分化与部派的分裂完完全全是两件事。部派分裂的根本原因是对戒律的认识上的差别而引起的。事实上古印度很多的部派都是大小乘兼修的,尤其那些大乘部派,他们并不一定对自己派别大小乘教法进行限制,其下属可以修行大、小乘任何一种教法的,但他们必须遵守本部派的戒律。
大众部传承的教法与信仰,包括了肯定佛陀的出世性即佛法身不灭的离染的;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有法化身等,大多为大乘信仰。其它还有如:对诸法的认识可以一时而有(顿悟);一切皆空,实无自我(人空法空);认知的最终目标是当下把握诸法自性(是心即佛)等大乘信仰与教法。大众系中有一说部和说出世部,前者认为一切事物,包括涅盘等都是假名,非实有体;后者认为世间法才是假名而无实体,但空与佛陀的出世法却是真实的。
古印度小乘佛教的理论依据是三藏,其中各部尊奉的小乘经藏与律藏似乎是统一的,实际上却各有差异。在中国,大小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中国的。小乘部派传承方面,中国汉传佛教的十三大宗派中,也有专门的多个小乘宗派:[田比]昙宗、成实宗、俱舍宗等宗派。古印度的经量部传承到中国成为成实宗,有部的一些经典传承到中国成为俱舍宗等。
律藏方面,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基矗中国现存仅小乘律典,就函盖了众多古印度宗派:《五分律》为传承自古印度(化地部)、《四分律》为(法藏部)、《摩诃僧祗律》为(大众部)、《十诵律》为(说一切有部)以及属南方上座部的《善见律毗婆沙》等。可见中国全面继承保存古印度经典之状况。
小乘经藏,现存较完整保留的南传佛教巴利文经典(公元前19~27年斯里兰卡大寺僧人用僧加罗语写出)其中的《长》、《中》、《相应》、《增支》、《蟹五部 ,前四部汉译经典相应此四部,内容大致相同:《长阿含》传承自古印度法藏部;《中阿含》属一切有部;《杂阿含》属正统一切有部;《增一阿含》属早期大众部集结。尤其汉传的增一阿含经,有学者考证认为其属于较好保存了早期大众部集结(即所谓第一次集结之窟外集结)的经典。至于小乘论藏,7世纪玄奘在印度学过大众部的阿毗达磨论。巴利文系及汉译说一切有部都有近似的七部论书。汉传各个部派的论书翻译保存的也很多。
声闻和缘觉统称为小乘,又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佛教三乘之一。因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
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 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瑜伽六十四卷五页云:声闻乘证得者:谓先受归依,乃至沙门庄严,为依因故;有五种证得。一、地证得,二、智证得,三、净证得,四、果证得,五、功德证得。地证得者:谓有三地。一、见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证得者:谓九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世俗智,八、尽智,九、无生智。净证得者:谓四证净。果证得者:谓四沙门果。功德证得者: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等,如是一切,应知如前已广分别。又声闻乘证得因者:谓得世间离欲之道,顺解脱分顺决择分所有善根。
二解 显扬六卷十页云:声闻乘证得者:谓初受三归,乃至依止闻庄严故;得五证得。一、地证得。二、智证得。三、净证得。四、果证得。五、功德证得。地证得者:谓得三地。一、见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证得者:谓得九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俗智。八、尽智。九、无生智。净证得者:谓四证净。果证得者:谓四沙门果。功德证得者: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等功德。复次声闻乘证得中证得依止者。谓先修世间道离欲,次修顺解脱分善根,后修顺决择分善根。
【声闻乘三生】(术语)得阿罗汉极速者,经三生:第一生植顺解脱分之善,第二生植顺决择分,第三生入于见道。乃至得阿罗汉果。无更较此为速者。俱舍论二十三曰:‘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譬如下种苗成结实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就解脱,三位亦尔。’
一.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洌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荆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荆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心起贪受。迷惑不了也。九品得。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三.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荆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四.阿罗汉
果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即第四果也。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荆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证涅盘。无法可学。(四智睹。我生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出金刚经疏]
声闻乘五道
1、资粮道 2、加行道 3、见道4、修道5、无学道
1、资粮道(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产生信奉声闻乘或独觉乘之心,获得脱离轮回之成就者可进入资粮道。所生信奉二乘之心基二对轮回之“三苦”的透彻领悟,认识众生在“三苦”中休无止的煎熬。修习者开始大量积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阶段就是资粮道。资粮道分为三品,称上品资粮道,中品资粮道,下品资粮道。
2、加行道(识“空”)
当修习者获“修为所生超凡智慧”成就时进入加行道。修习者用所得“止观双运三摩地”可以识得万事皆空,即识“空”。进入加行道,可引导意念使之集中于“四圣谛”及其十六法。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各自要据其对“空”的理解,将意念集中于“四圣谛”及其十六法。加行道分四位,称为加行道暖位、加行道顶位、加行道忍位,加行道世第一法位。
3、见道(见“空”)
修习者观想“四圣谛”及其十六法的结果是初次直接体验“空”之本性,此时即进入见道。“空”性的体验,依据声闻乘信徒和独觉乘信徒和独觉乘信徒观修方法的不同而互有差异。在体验“空”之本性时,修习者必须从根本上弃除属于“三界”(即欲界、无色界)的一百一十二种烦恼,弃除烦恼即为体验“空”之本性的过程。见道又可细分为十六位,称为“十六智忍”。到达见道的修习者即被称为“圣者”。
4、修道
初次体验“空”之本性后,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根据各自的观想方式,反复观想以证得“空”之显现,及至于观想到在修道阶段使已身从诸烦恼中解脱。这种观修称为九品修道第一种之上品。九品修道分下品修道三品、中品修道三品,上品修道三品这九品。每品皆修断一种烦恼一种烦恼,称九品修断。 九品修道的最后一品称为“如金刚三摩地”及第这一品,修习之静如同坚实、稳固、辉煌之金刚石。
5、无学道
九品修道修到最后一品,“如金刚三摩地”并证得断证即入无学道。无论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获阿罗汉位(包括声闻阿罗汉和独觉阿罗汉)。这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成就。
缘觉乘介绍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又称为独觉。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即是辟支佛。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称为中乘,而下于佛乘及菩萨乘。
十二缘起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的支数,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一、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入胎之心识,由过去感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
四、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对外界的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至一岁内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四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为显明。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八、爱——以染著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奔驰追求。如青年时期,对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轨则,未婚先有孕,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谨慎调伏自己冲动的情欲。
九、泉—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缺而来。
十、有——即是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谓由爱著驰取不已,现世又多造恶业,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之报。
十一、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与之俱来。而“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不断流转,叫做流转门。而这流转门的因果: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支果。又从现在世“爱”、“缺、“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谓人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根本不外“惑”和“业”
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释迦牟尼佛的悟道,就是觉悟这十二缘起的人生观道理。并推究十二因缘的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流转根本,如修道断无明,除爱取,就可解脱生死,故从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来世的生、老死亦灭。
依止(佛教解释)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 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
心性(佛教解释) 心性。谓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战国 时 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 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
性空(佛教解释)性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佛教语。十八空之一。谓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暂生还灭,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
所依(佛教解释) 所依,指作为教义信条等存立之典据而被依用的经论。谓为物之所依托者︰‘能依’之对称。基本解释 所依(梵a^s/raya,巴a^ssaya,藏rten-gnas、rten-gshi)(
十八层地狱,分别为「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居、末都干直呼、区通途、陈莫」。十八层地狱又称十八地狱、十八重地狱、十八泥犁,阎王为地狱之首,属下的十八位判官分
共业(佛教解释) 佛教又把业分为共业和不共业,共业之中又包含不同的个业。共业和不共业,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果来说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如大家都生活同一地区,一样的天时,一样的空气污染,当刮台风时,
佛教六相是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凡是要明白任何一事理,必须要就各谛各句例的宗旨,得到六相融和不离的意味,方可以算是究竟。
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