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即是渐渐的放下。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即是渐渐的放下。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忍辱法门,从浅至深,有五种层次。
第一,生忍。每当被辱境到来之时,无法回避,无法抵抗,只好坚强起来,把它忍耐下去,心里感到烦恼,难以忍受,很是痛苦。
第二,力忍。对于辱境到来,不与它计较,用最大力量,退一步、让三分,把它压下去。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心念佛名号,借佛号的威力,把忿恨之心缓解、安定下来,犹如以石压草。日常最好佛号不断,因佛号若断则嗔心易起。
第三,缘忍。当辱境现前,以智慧回光返照,修因缘观。回想为什么自己无故受辱、挨打、挨骂等,辨明其中缘由。若无缘无故受侮辱,则或许是前世因缘感招的恶果,今生随业受报;反之,即并非业障所致,而是魔障所致。若能作受报想,作还债想,体会其中疾苦,领悟考验真谛,心中自然就将难忍受的辱境逆来顺受了、心甘情愿不生嗔恨心了。
第四,观忍。当辱境发生,用空观智慧来照察了知身心世界,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我既然是无有的,哪里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这就是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辱境,二者既然完全是空的,故中间的辱相,当然也是不可得的。这样观空,万恶的嗔恚心就无处发生了。
第五,慈忍。菩萨每逢辱境到来时,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发大慈悲心,哀怜悯念:“此人实在愚痴可怜,无理取闹,妄生枝节。现在对我毁辱,我能忍受以德报怨。如果对待别人任意毁辱,定受果报,种下被人毁辱的恶因。更严重的甚至发生人命伤残,受到法律制裁,将来亦遭因果报应。”因此菩萨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觉悟过来,知过必改,断恶修善重新作人。
缘忍、观忍和慈忍又统称为理忍。
△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其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还嘴,可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由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 忍辱的功德与不忍的害处,凡是学佛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而境界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其忘记了,仍旧是肝火上升,一点不让人,这实在是对于忍辱的真实利益还未参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烧光,岂不太可惜了吗?一个人受污辱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它这一生就不能成就,因为嗔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等、慈悲义。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然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岂不可怕!
△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地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可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经常觉悟,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漫漫人生路,需要愿力、勇力、智力、忍力。《佛遗教经》中,佛陀教导弟子摄心离嗔:“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并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1、心底息嗔。佛陀反复叮嘱:“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
很多人都觉得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要全部忍受,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然事实并非如此,忍辱不是说什么都逆来顺受,一味的死忍着。这样的死忍,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一触即发,嗔恨心爆发,只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佛教讲忍辱法门有五个层次:一、生忍。当辱境到来时,既无法回避,也不能抵抗,只好让自己强忍过去,这种忍耐往往让人心如刀绞,痛苦万分,故称“生忍”。二、力忍。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当恶缘出现时,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借助各种方便法门,以最
如何更好地忍辱啊?以智慧忍辱,以出离、大悲、菩提心来忍辱。你忍辱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益对方。忍辱不是忍气吞声,忍辱是很多条件达不到的时候,这个时候暂时可以不去做,有些恶的境你没办法突破,这个时候只能忍辱了。但是必须要有智慧来予以引导我们的忍辱,所以我们要培养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是清净
佛说无为法,忍辱第一道。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所有法,无为法最圆满,其中忍辱是第一道,胜过一切法,能忍辱则能成就佛道。修行如果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障难消。如果修行非常精进,非常用功,没有修忍辱的人就会有魔障。虽然精进了,自己随时用功修行,但是内心里不能忍辱,我见就会很重。一遇到事跟别人有矛盾,马上就会产生嗔恨,甚至于连自己的师父上人在为了教化
“忍辱”梵语“孱提波罗蜜”,早期“孱提波罗蜜”被翻成“忍耐”,即忍耐一切顺逆境界。顺境中,不起贡高我慢心;逆境中,不起嗔恨心。后因受中国文化所崇尚的“士可杀,不可辱”精神的影响,祖师大德特别在“忍”字后面缀加“辱”字,以适中土之风。一个人连“辱”也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的?
忍辱是修行中最难过的关,它超过一切苦行的疼痛,能忍的人走到哪里,都没有敌人;不能忍的人,走到哪里都有对立冲突,最后伤害的是自己。忍,不仅要忍自己及他人的情绪,还要忍外在的种种欲境的诱惑。
忍,是忍耐不如意的境况而不生嗔恚;安忍,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安忍不仅是禅定的前方便,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力量所在。1、由忍入定:禅定的基本功是打坐,调身、调息、调心,皆需忍耐功夫。生活中忍耐四季寒暑、风霜雨雪、疾病灾祸等,也能培养定力。逆境不易忍受,顺境更难舍离。憨山大师说:“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忍者,忍耐、忍受、隐忍、安忍。辱者,侮辱、羞辱、屈辱、凌辱、耻辱。对他人施予我的打骂、讽刺、挖苦、诽谤、中伤、陷害,以至一切侮辱、污衊、冤屈等等身处横逆境界中,而能忍受,不生瞋恨心、恼怒心、报复心、退悔心。这就叫忍辱心、慈悲心。
面对增上慢人专业而一针见血的呵骂、责辱,我们当修忍辱、这忍辱是和法相应,不是向他人讨便宜更不是咒诅他人,而是站在菩萨所看待的生生世世不尽的悲悯众生和众生各自的因缘。要用大乘的忍辱而与法相应,面对一切的毁辱、慢疑、呵骂当悉皆能忍。忍辱是必然,随遇也是必然,增上慢人的因缘也是必然,所以站在菩萨所看待的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上去悲悯忍辱。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当今社会人事繁杂,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处事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1 遇事不抱怨。世间之事终究不离业力与因果,明白这一点,遇事就不会抱怨,且能随顺因缘,顺势而转。2 办事不讨好。为大众做事,不存私心,不为取悦,这样才能坚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