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是信仰佛法僧三宝的在家,出家四众的通称。包括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众,出家(比丘,比丘尼)众,合称四众弟子。(也有七众的说法,包括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戒叉摩那尼)。
佛教徒是信仰佛法僧三宝的在家,出家四众的通称。包括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众,出家(比丘,比丘尼)众,合称四众弟子。(也有七众的说法,包括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戒叉摩那尼)。
佛教徒有许多的名称,名称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佛教徒的正式称呼,如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赛、优婆夷等。一类是对佛教徒的别称,如僧、沙门、和尚、阇梨、头陀。
一、比丘,意思是乞士,称呼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对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规定的较完整的戒律。
二、比丘尼,意思是乞士女,称呼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女性佛教信徒。相传佛教中最早的比丘尼是释迦牟尼的姨母。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三、沙弥,意思是息慈、求寂等,称呼年龄不满20岁但已满14岁的少男出家者。他们虽然还不能受具足戒但也要受许多佛教戒律的约束,—般受持“十戒”。
四、沙弥尼,意思是勤策女,称呼年龄已到14岁但还不到18岁的少女出家者。她们虽然不受“具足戒”的约束,但也有很强的行为规范要遵守。比如,不得于避处自弄身体、不得照镜子化妆等。
五、式叉摩尼,意思是学法女,称呼年满18岁但还不满20岁的沙弥尼,她们专修“四根本戒”和“六法”。之所以要沙弥尼再经两年的式叉摩那时期才受具足戒,是因为要检验女弟子会不会怀孕。
六、优婆塞,意思是清信士、近事男,称呼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众。这些信众虽然没有出家,但也要对自己的行为按佛教的教义加以约束,遵守“三皈五戒”。
七、优婆夷,意思是清信女、近事女,称呼在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众。她们与优婆塞同样,也要对自己的行为按佛教的一定要求加以限制,遵守“三皈五戒”。
一、僧,梵文音译“僧伽”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就是众多的出家人和合相处在一起。所以僧实际上是一种集体称呼,一名出家人不能称为僧,由四个以上信奉佛法、遵守戒律的人所组成的组织才能称为“僧”。
二、沙门,梵文音译,也译为“桑门”。沙门本是对古印度婆罗门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修行者的一个总的称呼。但传人我国后,就成为佛教徒特有的一个称呼。
三、和尚,也称“和上”。在我国,“和尚”的称呼最为常见。其实,和尚本来是对有相当地位、学问并堪为僧师的男性佛教徒的尊称,在古印度曾有博士之称,不是任何一个普通的僧人都能使用这个称呼的。
四、阇梨,阇梨的含义与和尚相近,也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教授、规范正行等,即熟悉佛教徒的行为准则,能纠正弟子行为的一类教徒。阇梨与和尚的区别在于和尚的资历比阇梨深。
五、头陀,对一类佛教徒的称呼,原意是抖擞、弃除等。正宗的“头陀”要抛弃一切物质生活的拖累,云游天下,修苦行,以乞食为生。所以也称呼头陀为“苦行僧”。
《大集经月藏分》(卷一一)所说中国地区的化佛示现,非常众多,经文:尔时,世尊熙怡微笑,从其面门放种种光,照耀诸方,实时于此四天下中 ,而有无量百千诸佛出现。……迦沙国二十八佛现,遮居迦国二十佛现,簁提国四十五佛现,沙勒国九十八佛现,于填国百八十佛现,龟兹国九十九佛现,婆楼迦国二十四佛现,奚周迦国十八佛现,亿尼国八十佛现,鄯善国二十九佛现,紧那罗国八十佛现,震旦国二百五十五佛现,罗罗国二十四佛现,吴地国五十佛现,新陀跋持国二十五佛现。佛言:诸仁者!如是等佛,于此四天下国土城邑村落山林处处而现,我今神力之所加故,还起如是等数塔寺。中国地区的化佛之多,超过了印度本土。有这么多的(著名的)塔寺,因为有这么多的化佛,是如来威力所加持。这等于说,名山大刹的建立,皆是诸佛所加持,可以说,到中国名山大川旅游的众生都属于广义上的佛教徒,他们踏入名山大川时,已经被佛摄持了,何况合掌礼拜的呢?《法华经》方便品中说: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注:中国的名山大川皆有古刹故。其它国家的佛教圣地亦复如是。震旦即中国。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不一定。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脱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近于解脱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经常是化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萨中,除了地藏弥勒之外,多数是现的在家相。印度的维摩居士及胜蔓夫人,都能代佛说法,但他们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菩萨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住持佛教教团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扬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内伦理制度的理由。说得明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却不是必须出家。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佛陀慈悲,依众生根机不同,随缘教化众生。佛教徒本有僧俗四众,比丘、比丘尼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
为了更好地回答“佛教徒一定要出家吗?”这一问题,请看下面的内容:
乘就是车子,能运载行人到远近不同的目的地,借以比喻教法。
五戒的教法:: (戒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叫做人乘。
十善的教法: [不犯十恶:(1)杀;(2)盗; (3)淫;(4)妄语;(5)两舌,即挑拨离间;(6)恶口,即粗恶伤人的言语;(7)绮语,即邪淫言语;(8)贪;(9)嗔;(10)邪见,即否认因果的见解。即是十善],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叫做天乘。
四谛的教法: 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叫做声闻乘。 “声”是言教的意思,听闻佛的言教,悟四谛之理而得到解脱的人叫做声闻。
独觉乘的教法: 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有人独自悟到缘起之理而得到解脱,但他不能把自己悟到的真理说出来,这种人叫做独觉,因此十二因缘法叫做独觉乘。
六度的教法: 能令修持者行菩萨道,经过无数世的难行苦行,最后达到佛的果位,叫做菩萨乘。
人乘、天乘不要求出家;独觉生在没有佛法之世,虽是山林隐逸而没有出家的仪式;乘菩萨包括出家的和在家的人,随住持佛法的因缘和利益众生的因缘可以出家,可以在家,如佛陀时代,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都是出家的比丘,维摩诘也是大菩萨,则是在家学佛的居士;声闻乘为了证得现法涅槃,成阿罗汉的目的,要求出家。
根据声闻乘教法,在家修行障碍多,心意难以专纯,只能在理论上断除见惑证得初果,至多断除欲界思惑证得三果,不能证得现法涅槃。出家生活自由无累,容易集中精力从事于无我无欲的修养,所以要证得阿罗汉果,非出家人做不到。
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
1、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
2、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
3、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的,等等。
4、出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
综上所叙: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佩戴念珠的人。对于很多非佛教徒来说,念珠更多的是一种饰品,不但美观大方,还可取趋吉避凶的用意;对于佛教徒来说,佩戴念珠是为摄心禅定念佛。
戒,是指防止身、口、意三业犯有过失的禁制,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所以,佛教徒出家都要受戒。佛教的戒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出家和在家弟子都必须遵守受的。十戒是在五戒之外加上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佛教徒中有四部弟子,按《法华经》序品,分别可称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即四部众或四众,分成两拨就是出家的男女二众和在家的男女二众。其中,出家的男众就是比丘,出家的女众就是比丘尼;在家的男众就是优婆塞,在家的女众就是优婆夷。
护国为教是佛教徒应当做必须做的,从护国土的因缘成就无我处,从护国土的因缘上与利益众生相应,从护国土的因缘上与大乘实相思想相应,从护国土的因缘上与安乐修道相应,从国家安乐到众生安乐,一切皆是由心念国土心念众生无我发菩提心而成就的。
护持三宝不单单是护法居士的事情更是出家师父的本分,这不是教育而是本分。因为我们需要三宝的因缘更是身于其中也是当中的一部分,面对种种刻意扰乱三宝、是非说众过也包括说师长种种过失的时候,我们要用智慧去勇敢的护持。
戒律,是我们佛教徒的根本,是我们做人的道德底线。什么叫戒?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戒。什么叫律?律就是标准化、规范化。所以,戒律就是我们佛教僧团的行为规范。佛教僧团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之一,对僧团的管理就是戒律。戒律松弛,佛教僧团就走向衰落。戒律严谨,佛教僧团就兴旺发达。这是2500多年来佛教史所证明了的。我们守戒守律,实际上就是一种自律。
很多非佛教徒不懂得,以为凡是佛教徒就要受持五戒和吃长斋,其实不然,学佛是有层次的。首先要信仰佛教,对佛教有了认识,然后皈依三宝,皈依之后并没有什么戒条约束,只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就可以了。过些日子若对佛教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受持五戒,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
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是有关现在这种工商业时代当中,大家竞争都很激烈。然后学佛的在家居士,他们为了生活也得工作,也得开店。所以不管做哪个行业都会有竞争。特别是同一个行业,都开在同一个地区,或者一条街,一个商业区里。
问:师父,为什么外国所有的佛教徒都吃肉杀生,请师父开示。 妙舍法师答: 这个说法太片面了,以偏概全是不对的。 其实外国的佛教徒也不尽然都是吃肉杀生的,有一部分可能这样,你的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当今社会人事繁杂,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处事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1 遇事不抱怨。世间之事终究不离业力与因果,明白这一点,遇事就不会抱怨,且能随顺因缘,顺势而转。2 办事不讨好。为大众做事,不存私心,不为取悦,这样才能坚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