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佛理 铁窗下的醒悟 善护口业 人生佛教语录 出家因缘 入佛因缘 基本佛学 宗派简介 佛经简介 佛教僧侣与居士 佛教修行及戒律 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基础知识 佛教名词
入门知识
  • 精进

    一、精进的意义  贪逸恶劳是人的通病。由于贪逸,造成心神散漫,做事就不容易成功;因为恶劳,所以希求近利,只求速成,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一碰到困难就畏缩,尤有甚者,怨天尤人,不但对于前途毫无助益,反而

  • 五种非人

      在十法界中,人居于上升下忱的枢扭地位,而且由于人具有精进、忆念、梵行三种特性胜过诸天,所以历劫以来,诸佛都在人道中证悟成佛。太虚大师曾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佛并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将人做

  • 修持之道

    一、心平何劳持戒  一般人听到持戒,总是心生畏惧,觉得会给自己带来约束,其实持戒的人由于不侵犯别人,让自己得以获取真正的自由,像监狱里做奸犯科的人那一个不是因为犯了五戒而身陷囹圄。持戒最重要在摄心

  • 吉祥行

    一、心平何劳持戒  一般人听到持戒,总是心生畏惧,觉得会给自己带来约束,其实持戒的人由于不侵犯别人,让自己得以获取真正的自由,像监狱里做奸犯科的人那一个不是因为犯了五戒而身陷囹圄。持戒最重要在摄心

  • 获好名声之道

      人人都希望有好的名声,然而名声不是凭空而来,《六波罗蜜经》这首偈语告诉我们,想要获得好的名声必须注意三点:不说他过、不称己德、自他互易。一、不说他人过  一个有修行的人应该抱持观德莫观失的心态

  • 孝顺之益

    一、孝顺父母的意义  父母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可说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曾以七种比喻来说明父母恩德深重,难以报答:  1 肩担父母,绕须弥山,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2

  • 第一福田

    一、瞻病的必要  人吃五谷杂粮,谁无病痛,所以生病是不分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尝谓诸苦之中,病苦为深;作福之中,省病为最。因为人一旦生病了,由于身体的痛苦,往往使得内心寂寥脆弱,易生烦恼,这时最需要

  • 忏悔除罪

    一、罪性本空  迸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业无时不在造作罪业。身体所造的罪业如杀生、偷盗、邪淫;口说所造的罪业如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意所造的罪过如贪欲、瞋恚

  • 忍辱多力

    一、忍力最大  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枪。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风。所以,《罗云忍辱经》说:忍之为明,愈于日月。龙象之力,可谓盛猛,比之于忍,万万不如一。七宝之耀,凡

  • 戒妄语

    一、言语常至城  人无信不立,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一个人说话不诚实,信用破产,就如同车无輗軏,到处行不通。因此,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又《宝女所问经》说:

  • 戒嗔

    一、瞋心的起因  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与贪、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共称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使众生身心感到逼迫热恼,犹如火烧,所以也称为三火;

  • 利益和快乐

      人活著,总希望能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有些人观念、见解偏差,以为有钱是最大的快乐,有钱才是富有,因此做了金钱的奴隶。其实,金钱不是万能的,世间上还有许多东西比金钱更可贵。因此,《太子瑞应本起经

上一页 1.. 14 15 16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