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佛理 铁窗下的醒悟 善护口业 人生佛教语录 出家因缘 入佛因缘 基本佛学 宗派简介 佛经简介 佛教僧侣与居士 佛教修行及戒律 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基础知识 佛教名词
入门知识
  • 若要佛法兴 唯有僧赞僧

      那天在同净兰若,会长继兴法师语重心长地说:社会上一般社团,成员之间彼此意见不合之事常有所闻。美佛会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也不可能人人都是圣者,人难免有失焦失误之时,此时指责、漫骂唯有加深缝隙,于事

  • 莫批评他人之过失谬见

      勿批评其他教法,亦勿轻蔑他人,一切教法,究竟无分,如盐之一味。  勿批评派乘高低,彼实前后相连,如此途之于旅,级之于梯。  无神通则无知人之明,故勿批评他人。  总说,一切有情,自性为自生圆满

  • 不说四众过

    为什么佛陀在菩萨戒中,有一条不说四众过呢?  四众是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谓不说四众过是指不可以跟别人说四众之过。又所谓的不说四众过是指不要在大众中指责四众之过。为什么呢?  一、因

  • 劝大众勿造口业

    一、罪大恶极 莫过口业  诗曰:  口业何因罪最深?能牵善众处刀林;  破僧极恶殃难灭,万劫悲哀苦海沉。  世间最大的恶业,就是五无间罪(又叫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然

  • 布施的方法

    一、布施贤者的功德  在佛经里,将布施比喻成为农夫耕田,好的田地能获得丰收,同样的,多布施给贤德之人,能为大众创造更多的福利,为自己增添更多的福德,所以,《四十二章经》中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

  • 端正的真义

    一、世人所求的端正——所谓端正非色如华  端正姝好是人人梦寐以求的事,因此为了这个色身,许多人不惜花费时间金钱做种种梳洗打扮,装饰严身,甚至美容整形,标新立异。其实端正并不是指色相的华丽俊美,而是

  • 戒贪欲

    一、贪欲的起因  贪是众生的通病,在欲界称为欲贪,其性不善,在色界、无色界称为有贪,其性有覆无记,能障圣道,二者共为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九结、五钝使之一。《瑜伽师地论》说贪是由取蕴、诸见、未得境界

  • 戒杀得安隐

    一、为什么戒杀——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世间上的一切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了,即使小如蝼蚁,遇水尚且奋力挣扎;人们往往宁受刑罚,也要全命而归。但是人类却经常忘记自己受到杖打刀割的疼痛苦楚,为了满足

  • 离八风之患

    一、利衰和毁誉  利,即利益,凡有利于我的顺境,称之为利。衰,即衰减,凡有损于我的逆境,称之为衰。其实利与衰岂有一定?、在顺境中,我们往往得意忘形,以致于种下日后失败的原因;在逆境中,我们反而容易

  • 进德之道

    一、节身慎言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自处?节身与慎言是最基本的应世接物之道。节身就是进退得宜,行止合度,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懂得用慈悲的眼眸等视天下众生,用

  • 离人我是非之道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凡是人生的各种问题,在佛法里都有圆满的解决之道。对于人我是非,《增一阿含经》中举出四种处理方法:  一、不诽谤人  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容纳百川,故能成其大。然

  • 救护众生之道

    一、大悲心为父  慈能予乐,悲能拔苦,经云: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慈悲是诸善生起的根本,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但是究其功用而言,拔苦而后予乐,方能究竟,犹如开垦荒地,必先耘除草秽,再广植嘉苗,才

上一页 1.. 13 14 15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