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蜜声”,梵语“波罗蜜”的全称为“波罗蜜多”,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到彼岸”,即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到达超越生死的彼岸。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期间,针对众生的不同根性,讲解了无量种到达彼岸的方法,这些方法总结起来无非是六波罗蜜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他们曾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左膀右臂,护持佛陀完成一代教化;他们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左右手,是阿弥陀佛的补处菩萨;他们是西方三圣中的两位,在菩萨中最为尊贵和最具有威德;他们跟我们有着不解之缘。想必您已经猜出两位菩萨了,他们就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不妄言”这条戒具有两面性。如果说,你是为了帮助别人,利益别人,而暂时说一点假话,也是可以的。就是看那个动机,是损人还是利人,是害人还是救人。根据性质和动机,来给你定性。在过去的印度,出家人是托钵吃饭的,就是拿个钵挨家挨户去化缘,那些信众把自己家做的最好的先供养出家的师父。
要成佛,或者开悟,这是修行人自己能决定的吗?开悟,它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这是无为法。既然是无为法,那你能决定吗?你可以攀缘的吗?不能。只有轮回才是攀缘的,生死轮回就是攀缘心所生。证悟是什么?开悟是什么?成就又是什么?成就是无为法,是离攀缘,狂心歇处,歇即菩提。
目键连尊者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称大目键连,意译是大赞诵的意思。他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聪明过人,自幼即与舍利弗是莫逆之交。同为删阇耶外道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后来一起皈依佛门,只经一月,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因目犍连智慧俱足,神通广大,常代佛陀说法度生,被称为佛弟子中的神通
舍利弗尊者是佛陀常随十大弟子之一,又称舍利子,即鹙子的意思。他出生在王舍城的一个婆罗门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大学者。他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精通婆罗门教法。一次,他和邻村的目犍连出去游玩,见到群众正在举行大祭,二人在杂乱的人群中,心生无常的感慨,便一起相约出家。他们皈依了当地有名的外道
所谓“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出家人是无为的,因为要同空性相应,所以才能解脱。当然,因为空性是无为的,所以看到花开花落、缘聚缘散、生死交替,即勇于面对,又无动于衷!为什么?因为缘聚缘散是事物生命的正常现象;人死了,我们能哭活吗?哭不活!
文殊菩萨,在《无量寿经》、《涅槃经》中,均译作“妙德菩萨”,谓此菩萨与诸佛所证的微妙三德相同,所谓三德,系指法身德、般若德及解脱德。又据《称赞净土经》及《大日经》,称之为“妙吉祥”。盖谓文殊菩萨诞生时,有十种祥瑞发生,如光明满室、甘露盈盆、马产麒麟及象生六牙等。在小乘比丘中,以舍利弗为智慧第一,在大乘菩萨中,以文殊为智慧第一。
不当讲的话不能讲,要鼓励他,让他欢喜。另外,要顺从他的意思,他要坐、要睡、要吃什么,都随他的意,就是有哪样食物不能吃,你也要找替代品,即使没有,也要婉转地向他说明,让他能接受。对有病的人,话不能直说,要说柔软语、欢喜语,态度要温和、尊重,这是很重要的。
所谓“三藏”的“三”字,是指经、律、论而言,此三者包藏一切法义,故名三藏。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后人把它记载下来的叫做“经”;佛为了管理徒众,为弟子们制定了不许杀生、不许偷盗、不许邪淫、不许妄语、不许饮酒等许多戒条,要他们遵守,叫做“律”;后来佛弟子们,对于“经”和“律”有所发挥,写下来的著述,叫做“论”。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免不了的,应该要用平常心来看待,不必和它计较,该来的就让它来,不该来的,就是你要它来,它也不来。自古以来,多少的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避谈生老病死。然而佛教的思想内涵,对生老病死的问题,则是做了很切实的解释和说明。
菩提,即正觉,眷属,指的是夫妻,「菩提眷属」,就是依菩提正觉为正道的夫妻。他们没有邪思、邪见,一切都以正道、正觉为他们的人生观,这样的夫妻就称为「菩提眷属」。经过佛化婚礼成为夫妻的人,我们称他们为「菩提眷属」,是很恰当的。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抄经就是写经,也就是书写经文。抄经就是用最虔诚、最恭敬的心把佛陀说的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下来。在《大般若经》等各经典中,一再讚扬书写流通法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教义为大众所接受,民间普遍流行抄经以流通佛典,乃至将抄经视为修行。
1、假若有女人,久婚不孕,没有生男育女,如欲求孕,只要用至诚恳切的心来持诵这楞严咒咒,或者书写佩戴,便能生育具有福德智慧的男女。2、只要将写好的神咒,装于香袋里,随身佩戴,或悬在住宅的墙壁上,由于神咒的加被,可以尽其天年,一切毒害都不能加害他。
大势至菩萨道场在狼山。在中国佛教典上,狼山是佛教大势至菩萨的道场,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狼山是江苏省著名的自然风景区,苏中的游览胜地,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其中以狼山最为峻拔挺秀,南临长江,山水相依,风光秀丽,有“天然水石盆景”之誉。名寺古刹狼山广教寺也蜚声海内外。
什么是正法?不偏不邪的究竟法即是正法。正法是每个人具备的真如佛性,只要我们能开采内心的能源宝藏,则信仰是正法,道德是正法,因果是正法,慈悲是正法。将正法念念摄持心中,精勤修行不忘失,即是不忘正法。佛陀就是因正法而成佛,经云:「诸佛于正法,恭敬
方便是佛菩萨度化众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方便就度化不了众生。当然,这种方便法不能滥用,否则就是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所谓的慈悲出祸害,是指没有智慧的慈悲往往会产生祸害,佛法的慈悲并不是一昧的慈眉善目,有时也要现金刚怒目相。
佛陀成道后,三度演说四圣谛妙义,称之为“三转法轮”。第一次为“示相转”,指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次为“劝修转”,劝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
佛教认为,孝道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孝,包括“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则世间之所谓孝也。”另一种是“出世间”的孝,包括“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道,
“粗言”是指口业,代表了十恶业,分别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杀生”即是杀害有生命的众生;“偷盗”即是盗窃他人财物;“邪淫”即是与他人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妄语”即是说虚妄不实的语言;“两舌”即是搬弄是非,说破坏
“庄严”从词性来说,有名词和动词两种性质,即在句中有两种用法,意义也略有不同。作为名词使用,指装饰得十分壮丽的状态,称之为“庄严”。如《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或是指佛与菩萨等显现出的从内心到外表,以至环境的一种整体的精妙宏
三宝分为化相三宝、住持三宝、自性三宝。何谓“化相三宝”?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在菩提树下开悟,证得无上佛道,到鹿野苑为惰陈如等五比丘说四圣谛法。从度五比丘开始,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演说无量解脱妙法,度化无量众生直至入灭。佛陀住世示现应化人间
弟子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师父,能解释一下一心不乱吗?一如法师解答:阿弥陀经里面讲的念佛一日到七日,念佛达到一心不乱,这是鸠摩罗什大师他的一种意译,这个一心不乱是我们念阿弥陀佛达到的一种功夫。就是一心的时候伏住妄念,妄念不起,这叫一心不乱。
善恶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有善就有恶,无恶就无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单独存在。而且,善恶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先前的善人,变坏了,可以变为后来的恶人。恶人也可以改正,向善,成为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善恶的二元对立,仍属于
「爱」是一种烦恼,是从情感的染著上来表述烦恼,爱著自我爱著境界。无明虽是一切烦恼的总称,但当无明和「爱染」一起并用时,无明就是指知见上的错谬,而「爱染」则指情感上的染著。「爱染」包含贪和嗔,贪与嗔是「爱染」的一体两面。一般来说,乐受、喜受会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