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的异译很多。西晋·聂道真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就大体概括了它的内容,似乎是它的异译;本经的文字有长行、偈颂两部份。长行的文势,承《华严经》第三十九卷普贤菩萨赞佛功德偈而来。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三善知识,最后见普贤菩萨为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接着在本经开始,普贤菩萨就告诸菩萨及善财童子。

  • 普贤行愿品文章|
  • 普贤行愿品入门|
  • 普贤行愿品讲解|
  • 普贤行愿品简介
    •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普贤行愿品》的启示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普贤行愿品》的启示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普贤行愿品》的启示  成峰  《普贤行愿品》简介  《普贤行愿品》,它的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由唐代般若法师翻译。本经的文字分长行、(成峰)

    • 持诵《普贤行愿品》,利益殊胜难思议 持诵《普贤行愿品》,利益殊胜难思议

      持诵《普贤行愿品》,利益殊胜难思议 《华严经》是释尊最初成道时所说一部教典,称性直谈界外大法。所谈内容,纯属如来自证之不思议境界,所谓如证而说者也。经所被机,乃界外四十一位破明显法性之法身大士及根熟天龙八部。二乘人在座,不见不闻,所谓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是也。 《华严经》文辞浩瀚,有晋译,唐译二种,分别有六十卷,八十卷之多,通读一遍之人,诚不多见,况日常持诵者乎。另有一种人称为《贞元经》的四十卷本《华严》,唐贞元年间般若三藏所译,则知者甚少。此卷《普贤行(张秉全)

    • 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的修证 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的修证

        在汉传佛教中,普贤菩萨与地藏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分别表征了大乘佛教的行、愿、智、悲四种精神。他们被广大佛教信众视为悟入佛之知见的引导者,实践佛法和成就佛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楷模。在四大菩萨中,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实践精神的体现者,被称为“大行菩萨”。这是由于他在回答善财童子参问时,提出了“十大行愿”,并认为只有修这十(楼宇烈)

    • 《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是非常好的管理学 《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是非常好的管理学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也是非常好的管理学。此十大愿是菩萨为了度众生,精进勇猛,长期不断修行的愿力,应用于世间的人事管理,更是微妙高超。我以现代语言来诠释:礼敬诸佛,是人格的尊重;称赞如来,是语言的赞美;广修供养,是心意的布施;(星云大师)

    • 福德日记:6月4日─读诵《普贤行愿品》 福德日记:6月4日─读诵《普贤行愿品》

      福德日记:6月4日─读诵《普贤行愿品》「行愿」,指的是「修行」与「誓愿」,有时也称为「愿行」。行与愿就如一辆车子的两轮,缺了任何一个都是难以行进。古德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行无愿,空住 (网络)

    • 《普贤行愿品》是加行还是正行? 《普贤行愿品》是加行还是正行?

        在藏地,通常是将七支供作为前行。在汉地的早晚功课内,《行愿品》也是作为大忏悔文出现,依然是起到前行的作用。但我觉得,仅仅将《行愿品》作为前行,其中深意并未得到完全开显。  为什么说,《行愿品》 (济群法师)

    • 《普贤行愿品》略释 《普贤行愿品》略释

        《普贤行愿品》略释  来定法师  让我们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坚固,泯除心灵和物质的差别,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一个真正平等的世界:从一毫端,我们看到了十方无尽的刹海,一念之中,我们见到了三世无数(来定法师)

    • 浅谈《普贤行愿品·恒顺众生》与和谐社会 浅谈《普贤行愿品·恒顺众生》与和谐社会

        浅谈《普贤行愿品·恒顺众生》与和谐社会  觉智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各族人民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如何使佛法与时代相契合,佛门弟子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觉智)

    • 读《普贤行愿品》的两颂偈谈我们日常的修行 读《普贤行愿品》的两颂偈谈我们日常的修行

        读《普贤行愿品》的两颂偈谈我们日常的修行  文 慧伯  《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界流传非常广泛的一部经典。很多出家人、在家居士都以此为日常修持的功课。在我们早晚的课诵文中,也有关于《普贤行愿品》(慧伯)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6转到
    • 普贤行愿品注音 普贤行愿品注音

      《普贤行愿品》全文完整注音版。(网络)

    • 普贤行愿品回向文 普贤行愿品回向文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网络)

    •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是什么?普贤十大愿解释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是什么?普贤十大愿解释

        我们都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的行愿是成佛之行,也是成佛之愿,说白了,修行普贤十大愿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这行愿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一愿,礼敬诸佛。大家对于一切众生恭敬吗?我这样说,可能你会觉得很难理解,这里明明说的是礼敬诸佛,为什么我却要跟你们说要恭敬一切众生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啊!所以我们就要对一切众生有礼(灯云法师)

    • 普贤行愿品简介 普贤行愿品简介

        《普贤行愿品》,一卷,唐般若译,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原是般若所译四十卷《华严经》的标题,《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乃以为品名,专指《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的异译很多。西晋·聂道真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就大体概括了它的内容,似乎是它的异译;不过因为翻译的不甚善巧,译文只有简略的长行,与本经的文字外形不一致。(网络)

    • 普贤行愿品七支供 普贤行愿品七支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网络)

    • 普贤行愿品讲要 普贤行愿品讲要

        首先我讲一个前言:以佛法觉悟人生。我们经常听到这几句话,这也是我们善知识指示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友难遇。这个人身是难得的,得了人身我们应该怎样办?人在众生之中具有灵性,为万物之灵。中国孟子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几稀”就是在我们心灵之间。因为我们有心,有感情,有觉知,有理性,这就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惟贤长老)

    •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会性法师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会性法师

        会性法师讲述  民国七十四年农历正月于屏东普门讲堂  介绍华严经三译  明译史  释题—先释经题  释题—次释品目  正释经文—结前起后  正说行愿—长文—正示行愿  正说行愿—长文—显经胜德  正说行愿—长文—劝嘱受持(会性法师)

    • 《普贤行愿品》讲记 《普贤行愿品》讲记

        这本《普贤行愿品》讲记是济群法师1996年秋天在柏林寺“中元节报恩法会”上的讲经记录。记得那时天气炎热,法师刚在寺里参加完第四届生活禅夏令营,就不辞辛劳,慨然应请讲述《普贤行愿品》。他的讲演轻松活泼,能在深契佛意、经意的基础上,结合信徒们修行生活的实际,因事显理,开启疑窦。与会信众数百人饱餐法味,皆大欢喜。(济群法师)

    • 普贤行愿品偈颂:受持愿,修行二利愿,成熟众生愿 普贤行愿品偈颂:受持愿,修行二利愿,成熟众生愿

        今天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让我们诵一段《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来共同纪念本师并策励自己:第一,受持愿。对应的经文有两首偈:“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两首偈告诉我们,菩提路上应当发三种大愿,即不忘宿命愿、出家持戒愿(如瑞法师)

    • 普贤行愿品述义 普贤行愿品述义

        本品即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之入法界品,故文旨皆在入一真法界。然此品经文,唯见于四十华严。四十卷华严。皆名「入不思议境界普贤行愿品」,今此普贤行愿品述义,即四十华严之第四十卷。(全名如题)(智谕法师)

    • 普贤菩萨行愿品 普贤菩萨行愿品

        凡是修净土的都熟悉,《普贤行愿品》被近代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列为净土五经之一。它并不是一部完整的经典,出自于《华严经》,经中之王。还有一部经典也称作经中之王,就是《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可以说是王中之王,一生成就。华严经最终归根结叙,就是在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归宿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本源法师)

    • 《普贤菩萨行愿品》开示 《普贤菩萨行愿品》开示

        (一)诵经主要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宁静下来,在诵经时我们的心应尽量不要有杂念。历史上有很多修学佛法的人把《普贤菩萨行愿品》作为日课每天读诵,诵持经典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像大家熟悉的本焕老和尚每天就诵持《普贤菩萨行愿品》十二遍以上。(妙峰法师)

    • 普贤行愿品颂疏 普贤行愿品颂疏

      普贤行愿品颂疏 将释此颂,略开四门:一、释名题;二、述缘起;三、叙传译;四、解文句。 释名题者,遍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普贤行者,凡有六释:约教则一乘之行;约义则方广之行;约理则一真法界之行;约事则海印缘起之行;约因则普贤菩萨之行;约果则如来之行。于如是行誓愿修学,名普贤行愿品者梵云跋渠,此谓义类相聚之意。 述缘起者,如《华严经》所说,文珠大士出善住楼阁,行化南方,教善财童子南行求法,历事善友,遍求法门,遇五十三善知识,于最后至普贤菩萨处。微细(周叔迦)

    • 大乘佛法的无上观修——《普贤行愿品》 大乘佛法的无上观修——《普贤行愿品》

        大乘佛法的无上观修——《普贤行愿品》  朗明  仰望星空,宇宙无边无际,俯观沧海,海天无穷无尽。一个人的生命,在这无限的时空中显得如沧海中的一粒尘沙,如此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人生百年,更是犹如时(朗明)

    普贤行愿品简介

    普贤行愿品简介

      《普贤行愿品》,一卷,唐般若译,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原是般若所译四十卷《华严经》的标题,《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乃以为品名,专指《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的异译很多。西晋·聂道真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就大体概括了它的内容,似乎是它的异译;不过因为翻译的不甚善巧,译文只有简略的长行,与本经的文字外形不一致。

    普贤行愿品内容

      《普贤行愿品》的内容,从广义来说,就是《华严经》的内容。《别行疏》说:“西域相传,《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又说:本经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入”是“悟、解、证、得”;“法界缘起”是《华严经》的宇宙观;“普贤行愿”,广义指三世诸佛同有的因位行愿,要义就是本经所列举的十大行愿。说明法界缘起要由修十大行愿才能证入,是本经的主要内容。

      《普贤行愿品》的文字有长行、偈颂两部份。长行的文势,承《华严经》第三十九卷普贤菩萨赞佛功德偈而来。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三善知识,最后见普贤菩萨为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接着在本经开始,普贤菩萨就告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要成就佛的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除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长行有十大段,说明这十种行愿的内容。每一行愿都以华严法界遍于十方三世,无穷尽,无间断。并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四法为喻,说明无尽。最后说明受持此经殊胜功德。普贤十愿的诵持,现在仍然是中国一般佛教寺院的常课。

      《普贤行愿品》的偈颂,经中称为“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共有六十二颂,每颂七言四句,共一千七百三十六字。异译各本中,晋译只有四十四颂八百八十字,敦煌逸经二种各有六十颂一千六百八十字,不空译本除与本经相当的六十二颂外,还有八大菩萨赞十颂(每颂五言四句共二千字)和速疾满普贤行愿陀罗尼。

    普贤行愿品精神

      普贤菩萨作为法王之子,在《普贤行愿品》中,发大弘愿,以果立因,使众生在大愿中得到法益,又以因中施果,令大众从行菩萨道中证入圣果。

      一:普贤菩萨开示,众生是未来诸佛,我们对待一切人要有礼貌和恭敬。

      二:普贤菩萨开示,对于有道德的人我们要称扬赞叹和学习。

      三:普贤菩萨开示,常常供养有道德、贫苦、需要帮助的人,所有一切善事都要去做。

      四:普贤菩萨开示,过去罪业要从心地改过,不再造恶,才是真正的忏悔业障心。

      五:普贤菩萨开示,大家做了对世间有益有贡献的事,我们要生欢喜心并且去学习。

      六:普贤菩萨开示,把佛法传给大家,法轮才会常转。

      七:普贤菩萨开示,我们要扬善止恶,广行福德,正法自然现前,有如佛祖住世。

      八:普贤菩萨开示,行菩萨道、行善积德乃至修学妙法,不要一进九退,要有恒心才会成功。

      九:普贤菩萨开示,要有方便方法去开导众生,要顺从对大家有善利益的事,加以表扬。大家有过失,我们不去讽刺他,而是用方便方法使他慢慢改过。

      十:普贤菩萨开示,我们所做一切功德、福善,都不居功自傲,都回向给大家离苦得乐,得证佛果。

    普贤行愿品原文/译文

    普贤行愿品全文(原文)
    普贤行愿品译文(白话)
    更多《普贤行愿品》文章

    普贤行愿品讲解

    名称 作者 名称 作者
    普贤行愿品讲要 惟贤长老 普贤行愿品述义 智谕法师
    普贤行愿颂讲记 隆莲法师 普贤行愿品讲记 济群法师
    普贤行愿品讲记 广超法师 普贤行愿品颂疏 周叔迦
    更多《普贤行愿品》讲解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