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记载的资料,释迦牟尼传教的区域主要是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地区,大致北到迦毗罗卫,南到王舍城,东到瞻波,西到赏弥;而他的亲传弟子的活动地区和影响范围,东至恒河流域下游,南至高达维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义尸罗等地区。
关于释迦牟尼是在什么时候涅槃的,东南亚地区的佛教徒普遍认为是在公元前545年,而我国记载的年代则是公元前486年,与南传佛历相差59年。
在释迦牟尼涅槃后的1600多年里,印度佛教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经历了分化、发展、衰坏、复兴的过程,从思想发展的轨迹来看,印度佛教可以被分为五个时期:
所谓结集,是指大家聚集在一起念诵佛说过的遗教,然后对佛法进行讨论、甄别、确定、审核,再用文字编撰成为经典。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在位期间,不仅统一了印度,成为印度史上最有名的帝王之一,并且作为一名佛教徒,他还被尊为护法名王。他不仅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财产和土地,还招了以世友为首的500多名比丘,经过12年的辛苦努力,成功编辑了三藏,并且对三藏一一进行了注解。三藏总共有30万首,900多万言。
戒日王继承印度王位后,以首都曲女城为中心,不断征讨周围地区,名扬印度及其他地区,并成为印度史上的著名国王之一。
在中国的学术界,普遍认为佛教是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的,并且普遍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经过西域中亚各国,从陆路传入中国,二是经过印度洋、南海,从海路传入中国。
在魏晋之后,社会政治动荡不安,传统的儒学名教也支离破碎,当时的名僧名士都消极避世,并改为追随老庄的无为思想。在这个时期中,道安大师和他的弟子慧远等博学多识的儒学大师,开始把庄子的无为思想与佛教的般若性空学说作了系统的融合,然后佛教又开始了迅速传播。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是西域龟兹国(今天的新疆库车县)人。他在幼年时期,跟随母亲出家。他最开始修学的是小乘佛教,后来修行大乘佛教,尤其擅长般若。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把他迎到了长安(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北),并且尊他为国师,他成为我国的一位大译经家。
六度也称为“六波罗蜜”,是指六种修成功德的方法;万行是指对六度的实践。六度万行是修行成佛的必要途径,如果能够自始至终完成这六种功德,去除业障,就能够成佛。
波罗的意思是“彼岸”。在这里,蜜的意思是“到”。十波罗蜜就是指到达彼岸的十种方法,也称为十度等。十波罗蜜一是檀那波罗蜜,即布施的意思,是指为了求佛智菩提,把所有善根施与众生。这种施有三种,财施、无畏施、法施。
五位百法是指大乘佛教瑜伽派对所有万有诸法进行的一种分类,总共有五类一百种。这五类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抄经就是写经,也就是书写经文。抄经就是用最虔诚、最恭敬的心把佛陀说的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下来。在《大般若经》等各经典中,一再讚扬书写流通法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教义为大众所接受,民间普遍流行抄经以流通佛典,乃至将抄经视为修行。
1、假若有女人,久婚不孕,没有生男育女,如欲求孕,只要用至诚恳切的心来持诵这楞严咒咒,或者书写佩戴,便能生育具有福德智慧的男女。2、只要将写好的神咒,装于香袋里,随身佩戴,或悬在住宅的墙壁上,由于神咒的加被,可以尽其天年,一切毒害都不能加害他。
大势至菩萨道场在狼山。在中国佛教典上,狼山是佛教大势至菩萨的道场,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狼山是江苏省著名的自然风景区,苏中的游览胜地,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其中以狼山最为峻拔挺秀,南临长江,山水相依,风光秀丽,有“天然水石盆景”之誉。名寺古刹狼山广教寺也蜚声海内外。
什么是正法?不偏不邪的究竟法即是正法。正法是每个人具备的真如佛性,只要我们能开采内心的能源宝藏,则信仰是正法,道德是正法,因果是正法,慈悲是正法。将正法念念摄持心中,精勤修行不忘失,即是不忘正法。佛陀就是因正法而成佛,经云:「诸佛于正法,恭敬
方便是佛菩萨度化众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方便就度化不了众生。当然,这种方便法不能滥用,否则就是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所谓的慈悲出祸害,是指没有智慧的慈悲往往会产生祸害,佛法的慈悲并不是一昧的慈眉善目,有时也要现金刚怒目相。
佛陀成道后,三度演说四圣谛妙义,称之为“三转法轮”。第一次为“示相转”,指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次为“劝修转”,劝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
佛教认为,孝道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孝,包括“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则世间之所谓孝也。”另一种是“出世间”的孝,包括“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道,
“粗言”是指口业,代表了十恶业,分别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杀生”即是杀害有生命的众生;“偷盗”即是盗窃他人财物;“邪淫”即是与他人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妄语”即是说虚妄不实的语言;“两舌”即是搬弄是非,说破坏
“庄严”从词性来说,有名词和动词两种性质,即在句中有两种用法,意义也略有不同。作为名词使用,指装饰得十分壮丽的状态,称之为“庄严”。如《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或是指佛与菩萨等显现出的从内心到外表,以至环境的一种整体的精妙宏
三宝分为化相三宝、住持三宝、自性三宝。何谓“化相三宝”?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在菩提树下开悟,证得无上佛道,到鹿野苑为惰陈如等五比丘说四圣谛法。从度五比丘开始,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演说无量解脱妙法,度化无量众生直至入灭。佛陀住世示现应化人间
弟子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师父,能解释一下一心不乱吗?一如法师解答:阿弥陀经里面讲的念佛一日到七日,念佛达到一心不乱,这是鸠摩罗什大师他的一种意译,这个一心不乱是我们念阿弥陀佛达到的一种功夫。就是一心的时候伏住妄念,妄念不起,这叫一心不乱。
善恶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有善就有恶,无恶就无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单独存在。而且,善恶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先前的善人,变坏了,可以变为后来的恶人。恶人也可以改正,向善,成为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善恶的二元对立,仍属于
「爱」是一种烦恼,是从情感的染著上来表述烦恼,爱著自我爱著境界。无明虽是一切烦恼的总称,但当无明和「爱染」一起并用时,无明就是指知见上的错谬,而「爱染」则指情感上的染著。「爱染」包含贪和嗔,贪与嗔是「爱染」的一体两面。一般来说,乐受、喜受会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