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浊

佛教基础 | 作者: [投稿]

概述

  五浊即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五浊】 (梵pan~ca kas!a^ya^h!,藏sn~igs-ma-ln%a) 末法时代之五种恶劣的生存状态。在佛教的宇宙观里,是指减劫时所起的五种滓浊(污浊)。又名五滓。即劫浊(kalpa-kas/a^ya)、见浊(dr!st!h!I-k.)、烦恼浊(kles/a-k.)、众生浊(sattva-k.,又名有情浊)、命浊(ayuh!-k.,或名寿浊)。具有这五种恶劣生存状态的时代,谓之为‘五浊恶世’。

  汝(你)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你)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你)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明之为浊。汝(你)浊五重。亦复如是。

  第一重 劫浊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第二重 见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第三重 烦恼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第四重 众生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第五重 命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详解

1、什么是劫浊?

  劫浊从那里来的?劫浊就是无法超越劫数;

  劫数讲的就是一个大劫,或者讲一个中劫,就是讲住劫,众生都不能超越它。不能超越的原因是因为有坚固妄想,因此而执著于色身,这就是色身坚固妄想。如果不执著色身,你就可以超越劫浊,因为你自己已经确定可以随时随地捨身了。

  ……。就算色身真的可以永远不坏,最多能维持多久呢?最多就只是一个住劫嘛!可是当住劫过完了,接下去是坏劫,连大地都烧熔了,他的色身还能存在吗?当然不可能嘛!这就表示说,他没有超过劫浊。

  假使在坏劫到来时,因为信受净土经典的开示,念佛七天后自己提前断命,也可以往生去极乐世界,那不就超越劫浊了吗?是超越了!不然的话,发愿往生去琉璃光如来的世界,那也是超越劫浊啊!再不然,往生去色究竟天也可以!这不就超越劫浊了吗?

  众生不能超越劫浊、被劫所限制的原因,都是因为坚固妄想;对于色身有坚固的虚妄想,认为色身是我,所以存想固形的结果,就被劫所拘束了,就无法超越劫浊而被色法所拘束了,这就是第一浊,五浊众生的第一浊。

2、什么是见浊?

  五浊的第二个浊是见浊,见浊是从妄见、恶见出生的,。

  恶见又分为五利使,这五利使中最根本的一个结使就是我见、身见,把苦乐捨受当中一直存在而与苦乐捨受相应的觉知心,认定是真实不坏的常住我,这就是恶见五利使中的我见、身见。

  把觉知心自己当作是真实不坏的常住我。藉著觉知心去认定觉知心背后处处作主的末那是真实不坏我,这是因为我见而沦堕三界,不能出离生死苦的原因;这种导致生死轮迴的邪恶我见也就是见浊的缘由。

  因为有这种见浊,就会被觉知心意识的觉受所系缚,被觉受所系缚的原因则是因为众生有虚明妄想,认定“能受苦乐的觉知心是迥无色法的空性心;”这就是虚明妄想的见浊。

  因为见不清楚,所以叫见浊,这就是被能觉受的觉知心、我见所系缚了,所以叫见浊。

3、什么是烦恼浊?

  第三种就是烦恼浊,烦恼浊也就是说他的烦恼障还没有断掉,所以有了三界众生共有的烦恼。

  烦恼浊的贪爱是贪什么呢?是贪著妄心的功能差别,可是这个妄心的功能差别却是包括如来藏的功德,縂是把如来藏的功德据为己有而说:“这是我觉知心的功能1误认为妄心自己有著如来藏的功能。当然,还没有明心的人,这句话是听不懂的,已明心的人一听就知道我在讲什么!但是我不可以明讲。

  众生縂是把妄心自己的功能牢牢的抓住,并且把如来藏的功能也据为己有,认为这也是觉知心自己的功能;因为执著这些功能,所以就有了烦恼障上的烦恼,所以叫作烦恼浊。烦恼为什么称为浊?因为这种烦恼是不清净的烦恼,,而不是无始无明中与不清净烦恼无关的上烦恼。

  这不清净的烦恼是从融通妄想来的,我们在《楞严经》详解时讲过融通妄想,融通妄想中其实有很多是意识心的妄想,但是也能会通到如来藏而产生一些反应;众生往往会把这些如来藏感应出来的功德据为己有,当作是觉知心自己的功德,这就是融通妄想。

  融通妄想会使众生产生我和我所的综合烦恼,主要是在我执上面;由我执而产生的种种污浊的现象,就叫作烦恼浊。

  把妄心自己和如来藏的功德综合起来,心里对这个综合后的功德自性产生了贪爱与执著,因此就不能超越烦恼浊,就无法取证第三果,更无法证得阿罗汉解脱果,这就是五浊中的第三浊!

4、什么是众生浊?

  第四浊就叫众生浊。什么是众生呢?

  大家都认为说:“所有的人合称起来就叫众生嘛!所有的畜生叫作众生,所有的天人叫作众生。”

  所谓众生这个名词,讲得广义一点:五蕴就叫众生。但是纵使能认知五蕴就是众生,也还是无法显示出众生浊;所以众生浊,要用狭义的解释,就是说,当你正在执著自己的行蕴时,这就是众生了,所以由行蕴而说众生。

  所有外道努力修行的结果,最多就是到行蕴的境界,都无法看破行蕴。看不破行蕴的缘故,所有修证四禅八定而到达无所有处的外道们,就把是意识觉知心所住的无所有处定中很微细的行蕴境界,当作是无馀湼槃中的境界,因此就无法超越众生浊啊!

  对于众生五蕴流转的根源不曾了知,所以落入众生浊中;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怕觉知心断灭,无所有处中则是观察什么外境都没有了,只剩下觉知心自己不动,就这样安祝他觉得很踏实、很实在,但不知道这只是觉知心落在行蕴里面的境界,因为不知道,所以就叫作浊。落在行蕴当中时,其实就是众生。

  众生都离不开行蕴的,即使是很散乱的境界,譬如赌愽的人很专心与别人赌愽,呼五吆六的,那时的行蕴也在啊!只是众生察觉不到,所以不知道这也是众生境界中的一种,所以就叫作众生。

  众生浊都是落在幽隐妄想的境界,这种境界很微细,大部份的修行者都察觉不到!从来没有见过那个大法师讲出来、写出来!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就是众生浊啊!

  如果能发觉众生浊,就表示他们修行的层次已经蛮不错了啊!解脱道就快要完成了!至少我见已经快要断尽了,可惜的是如今仍然没有大师勘破我见的境界,这就是第四浊——众生浊。

5、什么是命浊?

  五浊的最后一个叫作命浊,为什么叫作命浊呢?因为众生始终被命根、寿命系缚住了,被寿、命所系缚就永远离不开命根。

  菩萨的“有命很好”,是因为有命就可以修学佛菩提,一步一步迈向佛的境界,同时可以利乐许多有缘众生,有时候有命就很好,没有命就没有办法了啊!

  但是众生不然,他们有命而说好,是因为可以在人间享受五欲啊!可以有大名声、大权力……等等,所以落到命浊中,因此他就无法把识蕴给丢掉,因为识蕴灭了以后就没有名声与权力了,这就是命浊。

  古时天竺外道所能证得的最高境界,就是识蕴的境界,因为修学四禅八定者最高的境界就是非想非非想定嘛!在非非想定当中,他认为可以把行蕴捨掉,连自我也可以不要,可是外道的觉知心自己却一直存在著。捨不掉!因为我见还没有断除啊!他认为说,我这个识蕴不要去反观自己,那就是实证无我了,就是湼槃了。所以非非想定里面其实是非有想亦非无想,这样就变成命浊了。

  他认为此时连我相都不存在了,因为已经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存在,我不会起心动念去反观自己是否存在,好像离开了觉知相、离开了我相,就认为证得非非想定时即是亲证无我,就是无馀湼槃。可是他不知道这仍然是落在虚无的、无相的颠倒妄想中了。所以外道修得非非想定之后,往生非非想天,八万大劫以后得要沦堕三恶道。

出处

法华经

  《法华经》〈方便品〉云(大正9·7b)︰‘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五浊之说也散见于大小乘诸经论中,其顺序亦各各不同,而五浊之说明也并不一致。兹略述各说如次︰

  

俱舍论

  《俱舍论》卷十二云(大正29·64a)︰‘言五浊者,(一)寿浊、(二)劫浊、(三)烦恼浊、(四)见浊、(五)有情浊。劫减将末,寿等鄙下如滓秽故,说名为浊。由前二浊,如其次第,寿命资具极被衰损。由次二浊,善品衰损,以耽欲乐,自苦行故,或损在家出家善故。由后一浊,衰损自身,谓坏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无病故。’

  依《俱舍论光记》卷十二之解释,寿浊即寿命。劫浊即时;时无别体,约法以明,即以五蕴为体。烦恼浊以五钝惑(贪、嗔、痴、慢、疑)为体。见浊以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娶戒禁取)为体。有情浊亦无别体,以五蕴为体。如此五浊,即寿浊起时寿命极短促,乃至唯有十岁。劫浊起时衣食等资具衰损。烦恼浊、见浊起则善品衰损。有情浊起则衰损自身,即身量变短小,色白者成黑,力强者变弱,正念正知者亦成邪念邪知,勤勇者成懈怠,无病者变成有玻以此五皆衰损故,鄙之如滓秽,故名为浊。

  

《法华玄赞》

  依窥基《法华玄赞》卷四等所述,命浊者以本识名言种子由业所引的命根为体,善业力弱则命根渐短,此为杀生业之所招感。有情浊,以第八识及五蕴为性,虽多名第八识为有情,然今以五蕴假者作恶无善,名有情浊,故合第八识及五蕴为体。烦恼浊者,以五见外一切烦恼、随烦恼为体。见浊者,以五见为体。劫浊者,以色蕴四尘为体,或统以五蕴为体。盖烦恼增多,恶业尤重便招恶果,遂生三灾。又谓以上五者之所以名浊者,乃劫增时,三灾渐轻,烦恼转薄,众生向好,恶见渐微,命根转长,渐渐向胜,以上好可欣故名为清。然劫减时,小灾渐起,烦恼转厚,众生向恶,染见渐盛,命根转短,渐渐向劣,以下恶可厌故名为浊。

《法华文句》

  依智顗《法华文句》卷四(下)载,劫浊无有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但约四浊立此假名,文云劫浊乱时即是此义也。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之果报上立此假名,文云众生垢重即是此义。烦恼浊以五钝使为体,见浊以五利使为体,命浊指连持之色心为体。而五浊之次第,以烦恼及见为根本,由此二浊而成众生,由众生而有连持之命,此四经时名为劫浊。此乃承袭吉藏之说。

《法华玄论》

  吉藏《法华玄论》卷五载,五浊中烦恼及见,正名为浊,此二所成之众生名众生浊,即此众生连持之命,名为命浊,此四种之时名为劫浊,若无前二,则后三不名为浊。此五,若以因果分别,则烦恼及见为因,余三为果。若以人法分,则众生为人浊,余四为法浊。若依时法分,则劫为时浊,余四为法浊,若统而言之,凡众生有此五,皆名为浊。此谓有众生即有众生浊;有时即成劫浊;有生死涅盘凡圣等见皆为见浊;有所得之心念生,即劳役观心,皆为烦恼浊;未得法身慧命即是命浊;因有此五,故不得一乘净观,障翳正道,岂得不名为浊。

其他出处

  关于五浊,诸家见解大抵如是。又,《十地论》卷一有不欲浊、威仪浊、盖浊、异想浊、不足功德浊、痴浊等六浊说。而《毗尼母经》卷一之五浊,立业浊而缺见浊。《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二说有十二浊,即示现劫浊、示现时浊、示现众生浊、示现烦恼浊、示现命浊、示现三乘差别浊、示现不净国土浊、示现难化众生浊、示现说种种烦恼浊、示现外道乱浊、示现魔浊、示现魔业浊。《法苑珠林》卷九十八亦广列诸经论之异说。此五浊于人寿八万岁之世,全然不存;人寿渐减至二万岁时,始发其端而名五浊。

热门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