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故谓五十三参。依〈入法界品〉所载,善财遍历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此处称之为‘五十三参’,主因系善财曾两度听闻文殊菩萨说法,又于同一时间、地点请教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同一法门,故一般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此外,旧译《华严经》中,原先所列善知识仅四十六位,即缺天主光天女(第四十三位)以下九人,直到唐代,法藏等奉敕与日照三藏所传梵本相对校,才加以补足;智俨《华严孔目章》卷四仅列四十六位善知识,即依据补译前的经典所述。
(一) 参德云比丘
(梵 Meghashrī-bhik?u,又称功德云比丘、吉祥云比丘),善财最初受文殊指教,往胜乐国妙峰山,参诣德云比丘,请教如何学菩萨行,及如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德云比丘乃为其解说“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二) 参海云比丘
(梵 Sāgara-megha),善财至海门国,参诣海云比丘,海云为其解说“诸佛菩萨行光明普眼法门”。
(三) 参善住比丘
(梵 Suprati?thita),善财至楞伽道边海岸聚落,参诣善住比丘,善住即为其解说“普速疾供养诸佛成就众生无碍解脱法门”。
(四) 参弥伽大士
(梵 Megha-dramida,又称弥伽良医),善财至达里鼻茶国自在城,参诣弥伽大士,弥伽为其解说“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
(五) 参解脱长者
(梵 Vimuktika-shre?thin),善财渐次游行十二年,至住林城,参诣解脱长者,长者为其解说“如来无碍庄严解脱法门”。
(六) 参海幢比丘
(梵 Sāgara-dhvaja),善财至阎浮提畔利伽罗国,参诣海幢比丘,海幢为其解说“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
(七) 参休舍优婆夷
(梵 Ashā),善财至海潮处普庄严国,参诣休舍优婆夷,休舍优婆夷为其解说“离忧安稳幢解脱法门”。
(八) 参毗目瞿沙仙人
(梵 Bhī?mottara-nirgho?a,又称毗目多罗仙人),善财至那罗素国,参诣毗目瞿沙仙人,仙人为其解说“菩萨无胜幢解脱”。
(九) 参胜热婆罗门
(梵 Jayo?māya,又称方便命婆罗门),善财至伊沙那聚落,参诣胜热婆罗门。胜热平素修诸苦行,求一切智。善财承其教,于登刀山、投火聚时,证得菩萨善住三昧及菩萨寂静乐神通三昧。
(十) 参慈行童女
(梵 Maitreyanī,又称弥多罗尼童女),善财至狮子奋迅城,参诣慈行童女,慈行为其解说“般若波罗蜜普庄严法门”。
(十一) 参善见比丘
(梵 Su-darshana,又称善现比丘),善财至三眼国,参诣善见比丘,善见为其解说“菩萨随顺灯解脱法门”。
(十二) 参自在主童子
(梵 Indriyeshvara,又称释天主童子),善财至名闻国河渚中,参诣自在主童子,自在主为其解说“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门”。
(十三) 参具足优婆夷
(梵 Prabhūtā,又称自在优婆夷),善财至海住大城,参诣具足优婆夷,具足为其解说“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法门”。
(十四) 参明智居士
(梵 Vidvan,又称甘露顶长者),善财至大兴城,参诣明智居士,明智为其解说“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法门”。
(十五) 参法宝髻长者
(梵 Ratna-cūda,又称法宝周罗长者),善财至狮子大城,参诣法宝髻长者,法宝髻为其解说“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法门”。
(十六) 参普眼长者
(梵 Samanta-netra,又称普眼妙香长者),善财至藤根国普门城,参诣普眼长者,普眼为其解说“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欢喜法门”。
(十七) 参无厌足王
(梵 Anala,又称满足王),善财至多罗幢城,参诣无厌足王,无厌足王为其解说“菩萨如幻解脱”。
(十八) 参大光王
(梵 Mahāprabha),善财至妙光城,参诣大光王,大光王为其解说“菩萨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法门”。
(十九) 参不动优婆夷
(梵 Acalā),善财至安住国,参诣不动优婆夷,不动为其解说“求一切法无厌足三昧光明”。
(二十) 参遍行外道
(梵 Sarvagāmin,又称随顺一切众生外道),善财至都萨罗城,参诣遍行外道,遍行外道为其解说“至一切处菩萨行”。
(二一) 参鬻香长者
(梵 Utpalabhūti,又称青莲华香长者、优钵罗华香长者),善财至广大国,参诣鬻香长者,鬻香为其解说“调和一切香法”。
(二二) 参婆施罗船师
(梵 Vairocana,又称自在海师),善财至楼阁大城,参诣婆施罗船师,婆施罗为其解说“大悲幢行”。
(二三) 参无上胜长者
(梵 Jayottama),善财至可乐城,参诣无上胜长者,无上胜为其解说“至一切处修菩萨行清净法门”。
(二四) 参狮子频申比丘尼
(梵 Simha-vijrimbhitā,又称狮子奋迅比丘尼),善财至输那国迦陵迦林城,参诣狮子频申比丘尼,比丘尼为其解说“成就一切智解脱”。
(二五) 参婆须蜜多女
(梵 Vasumitrā,又称婆须弥多女),善财至险难国宝庄严城,参诣婆须蜜多女,婆须蜜多为其解说“菩萨离贪际解脱”。
(二六) 参鞞瑟胝罗居士
(梵 Ve?thila,又称安住长者),善财至善度城,参诣鞞瑟胝罗居士,鞞瑟胝罗为其解说“菩萨所得不般涅槃际解脱”。
(二七) 参观自在菩萨
(梵 Avalokiteshvara,又称观世音菩萨),善财至补怛洛迦山,参诣观自在菩萨,菩萨为其解说“大悲行法门”。
(二八) 参正趣菩萨
(梵 Ananyagāmin),善财于观自在菩萨处参诣正趣菩萨,正趣为其解说“菩萨普疾行解脱”。
(二九) 参大天神
(梵 Mahādeva),善财至墯罗钵底城,参诣大天神,大天神为其解说“菩萨云网解脱”。
(三十) 参安住地神
(梵 Sthāvarā),善财至摩竭提国菩提场,参诣安住地神,安住为其解说“不可坏智慧藏法门”。
(三一) 参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梵 Vasantī,又称婆娑陀夜天、婆珊那演底主夜神),善财至摩竭提国迦毗罗城,参诣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菩萨破一切众生暗法光明解脱法门”。
(三二) 参普德净光主夜神
(梵 Samanta-gambhīrashrī-vimala-prabhā,又称甚深妙德离垢光明夜天),善财至摩竭提国菩提场,参诣普德净光主夜神,普德净光为其解说“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法门”。
(三三) 参喜目观察众生主夜神
(梵 Pramudita-nayana-jagad-virocanā,又称喜目观察众生夜天),善财于菩提场右边参诣喜目观察众生主夜神,喜目为其解说“大势力普喜幢解脱法门”。
(三四) 参普救众生妙德夜神
(梵 Samanta-sattva-trānojah-shrī,又称妙德救护众生夜天),善财于会中参诣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夜神为其解说“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法门”。
(三五) 参寂静音海主夜神
(梵 Prashānta-ruta-sāgaravatī,又称寂静音夜天),善财参诣寂静音海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法门”。
(三六) 参守护一切众生主夜神
(梵 Sarva-nagara-rak?ā-sambhava-tejah-shrī,又称妙德守护诸城夜天),善财于菩提场如来会中参诣守护一切众生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甚深自在妙音解脱法门”。
(三七) 参开敷一切树花主夜神
(梵 Sarva-vrik?a-praphullana-sukha-samvāsā,又称开敷树华夜天),善财参诣开敷一切树花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出生广大光明解脱法门”。
(三八) 参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
(梵 Sarva-jagad-rak?ī-pranidhāna-vīrya-prabhā,又称愿勇光明守护众生夜天),善财参诣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夜神为其解说“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法门”。
(三九) 参妙德圆满神
(梵 Sutejo-mandnalarati-shrī,又称妙德圆满天),善财至岚毗尼园,参诣妙德圆满神,妙德为其解说“菩萨于无量劫遍一切处示现受生自在解脱法门”。
(四十) 参释迦瞿波女
(梵 Gopā,又称瞿夷女),善财至迦毗罗城,参诣释迦瞿波女,瞿波女为其解说“观察菩萨三昧海解脱法门”。
(四十一) 参摩耶夫人
(梵 Māyā),善财于大宝莲华座上参诣摩耶夫人,摩耶为其解说“菩萨大愿智幻解脱法门”。
(四十二) 参王女天主光
(梵 Surendrābhā,又称天主光童女、正念光童女),善财往天宫参诣王女天主光,王女为其解说“无碍念清净庄严解脱”。
(四十三) 参遍友童子师
(梵 Vishvā-mitra,又称遍友童子),善财从天宫下,至迦毗罗城,参诣遍友童子师,别无指示,但言可参善知众艺童子。
(四十四) 参善知众艺童子
(梵 ?ilpābhijna),善财参诣善知众艺童子,童子为其解说“四十二字母法门”。
(四十五) 参贤胜优婆夷
(梵 Bhadrottamā),善财至摩竭提国婆怛那城,参诣贤胜优婆夷,贤胜为其解说“无依处道场解脱法门”。
(四十六) 参坚固解脱长者
(梵 Muktā-sāra,又称坚固长者),善财至沃田城,参诣坚固解脱长者,长者为其解说“无著念清净庄严解脱”。
(四十七) 参妙月长者
(梵 Sucandra),善财参诣妙月长者,妙月为其解说“净智光明解脱法门”。
(四十八) 参无胜军长者
(梵 Ajita-sena),善财至出生城,参诣无胜军长者,长者为其解说“菩萨无尽相解脱”。
(四十九) 参最寂静婆罗门
(梵 ?iva-rāgra,又称尸毗最胜婆罗门),善财至城南法聚落,参诣最寂静婆罗门,最寂静为其解说“菩萨诚愿语解脱”。
(五十) 参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
(梵 ?rī-sambhava, ?rī-matī),善财至妙意华门城,参诣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二人,二人为其解说“菩萨幻住解脱”。
(五十一) 参弥勒菩萨
(梵 Maitreya),善财至海岸国大庄严园中,于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前参诣弥勒菩萨,弥勒为其解说种种法要,复开楼阁门,命善财入内。此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善财于此闻不可思议微妙法音,即得无量诸总持门,住菩萨不可思议自在解脱,弥勒复令其参文殊师利菩萨。
(五十二) 参文殊师利菩萨
(梵 Manjushrī),善财至普门国苏摩那城时,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为其解说妙法,令得成就阿僧祇法门,具足无量大光明,复令入普贤行道场,于是善财渴仰欲参普贤菩萨。
(五十三)参普贤菩萨
(梵 Samantabhadra),善财于文殊师利所得三昧已,普摄诸根,一心求见普贤菩萨,于如来前众会之中,见普贤菩萨坐宝莲花狮子之座,身上诸毛孔出光明云,普贤菩萨即伸右手摩触其顶,为其解说诸法,善财即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
依止(佛教解释)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 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
心性(佛教解释) 心性。谓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战国 时 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 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
性空(佛教解释)性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佛教语。十八空之一。谓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暂生还灭,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
所依(佛教解释) 所依,指作为教义信条等存立之典据而被依用的经论。谓为物之所依托者︰‘能依’之对称。基本解释 所依(梵a^s/raya,巴a^ssaya,藏rten-gnas、rten-gshi)(
十八层地狱,分别为「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居、末都干直呼、区通途、陈莫」。十八层地狱又称十八地狱、十八重地狱、十八泥犁,阎王为地狱之首,属下的十八位判官分
共业(佛教解释) 佛教又把业分为共业和不共业,共业之中又包含不同的个业。共业和不共业,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果来说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如大家都生活同一地区,一样的天时,一样的空气污染,当刮台风时,
佛教六相是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凡是要明白任何一事理,必须要就各谛各句例的宗旨,得到六相融和不离的意味,方可以算是究竟。
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