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时候就是拿起和放下的学问。要拿起的是道理,要放下的是执念。当别人说玄妙的道理时,我们要学会拿起;当自己的内心困扰于一个问题不快乐的时候,要学会放下。只有搞清楚拿起和放下的真正意义,才会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智慧,也才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在我们现世的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皆是过去世种下业因所结的业果;而现世一言一行一念间种下的业因,也会为未来世的业果埋下伏笔。业果无法单独成熟,从因到果,尚需助缘推动,而助缘的差别,也会造就业果的不同。
护持三宝要懂理事、知恭敬,不仅仅是护持更要调柔内外护持心。要赞叹三宝和自己的所依,但是不可不知僧伦要修平等要无争,因为过度赞叹和宣扬自己的所依也是对其他的不恭敬。对外护持不是自己最好而去比较,这也是没信心的一种,信受要信而受用,只是全部依托自己的感受或是感性而去过度赞叹这会造成分别,对外不结善缘,对内也是一种不恭敬。
修学的过程中用因果戒律守护自己的解脱心,往往在修学过程中会有贪欲的劫贼时而出现。不安分的欲求心会影响替代自己的解脱心,这要靠善知识(师父)的提醒和引导。
修行的点点滴滴,规矩的方方面面都是佛法、都是调服我们平时的习气。使之断恶修善,依规矩的因缘成就行与法相应、同时给心转识成智的因缘。规矩要学,点滴要做。
这个身体没有所有权,但是有使用权。让它拜佛、诵经做功德,借假且修真。身体不能太过分重视它,但是没有色身也很难转法身,以色身转法身。
用自我调整心态的方法来使令心安下来这是处事非佛法,因为自我个思想中有比较之下的自我满足。这是自我对比之下对自己的看待肯定,虽说不满意但是同时我所通过我所我执自我肯定。这是处世安身自保的方法和解脱没有任何关系。解脱一定要有出离心,依解脱法行解脱因从而成就解脱果。用佛法看待了知世出世间因果,非自我肯定能自了生死。要依法依佛觉悟成就解脱,才能真正的安稳离一切苦。
一个好的修行者,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处理好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不会把盲从当成随顺,而是通过力量和智慧,去平衡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维系。要知道,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所面对的人和事都不尽相同。这个时候,就要以慈悲心清净心为前提,以智慧力量为根基,去宽容和包容身边的一切事物。
大乘所导引的是由自利而遍十方利他的法界圆融不思议思想,以此法界圆融不思议体念十方佛利益十方众生。各随因缘起利他行,以种种菩萨道行利他行。种种方便不离导引佛知知见,种种行道皆以修福修慧为自行而利他,修行所行也皆以福慧双运、供养、礼敬、忏悔、发愿、回向为所行。自修还是利他皆以菩萨所行为导引,劝令多修福报、勤修忏悔、念十方佛、发愿回向。
真想度众生了才知四弘誓愿的内涵意义,才知地藏菩萨的大愿弘深。越难越知众生无边誓愿度,越面对众生越知烦恼无尽誓愿断,从而为度众生断烦恼更要法门无量誓愿学,最终为圆满菩萨道佛道无上誓愿成。难行能行、烦恼才知更要度。
求生净土的人要断疑惑心。防止无记心,就是有点儿麻木了,久修的人反而这种心更重一些。应当调整发心,但只生死心切信得真诚,“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说明你已经往生有份了。“即是极乐之嘉宾”,七宝莲池已经有你的莲苞了。
以供僧的功德回向法界有情,以能住持、能弘扬能护持的修行利他因缘为能行、所行、当行、力行、利他行、正行、成就功德行。不管是修行利他还是教化人心、护国为众、超度过去、报恩行慈、普施六道、皆存亡获利。供僧盂兰盆的功德在于能以此自利利他回小向大,现前过去未来皆能度,皆能基于现前而超越,能完成超越而落实实际的普度,必然不离现前所当行正行的盂兰盆供僧功德。
1、读经就如照镜子一样检查自己身口意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改变过来就是觉悟。 2、嘴好心不好烦恼断不了。 3、灿烂的阳光来自于太阳本体作用。觉悟智慧源自于真心本性的作用。 4、常算计别人的人其实
当一个人的心真能沉淀下来、安静下来、纯净起来的时候,便会觉得天空格外蔚蓝、阳光格外明媚;便会感悟到拥有生命的美丽与快乐;便会觉悟出明天、未来的光明灿烂;便会拥有一颗唯美、善良、健康的心灵!当一个人能摒弃外物的诱惑,回归本我的空明静寂、感悟出人世间美与善的存在时,快乐与幸福的感觉便会悄然而至,萦绕心间!
我们今生所有遇到的人和事,前世已注定;我们来世所有遇到的人和事,今生已注定。生命中的一切,我们都无需拒绝,笑着面对,不去埋怨。遇到的人,善待,经历的事,尽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轮回路上,就让
佛家妙语,精诚之言,给我们凡夫俗子多少可贵的启示呀!归纳起来说,便是拥有健康、抛弃嫉妒、战胜自己、脚踏实地。这样做人,便不会有烦恼,不会疾病滋生。人的疾病,既有病理方面,也有心理方面的,后者对人的健康更为重要。
我们通常都会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的存在,实则不然。《心经》中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每天无非是生活在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分别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闻到的、舌头所尝到的、身体所触碰到的各种好坏、顺逆。我们的“心
修行的境界越提升,也就是放下的越彻底,魔障显现得就越猛烈。这时所谓的魔障就是所恋慕或贪求的人或物会层出不穷、变着花样来诱惑你,令你在财色名利和安贫乐道之间出现动摇,欲罢还迎甚至迷失本性。这是魔鬼的侵扰也是佛菩萨的考验。此时只有坚守道心,止欲观幻,才会更上一层楼,否则极易被打回原形。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首先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我们都生活在这娑婆世界里,需要慢慢的学会成长。在孤独的时候,是否能给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时候,能不能给自己温暖,是否学会独立,告别依赖,对软弱的自己说再见。
一生庸庸碌碌的人不会给世人留下任何有益的启示,也不会取得任何成就。只有在逆境中不停地行走,把磨难当成是自己人生的一笔财富,他们的脚印才能深刻地留在自己所走过的路上,他们的脚印才能成为其价值的体现。
及时转念,改正错误,是心智运作历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找借口,从而逃避现实的挑战,或者规避应负的责任,就可能产生消极的意识,甚至生病。但是,如果及时转念,不让消极或错误的想法继续为害,则如枯木逢春。
弥陀一心念,临终往西方,亲睹无量寿,常瞻玉毫光;宝树成行列,莲池九品香,补处位不退,十方做道场。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菩萨各随各的因缘行菩萨道,于方便上有共有别。共住持佛法念佛行大悲,别随大众各别因缘而说法。我们应以念大悲心去应菩萨的慈悲,不应以不舍心或是不变心,去固化所听到或是看到的种种因缘。因为菩萨各随各的因缘行菩萨道,若是真的不明白就在念顺向的慈悲中念大悲,若是有所感就念随缘应身说法。自要求念大悲,他所看皆生慈悲,虽说有些强调,但是方便却是我们必要和适应的因缘。能有新的知见也是大悲所成就的,入大悲而行一切也必然要做最后的无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