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和相从这里开始做起。师父教居士做自己不做不行,身教胜过言教。居士看师父做自己不做也不行,修行不只是出家事在家也一样要修。在修法上平等,因缘上可能有不一样。发心都一样,结果都一样。
佛弟子有二,一者出家,二者在家。不论出家在家,行事进退皆有相应仪则。出家僧尼,行、住、坐、卧之中更应保持威仪具足。人之言行皆来自于内心,若内心散漫懒惰,习气刻在生活的细节当中,面貌便无法端庄大气。修持威仪就是在修心,只有把内在的威仪修好了,剔除了心中的散漫懒惰,外在的威仪才能慢慢显现出
很多时候,人们被自己的心魔所缠,无法专心做事,从而一事无成,空自嗟叹。这样的人就是不懂得,实现理想的正确方法不是抱着理想不放,而是忘记理想,着手去做。在做的时候,只管盯着当下,没有丝毫杂念,这样,才能将当下的事情做好。
看待钱财如命,要是你明白比命更值得追求的不生不灭的法身时。钱的来去通过供养、布施就成为了法的意义。这样就不会因为花钱对信仰生疑惑,布施可化(贪欲)财,化财的意义就是改变自己的心量,心量大了财法也就具足了。
生死业报处,受报不知报,但知水草,五欲追求,种种差别相。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不受业报,无有差别相,一心求生了知业报障碍苦,持戒带理念佛,众善助行,发大乘心念佛求生净土悟无生再回娑婆度众生。
我人一生就像一场春秋大梦。所谓渡过苦海也是在梦里来渡苦海。真正意义上的从此岸渡到彼岸,并不是真的从这儿走到那儿。也不是为了当真去过这个河,而是为了度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梦,“同登彼岸”不为渡河,只为度梦!
看待钱财如命,要是你明白比命更值得追求的不生不灭的法身时。钱的来去通过供养、布施就成为了法的意义。这样就不会因为花钱对信仰生疑惑,布施可化(贪欲)财,化财的意义就是改变自己的心量,心量大了财法也就具足了。
学佛当感念三宝的加被善知识的引导师父的教导,一切皆是三宝成就众生成就的。若是我做过什么如法的回向报四恩,不如法的惭愧忏悔。对待师父给予的一切都应当以报恩心去报恩,一切想法不以自主为看待,当以师父成就我为看待。所思所想当依佛寻师后以觉悟为最终。
什么叫学佛?就是运用一切的佛法看见自己,然后面对所有不合道理的事情,把它看出道理来,在不合理中找出道理。
古语云:“德不配位,必遭灾殃。”一个人能拥有多少,与他本身能力息息相关,若贪求能力之外的东西,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容易带来灾祸。“贪嗔痴”三毒之所以把“贪”摆在首位,便可说明其带来的恶劣影响。不能克服“贪”,便容易被欲念牵着走,而忘记心中本有的清净。
自我所蒙蔽,不知皆无常。身处业报处,不知生厌离。道德所蒙蔽,不知何目的。知苦不出离,妆点非实故。
以种种功德力回向法界回向遍一切处,在各个因缘处不管什么样的形式都能各自随各自的因缘发光发热。以此光热去利益安乐众生,使得众生感动。这份感动的寻皈也就是佛性体现在人性上的展现,从而懂得和渐渐具足功德回向功德,这是从修功德中成就的。最终的因为和结果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功德两个字的作用,使得我们与功德相应。
1、读经就如照镜子一样检查自己身口意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改变过来就是觉悟。 2、嘴好心不好烦恼断不了。 3、灿烂的阳光来自于太阳本体作用。觉悟智慧源自于真心本性的作用。 4、常算计别人的人其实
当一个人的心真能沉淀下来、安静下来、纯净起来的时候,便会觉得天空格外蔚蓝、阳光格外明媚;便会感悟到拥有生命的美丽与快乐;便会觉悟出明天、未来的光明灿烂;便会拥有一颗唯美、善良、健康的心灵!当一个人能摒弃外物的诱惑,回归本我的空明静寂、感悟出人世间美与善的存在时,快乐与幸福的感觉便会悄然而至,萦绕心间!
我们今生所有遇到的人和事,前世已注定;我们来世所有遇到的人和事,今生已注定。生命中的一切,我们都无需拒绝,笑着面对,不去埋怨。遇到的人,善待,经历的事,尽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轮回路上,就让
佛家妙语,精诚之言,给我们凡夫俗子多少可贵的启示呀!归纳起来说,便是拥有健康、抛弃嫉妒、战胜自己、脚踏实地。这样做人,便不会有烦恼,不会疾病滋生。人的疾病,既有病理方面,也有心理方面的,后者对人的健康更为重要。
我们通常都会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的存在,实则不然。《心经》中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每天无非是生活在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分别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闻到的、舌头所尝到的、身体所触碰到的各种好坏、顺逆。我们的“心
修行的境界越提升,也就是放下的越彻底,魔障显现得就越猛烈。这时所谓的魔障就是所恋慕或贪求的人或物会层出不穷、变着花样来诱惑你,令你在财色名利和安贫乐道之间出现动摇,欲罢还迎甚至迷失本性。这是魔鬼的侵扰也是佛菩萨的考验。此时只有坚守道心,止欲观幻,才会更上一层楼,否则极易被打回原形。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首先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我们都生活在这娑婆世界里,需要慢慢的学会成长。在孤独的时候,是否能给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时候,能不能给自己温暖,是否学会独立,告别依赖,对软弱的自己说再见。
一生庸庸碌碌的人不会给世人留下任何有益的启示,也不会取得任何成就。只有在逆境中不停地行走,把磨难当成是自己人生的一笔财富,他们的脚印才能深刻地留在自己所走过的路上,他们的脚印才能成为其价值的体现。
及时转念,改正错误,是心智运作历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找借口,从而逃避现实的挑战,或者规避应负的责任,就可能产生消极的意识,甚至生病。但是,如果及时转念,不让消极或错误的想法继续为害,则如枯木逢春。
弥陀一心念,临终往西方,亲睹无量寿,常瞻玉毫光;宝树成行列,莲池九品香,补处位不退,十方做道场。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菩萨各随各的因缘行菩萨道,于方便上有共有别。共住持佛法念佛行大悲,别随大众各别因缘而说法。我们应以念大悲心去应菩萨的慈悲,不应以不舍心或是不变心,去固化所听到或是看到的种种因缘。因为菩萨各随各的因缘行菩萨道,若是真的不明白就在念顺向的慈悲中念大悲,若是有所感就念随缘应身说法。自要求念大悲,他所看皆生慈悲,虽说有些强调,但是方便却是我们必要和适应的因缘。能有新的知见也是大悲所成就的,入大悲而行一切也必然要做最后的无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