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宗,以成实论为所依之宗派。又作成论家、成实学派。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宗祖为中印度之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约生于佛陀入灭后七百年至九百年间,初于究摩罗陀处修学小乘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教义,继而研习大小诸部,乃撰述成实论,批判有部理论,未久即震撼摩揭陀国,王誉称为‘像教大宗’。其后于印度之弘布情形不详。
《涅槃经》,又称《大般涅盘经》、《大涅盘经》、《大本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十三品。是宣说如来常住、涅槃常乐我净、众生悉有佛性乃至阐提成佛等义的经典。《涅槃经》为大乘佛教前期作品,约于2~3世纪时成书。晋宋时对中国佛学界影响很大,为涅盘学派的本据经典。
《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一卷。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未发现梵本,亦无藏译本,但在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维吾尔文译本的残片。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应马克斯·缪勒之请,据现行本译成英文,与《阿弥陀经》等一起,载《东方圣书》第49卷。
《普贤行愿品》,一卷,唐般若译,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原是般若所译四十卷《华严经》的标题,《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乃以为品名,专指《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的异译很多。西晋·聂道真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就大体概括了它的内容,似乎是它的异译;不过因为翻译的不甚善巧,译文只有简略的长行,与本经的文字外形不一致。
六祖慧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祖籍范阳郡即今河北涿州。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云栖祩宏(1535(乙未年)-1615(乙卯年)),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虚云禅师(1840--1959),湖南湘乡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虚云禅师,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院心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是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印光大师(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圆锳法师(1878-1953)法号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中国近代佛教领袖。福建古田县人。法师幼读诗书,聪颖过人。18岁在福州涌泉寺出家,从妙莲法师受具足戒。先后从当时禅宗名师冶开、寄禅修习禅定,又从通智、谛闲、祖印、慧明、道阶法师听经研教,广猎大小乘诸经论,对《楞严经》造诣尤深。
释印顺(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称印顺导师、印顺长老、印顺法师,俗名张鹿芹,浙江杭州府海宁人(今属嘉兴),为近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著作等身,曾以《中国禅宗史》一书,获颁日本大正大学的正式博士学位,为台湾比丘界首位博士。毕生推行人间佛教,「为佛教,为众生」。他也是慈济证严法师的依止师。为了纪念印顺法师,新竹市政府将曲溪里的南松桥,改称为印顺桥。
广钦老和尚于逊清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诞生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姓家中。因家境清寒,其兄无钱娶妻,师四岁,父母将其卖壁至晋江县城南门外李家作养子。父李树,母林菜。师自幼即体弱多病,惟宿具慧根,随母奉佛茹素。稍长,养父母相续去世,所遗田地,近亲凯觎之。师深感世事无常顿萌出家之念,遂将田地分送近亲,投泉州承天寺出家。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六道是欲界众生的栖居地,如果不能证悟成佛,就只能在这六道中轮回。佛教认为世俗的世界是由所谓六道组成,众生就是在这六道中不断的流转轮回。这六道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和地狱道。六道的前三道称为三乐趣、后三道称为三恶趣。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早期佛教以说明人生现象为重点,而要说明人生,就必须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现象为何物的问题。佛教对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就是五蕴理论。也就是说,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法轮时,特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因此,「缘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谛」则是「他受用」之始。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因果定律,称之为「 缘起 」。
什么是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因能运载无量众生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在佛教的声闻、缘觉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发菩提心,即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佛教经论《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瑜伽师地论》谓初发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萨之行列。《发菩提心经论》说:“依思惟诸佛、观身过患,慈憋众生、求最胜果四缘修观而发菩提心。”
观音菩萨,西方三圣之一,代表大慈大悲,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以大悲显现、拔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不稍停息。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释迦牟尼佛,亦称“释迦文佛”、“世尊”。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母亲名摩耶。“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其实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义成”。悉达多太子降生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古印度。当时的风俗,女人要回娘家分娩。摩耶夫人回
菩提达摩(?——535或528)是梵文bodhidharma的音译,略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据《续高僧传》载,他是南天竺人,属于婆罗门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法。另据《景德传灯录》记载,他是南天竺香至国
菩萨,梵语是bodhisattva,巴利语是bodhisatta,一般音译成「菩提萨埵」。如果从梵语或者巴利语的词根上来解读,菩萨就是「菩提的追随者」,或者是「追随菩提的人」。因此,汉语经典一般将其译成「觉有情」。另外,菩萨在早期佛教的经典中,指的是对佛陀证悟之前的一种称呼。而且,我们去看佛传的时候会发现,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毗婆尸佛、弥勒佛在没有成佛之前,其称谓都是菩萨。因此,「菩萨」其实是对佛陀证悟前的一种称谓,而菩萨证悟之后叫叫「佛陀」。可见,菩萨
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据《续高僧传》载,他是南天竺人,属于婆罗门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法。另据《景德传灯录》记载,他是南天竺香至国王的第三子,属刹帝利种姓,通晓大小乘佛法,曾从般若多罗参学,与佛大先并称为“门下二甘露门”,四十年后传承衣钵。
中国佛教史上有“四大译经家”,他们是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义净。鸠摩罗什,意译为“童寿”,后秦僧人,祖籍印度,世袭高位,其父鸠摩罗炎放弃国相之位,出家为僧,后来到龟兹(今新疆库车),被龟兹王尊为国师,娶王妹为妻,生下鸠摩罗什,所以罗什可以说是龟兹人。
净慧法师,祖籍湖北新洲,生于1933年。1951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因敏悟过人,深受器重。改革开放,先后任《法音》杂志主编,柏林寺、四祖寺和玉泉寺方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法师提倡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举办“生活禅夏令营”等,使无数学人走进禅、了解禅,受用禅的智慧、禅的清凉、禅的慈悲、禅的洒脱。
广钦老和尚于逊清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诞生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姓家中。因家境清寒,其兄无钱娶妻,师四岁,父母将其卖壁至晋江县城南门外李家作养子。父李树,母林菜。师自幼即体弱多病,惟宿具慧根,随母奉佛茹素。稍长,养父母相续去世,所遗田地,近亲凯觎之。师深感世事无常顿萌出家之念,遂将田地分送近亲,投泉州承天寺出家。
印光大师(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是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 轮回的原因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无知,无知产生“行”,各种不同的“行”产生不同的业力,业力的存在导致轮回。轮回并非释迦牟尼佛所创,而是他把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加以发展而形成佛教的轮回思想。婆罗门教中的轮回是说自我轮回于天、祖、兽三道中,就像人从一间房子走进另一间房子。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