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素者在外用餐,或是收受亲友赠送的食品,多多少少难免遇到误食含有动物成分,或是酒类、五辛成分食物的尴尬情况。误食荤食后,有的人的心里可能会觉得不舒服,不知该如何是好,甚至会产生愧疚感。
常有善信问是否能请人代为诵经祈福。此举当然可以,但如能自己亲身去行则更能获益。
学佛吃素是为了长养我们的慈悲心,但是葱蒜韭菜都是植物,为什么不能吃?葱蒜韭菜属于五辛,又曰五荤,指五种辛味之蔬菜。
“刹那”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词汇,在名家笔下浪漫又深刻。如白居易的:“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又如朱自清的“要体会的是刹那间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东西南北的全人生!”
原始佛教也叫“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从释迦牟尼领导创立佛教到形成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总称。主要教义是五蕴、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佛教典籍第一次结集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此时教团较统一,比丘持戒较严,基本上以乞食为生。传播地区主要在古印
供香之前,应先洗手、漱口,端正威仪,恭敬合掌,眼观佛菩萨光明圣像,思惟佛陀及一切圣众功德,一心诚敬供养,犹如佛菩萨现在眼前一般。接着,举起所供之香令至齐眉,至心称念佛菩萨圣号。正供香时运心观想:愿以此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贤圣,普熏无边世界一切众生
释迦牟尼成道,就是指他觉悟了,觉悟就是成佛。成道的时间,北传佛教认为是中国农历十二月八日,南传佛教认为是公历五月的月圆之日。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后来被称为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菩提”就是指有了觉悟的智慧。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成道,以后
先如半握拳,再翻转,令手心向上,也代表我要掏尽我的心,来供养佛,毫无保留;手心尽量翻平向上,勿倾斜,表示心平气和;手指如莲花瓣,以此“莲手”承接佛足,柔软而整齐。
受过五戒、在家菩萨戒的佛弟子上殿时应当搭缦衣。缦衣也是僧衣的一种,同样体现了修行者的庄严和恭敬,它是用两块布缝制而成的,是没有田相袈裟,而一般出家众披的袈裟,是经过横竖割截而缝制的,称为田相衣。缦衣梵名“钵吒”也译作“缦条”,用两幅布做成。
上香的时候将香点燃(上香以三支香为宜)。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住香杆,大拇指顶住香的尾部,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先双手抬到胸前,香头平对佛像。
堕入无间地狱是能出来的。《地藏经》就记载一则婆罗门女救母解脱无间地狱的故事。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法时期,有一位婆罗门种姓的女子,她善根深厚,笃信佛教,一心向道,为众人所钦敬。由于婆罗门女修学精进,潜通佛智,暗和道妙,常得龙天护佑。
在中国,至少自唐代以后,就将按佛经改编成的讲唱文学叫做“变文”,按佛经内容画的画叫做“变相”,亦叫“变”、“经变”。“经变”一词,最早见于完成于公元636年的《梁书》卷54,说梁武帝命人“图诸经变”;而画家就是“一代冠绝”的张繇(或即画史上有名的张僧繇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抄经就是写经,也就是书写经文。抄经就是用最虔诚、最恭敬的心把佛陀说的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下来。在《大般若经》等各经典中,一再讚扬书写流通法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教义为大众所接受,民间普遍流行抄经以流通佛典,乃至将抄经视为修行。
1、假若有女人,久婚不孕,没有生男育女,如欲求孕,只要用至诚恳切的心来持诵这楞严咒咒,或者书写佩戴,便能生育具有福德智慧的男女。2、只要将写好的神咒,装于香袋里,随身佩戴,或悬在住宅的墙壁上,由于神咒的加被,可以尽其天年,一切毒害都不能加害他。
大势至菩萨道场在狼山。在中国佛教典上,狼山是佛教大势至菩萨的道场,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狼山是江苏省著名的自然风景区,苏中的游览胜地,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其中以狼山最为峻拔挺秀,南临长江,山水相依,风光秀丽,有“天然水石盆景”之誉。名寺古刹狼山广教寺也蜚声海内外。
什么是正法?不偏不邪的究竟法即是正法。正法是每个人具备的真如佛性,只要我们能开采内心的能源宝藏,则信仰是正法,道德是正法,因果是正法,慈悲是正法。将正法念念摄持心中,精勤修行不忘失,即是不忘正法。佛陀就是因正法而成佛,经云:「诸佛于正法,恭敬
方便是佛菩萨度化众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方便就度化不了众生。当然,这种方便法不能滥用,否则就是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所谓的慈悲出祸害,是指没有智慧的慈悲往往会产生祸害,佛法的慈悲并不是一昧的慈眉善目,有时也要现金刚怒目相。
佛陀成道后,三度演说四圣谛妙义,称之为“三转法轮”。第一次为“示相转”,指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次为“劝修转”,劝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
佛教认为,孝道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孝,包括“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则世间之所谓孝也。”另一种是“出世间”的孝,包括“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道,
“粗言”是指口业,代表了十恶业,分别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杀生”即是杀害有生命的众生;“偷盗”即是盗窃他人财物;“邪淫”即是与他人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妄语”即是说虚妄不实的语言;“两舌”即是搬弄是非,说破坏
“庄严”从词性来说,有名词和动词两种性质,即在句中有两种用法,意义也略有不同。作为名词使用,指装饰得十分壮丽的状态,称之为“庄严”。如《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或是指佛与菩萨等显现出的从内心到外表,以至环境的一种整体的精妙宏
三宝分为化相三宝、住持三宝、自性三宝。何谓“化相三宝”?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在菩提树下开悟,证得无上佛道,到鹿野苑为惰陈如等五比丘说四圣谛法。从度五比丘开始,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演说无量解脱妙法,度化无量众生直至入灭。佛陀住世示现应化人间
弟子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师父,能解释一下一心不乱吗?一如法师解答:阿弥陀经里面讲的念佛一日到七日,念佛达到一心不乱,这是鸠摩罗什大师他的一种意译,这个一心不乱是我们念阿弥陀佛达到的一种功夫。就是一心的时候伏住妄念,妄念不起,这叫一心不乱。
善恶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有善就有恶,无恶就无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单独存在。而且,善恶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先前的善人,变坏了,可以变为后来的恶人。恶人也可以改正,向善,成为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善恶的二元对立,仍属于
「爱」是一种烦恼,是从情感的染著上来表述烦恼,爱著自我爱著境界。无明虽是一切烦恼的总称,但当无明和「爱染」一起并用时,无明就是指知见上的错谬,而「爱染」则指情感上的染著。「爱染」包含贪和嗔,贪与嗔是「爱染」的一体两面。一般来说,乐受、喜受会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