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讲述了观音菩萨的来历。佛弟子熟知的“大悲咒”,正是出于此经。经中记载:“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如来于彼座上,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故……时观世音菩萨
“忉利天主”即“帝释天”,梵文“释迦提桓因陀罗”,简称“释提桓因”,意为“能天帝”。他居住在须弥山顶中央的善见城,为三十三天之主。在迦叶佛时这位天主原本是个女,人,一次她路过一座破庙,发现不仅屋顶早已坍塌,而且里面的佛像也因常年日晒雨淋而破败
阿弥陀佛掌中托的莲台,表示的是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的座位,体现出阿弥陀佛为救度所有众生所发的心愿。和九品手印相呼应,往生者入座的座位也分为九等,所以掌上托着的莲台也称为“九品莲台”。
“文字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是它形成与公案之学相联系的稳定形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禅学潮流则是从北宋开始。
“空”为“入道要门”。常为“空想”,便无执著;没有执著,便除烦恼。唐代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说:“但作空想,即无有著处。”谓观想“诸法皆空”的义理。
阿那律问佛如何修菩萨行,佛为其说八大人觉法,令其修学。(1)以无常观、苦空观、无我观、不净观来察看宇宙和人生一切事物。(2)贪欲是众苦的根源,要断除贪欲才气解脱自在。(3)断除无厌足心,安贫乐道,追求智慧。
分如来十力和菩萨十力两种。如来十力系指佛之十八不共法中的十种智力。即:(1)处非处智力,如实知正理与非理的智力。(2)业异熟智力,知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一切静虑、解脱、三昧的智力。(4)根上下智力,知众生的信等五根优劣
舍利子是什么?舍利是梵语?arīra的音译,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自 从有生命以来,死亡是每个生命都不可避免的结局。当我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
“牛鬼蛇神”这一俗语来源于佛教用语。“牛鬼”和“蛇神”分属不同的两种类别。顾名思义,“牛鬼”属于鬼的系统,“蛇神”属于神的系统。“牛鬼”是地狱中的牛头鬼卒,名叫阿旁,称为“牛头阿旁”,据《五苦章句经》载:“狱卒名阿旁,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
四如意足是基本的佛法,是四种定境,又名四神足或四如意分,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三科。三十七道品是修道的重要资粮,共有七科,也可称为七个阶段或七个层次,依次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加起来一共是三十七项,因此称为三
我们经常会听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看《地藏经》上面讲修地藏法门,念《地藏菩萨本愿经》有二十八种功德。为什么我们念了很久也没得到这些?以为说这个经好像不灵,其实是错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如何如法地求,没有了解这个法门。
在佛教中,和尚的意思是“师”,就是老师。并非所有的僧人都可以称为“和尚”,而是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在佛教中,“和尚”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为师的也可以称为“和尚”。我们知道,佛教有“经律论”三藏。在佛教的律藏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抄经就是写经,也就是书写经文。抄经就是用最虔诚、最恭敬的心把佛陀说的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下来。在《大般若经》等各经典中,一再讚扬书写流通法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教义为大众所接受,民间普遍流行抄经以流通佛典,乃至将抄经视为修行。
1、假若有女人,久婚不孕,没有生男育女,如欲求孕,只要用至诚恳切的心来持诵这楞严咒咒,或者书写佩戴,便能生育具有福德智慧的男女。2、只要将写好的神咒,装于香袋里,随身佩戴,或悬在住宅的墙壁上,由于神咒的加被,可以尽其天年,一切毒害都不能加害他。
大势至菩萨道场在狼山。在中国佛教典上,狼山是佛教大势至菩萨的道场,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狼山是江苏省著名的自然风景区,苏中的游览胜地,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其中以狼山最为峻拔挺秀,南临长江,山水相依,风光秀丽,有“天然水石盆景”之誉。名寺古刹狼山广教寺也蜚声海内外。
什么是正法?不偏不邪的究竟法即是正法。正法是每个人具备的真如佛性,只要我们能开采内心的能源宝藏,则信仰是正法,道德是正法,因果是正法,慈悲是正法。将正法念念摄持心中,精勤修行不忘失,即是不忘正法。佛陀就是因正法而成佛,经云:「诸佛于正法,恭敬
方便是佛菩萨度化众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方便就度化不了众生。当然,这种方便法不能滥用,否则就是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所谓的慈悲出祸害,是指没有智慧的慈悲往往会产生祸害,佛法的慈悲并不是一昧的慈眉善目,有时也要现金刚怒目相。
佛陀成道后,三度演说四圣谛妙义,称之为“三转法轮”。第一次为“示相转”,指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次为“劝修转”,劝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
佛教认为,孝道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孝,包括“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则世间之所谓孝也。”另一种是“出世间”的孝,包括“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道,
“粗言”是指口业,代表了十恶业,分别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杀生”即是杀害有生命的众生;“偷盗”即是盗窃他人财物;“邪淫”即是与他人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妄语”即是说虚妄不实的语言;“两舌”即是搬弄是非,说破坏
“庄严”从词性来说,有名词和动词两种性质,即在句中有两种用法,意义也略有不同。作为名词使用,指装饰得十分壮丽的状态,称之为“庄严”。如《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或是指佛与菩萨等显现出的从内心到外表,以至环境的一种整体的精妙宏
三宝分为化相三宝、住持三宝、自性三宝。何谓“化相三宝”?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在菩提树下开悟,证得无上佛道,到鹿野苑为惰陈如等五比丘说四圣谛法。从度五比丘开始,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演说无量解脱妙法,度化无量众生直至入灭。佛陀住世示现应化人间
弟子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师父,能解释一下一心不乱吗?一如法师解答:阿弥陀经里面讲的念佛一日到七日,念佛达到一心不乱,这是鸠摩罗什大师他的一种意译,这个一心不乱是我们念阿弥陀佛达到的一种功夫。就是一心的时候伏住妄念,妄念不起,这叫一心不乱。
善恶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有善就有恶,无恶就无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单独存在。而且,善恶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先前的善人,变坏了,可以变为后来的恶人。恶人也可以改正,向善,成为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善恶的二元对立,仍属于
「爱」是一种烦恼,是从情感的染著上来表述烦恼,爱著自我爱著境界。无明虽是一切烦恼的总称,但当无明和「爱染」一起并用时,无明就是指知见上的错谬,而「爱染」则指情感上的染著。「爱染」包含贪和嗔,贪与嗔是「爱染」的一体两面。一般来说,乐受、喜受会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