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

  • 六祖坛经文章|
  • 六祖坛经入门|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简介
    • 向善向恶决定了你通往西方的路程 向善向恶决定了你通往西方的路程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的这句话流传至今,你应该不陌生吧?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一念天堂,一年地狱,你相信吗?学佛应该拥有一颗至纯至善的心,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眼前;一心向恶者,西方极乐世界远在天边。(网络)

    • 六祖坛经法语|六祖坛经经典法语汇集 六祖坛经法语|六祖坛经经典法语汇集

        《六祖坛经》是大乘禅宗极为重要的一部经,与《心经》、《金刚经》同旨趣,对修习佛法尤其是无相般若行来说,太重要了。昔有维摩诘以居士身妙演佛法,惠能大师同此。现选其要,分类汇编如下,以作鞭策。以下 (网络)

    • 《坛经》中的修行智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坛经》中的修行智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坛经》一开篇,六祖大师开宗明义开示的禅宗核心智慧。这句话简明清晰,但是内涵极其深刻。“菩提自性”,菩提者,人人本具的觉悟之性,也就是佛性。自性,有两种内涵:一个是教下经常讲的遍计所执自性,即认为万事万物的现象背后有真实的体性,这是我们烦恼、痛苦、流浪生死的根源,正是修行般(明影法师)

    • 六祖坛经讲记----本经大意 六祖坛经讲记----本经大意

        曹溪原本的章目次第,与正统本几乎完全相同。正统本分全经为九章,曹溪本多一章‘付嘱流通第十’。十章大义,略介如次:  悟法传衣第一,流通本将此章前半改作‘行由品第一’,后半改 (网络)

    • 对《六祖坛经》“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感悟 对《六祖坛经》“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感悟

        《六祖坛经》,又称《六祖法宝坛经》,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由中国禅宗六祖惠能讲述,其弟子法海集录的一部佛教经典。这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佛教大师口传下来的经典,是禅宗顿悟法门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张春蕾)

    • 《坛经》杂谈:被佛弟子误读误解的关键词“见性” 《坛经》杂谈:被佛弟子误读误解的关键词“见性”

        荡除迷信,弘立正信。  回顾六祖言教,颠覆你对佛教的固有认知!  六祖惠能开示宗旨:本宗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此中的见性一词,是佛教第一关键词。太可惜,对于这个词,百分之九十九的佛子连读 (网络)

    • 坛经中的及时法雨 坛经中的及时法雨

      【经文】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 (网络)

    • 《六祖坛经》的人生三境 《六祖坛经》的人生三境

        《六祖坛经》的人生三境  人生恰若观山水,烟雨重重境不同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 (网络)

    • 《六祖坛经》慧能诗偈集 《六祖坛经》慧能诗偈集

        第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第二首: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法性,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慧能大师)

    上一页 1.. 4 5 6 ..20 下一页20转到
    • 六祖坛经原文注释及释义 六祖坛经原文注释及释义

        释义:那时,六祖大师到宝林寺。韶州府刺史韦琚和他属下一起进山,请大师到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人讲解佛法。大师上法座。韦刺史及属下三十余人、儒家学士二十余人、僧尼、道、俗共一千多人,大家同时行礼,恳请大师解说佛法精髓。大师告众说:“善知识!能够觉悟的自性,本来清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运用这个清净之心,最终可以成佛。(网络)

    • 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 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

        闽南佛学院 济群  禅宗自四祖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劝人念摩阿般若波罗密(见《指月录·道信传》卷四)。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见《六祖 (济群法师)

    • 《金刚经》讲什么?《金刚经》对《六祖坛经》的影响 《金刚经》讲什么?《金刚经》对《六祖坛经》的影响

        《金刚经》主要讲离苦得乐的方法,是一剂智慧之药,能用最快的方法让人们离开烦恼,离开痛苦,经历一个过程最终抵达快乐的彼岸。人为什么烦恼、痛苦?如何化解呢?这就是《金刚经》的任务,是修道的过程;而整部《金刚经》里,用了一剂药方,帮助人们解决苦难:举出了苦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著相」。人为什么苦?因(净因法师)

    • 《六祖坛经》讲什么?六祖坛经内容大意 《六祖坛经》讲什么?六祖坛经内容大意

        第一品《行由品》讲六祖惠能大师的一生。一个家庭贫寒的砍柴樵夫,却成了万世敬仰的宗师;一个劈柴舂米的下人,却成为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传人;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却说出了一部智慧宝典《六祖坛经》;一个刚刚离开猎人队的俗人,却让一代宗师(净因法师)

    •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似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集各种版本《坛经》十一种。(网络)

    • 《六祖坛经》的基本禅法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六祖坛经》的基本禅法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禅宗作为中国汉传佛教的八大宗之一,如果说它在中国佛教史,乃至哲学史、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而记载六祖慧能说法和生平事迹的集录——《六祖坛经》则可说是禅宗的宗经。它是禅宗的基本理 (网络)

    • 行由品第一 行由品第一

        门人法海编集  行由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1),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1)宝林寺即曹溪南华寺是也。法海坛经序云:先是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门人法海)

    • 圣严法师:六祖坛经的思想 圣严法师:六祖坛经的思想

        提要:坛经流传的版本甚多,本文不作考订。坛经的思想系统,虽用般若经,实则是沿袭如来藏的观点,用般若的空慧,实证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见性。坛经中引用。《金刚般若经》者凡五见,引用《文殊说般若经》者一处。其目的是在证明相无而性有,强调本心及本性实在。所引般若经典,乃在取其作为修证的观行方便,那便是般若三昧及一行三昧。(圣严法师)

    • 《六祖坛经》教坐禅 《六祖坛经》教坐禅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圣严法师)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序  考唐书方伎传、后魏之末、有僧号达磨者、本天竺国王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自释迦文佛相传有衣钵为记、以世相付受。达磨赍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之事。达磨不悦。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丁福保)

    • 略论坛经的明心见性 略论坛经的明心见性

        一、《坛经》的思想及其影响。《坛经》中详细的讲了明心见性的问题。他一开始就把其主要思想归纳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说明自性即在自心中。要想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必须从明“心”上着手。(照贤)

    • 《六祖坛经》的人生哲学意义 《六祖坛经》的人生哲学意义

        值此殊胜的因缘,我能够和大家交流一点学佛的心得,感到非常的欢喜。到柏林寺以后,看到柏林寺里充满生机,连同门口的老柏树都焕发了一片新绿。看到各位穿着后面印有“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生活禅”的队服,激发了我和大家交流的积极性。(妙华法师)

    • 《六祖坛经》各品要旨 《六祖坛经》各品要旨

        《六祖法宝坛经》是一部阐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经典,它指出我们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生命智能的宝典。《六祖法宝坛经》一共分为十品,各品要旨分别陈述如下:第一〈行由品〉,是六祖大师自述他的身世,以及求法、得法乃至弘法的种种历程,也是本经的序分。(星云大师)

    • 六祖坛经注解 六祖坛经注解

      六祖坛经注解(门人法海)

    • 《六祖坛经》与心理治疗 《六祖坛经》与心理治疗

        我们知道太虚大师有一句话叫做:“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可以分为“禅宗”的“禅”和“禅定”的“禅”。“禅定”的“禅”是一种共法。共法,就是其他宗教也都有的。但是“禅宗”的“禅”代表着我们觉醒的心。中国佛法有很多宗派,这些宗派在修行的方法上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顿教,一个是渐教。“顿”和“渐”其实代表着一种成佛的方(济群法师)

    • 读《坛经》示感 读《坛经》示感

      佛门中因八万四千法门之别,导致了行持方式之千差万别。但从目前之佛教信徒来看,大多为入寺烧香以祈加持者,甚至有个别人于世间作尽三恶而入寺求禳灾,不少尚是入寺化香烛求福者。佛法无边,“细入无间,大绝方所”(《宝镜三昧歌》),固然可以涵盖一切,则自然于世出世法会兼融的。(蔡日新)

    • 《坛经》中的阿含精神 《坛经》中的阿含精神

      《坛经》中的阿含精神 林崇安(2001) 在中国佛教史和禅宗的源流上,《坛经》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流传中的《坛经》,有敦煌本、曹溪本、惠昕本、德异本等不同的版本。《坛经》的思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本文依敦煌本《坛经》来分析其中所具的阿含精神。今分述如下: 一、现法的精神 依据阿含的观点,修习正法后,就在此世,可以亲见烦恼的不断减除,在此时此刻就可以得到正法的利益,不用等到来世,这种「现法」的精神,在《坛经》中一再地被强调出来,例如,韦刺史问及「念阿弥(林崇安)

    • 《六祖坛经》的思想源流 《六祖坛经》的思想源流

        谈到《六祖坛经》的思想源流,当然必须从禅的起源开始说起。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星云大师)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似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集各种版本《坛经》十一种。

    六祖坛经内容提要

      坛经概述

      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同。据流通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全经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惠能自述平生,基本反映惠能出家贫苦、黄梅得法、南归传禅的主要事迹;其次是惠能弘法所说内容,即其如何以空融有、直了心性、顿悟成佛的禅学思想和禅法特色;最后是惠能弟子对大师的请益以及他与弟子的问答。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中总结道:“惠能在大梵寺,说摩呵般若波罗密法,授无相戒。传说有弟子法海纪录,为《坛经》主体部分。这在惠能生前,应该成立了。等到惠能入灭,于是惠能平时所接引弟子的机缘临终前后的情形,有弟子纪录出来,附编于被称为《坛经》的大梵寺说法部分之后,也就泛称《坛经》。这就完成了《坛经》的原型,可称为“曹溪原本”。

      《坛经》的内容历代有所增删,尤其是最后部分多为在后来流传过程之后所添加的内容,多是惠能弟子和以后的禅宗门人所作,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是对于惠能在大梵寺所说禅法的补充、延伸和发展,是为了迎合禅宗后来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惠能后学在丰富和发展南宗禅法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积淀,也是符合禅宗基本思想内容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所称的惠能的《坛经》更适合称之为禅宗的《坛经》。

      中心思想

      《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核心方法

      惠能法师指导禅者修行实践的核心方法:“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即“于诸境上心不染”,就是不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起心动念;无相为体,即“于相而离相”,以把握诸法的体性,知一切相皆是虚妄;无住为本,即“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无所系缚。

      修行次第

      于修行的次第上,一般说法认为惠能法师主张顿悟,其实是误解。惠能法师认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万法尽在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是指佛与众生的差异只在迷悟之间,但同时强调:“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迷闻经累劫,悟在刹那间”,指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明确指出了由迷转悟有量变积累的过程,客观地分析了顿悟与渐悟的关系。

      净土思想

      《坛经》还主张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惠能法师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坛经地位

      《坛经》的思想对禅宗乃至中国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研究争议

      千余年来,《坛经》被公认为惠能所说、法海所记。20世纪初,于敦煌文献中发现了惠能的《坛经》及其弟子神会的语录,《坛经》研究有新的发展。1930年以来,胡适据敦煌文献,先后发表《菏泽大师神会传》、《坛经考之一——跋曹溪大师别传》、《坛经考之二——记北宋本的六祖坛经》,认为《坛经》的作者不是惠能而是神会。1935年日本宇井伯寿着《第二禅宗史研究》,不同意胡适之说。1971年在台湾的印顺大师着《中国禅宗史》及《神会与坛经》,反驳了胡适的主张。李邕、葛兆光等学者亦认为六祖非五祖指定传人。中国学者关于真伪之说分为三派:一派主非,占优势,代表人物李邕、胡适;一派主是,代表人物印顺大师,各执一词至今未有定论。;还有一派折中认为《坛经》虽非五祖所做,但也保存了惠能的思想。

    六祖坛经版本

      敦煌本

      不分品目,题作“《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讲》一卷,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经尾题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坛经法》一卷”。一般以此本为最古。后称此本为敦煌本。

      惠昕本

      书前有惠昕序,系根据繁本《坛经》删定而成。后传入日本,又有金山天宁寺本及大乘寺本,题作《韶州曹溪山六祖大师坛经》,卷数品门均同,文字稍异,书前无惠昕序,有北宋政和六年(1116)比丘存中的序文。

      流通本

      题作《六祖法宝坛经》,前有德异序,《略序》改作《六祖大师缘起外纪》,亦分十品,次第略有更动。与此本体例相同者有真朴重梓本(前有明成化七年御制序、宋郎简序、重刻凡例、六祖大师缘起外纪,题下有“赐紫当山主法第三十七世孙真朴重梓”)及金陵刻经处本(1929年刻)等。

      高丽本

      题作《六祖法宝坛经》,疑即德异刊本(1290),元延佑三年(1316)、明万历二年(1574)重刊,光绪九年(1883)再刊。前有德异《略序》,记述六祖身世,正文分十品。明正统本及曹溪原本,题作《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正文前之《略序》、各品题名均与高丽传本同。

      明南藏本

      前有宋契嵩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赞》。题下有“风幡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宝编;僧录司右阐教兼钟山灵谷禅寺住持净戒重校”。不分品、卷。万历四十八年赵琦美所刻房山石经本与此同一体例,但题下重校人改为“明周至住山比丘圆载、西吴学人真程同校”。

    六祖坛经原文/译文

    慧能大师
    六祖坛经白话(译文) 星云大师
    更多《六祖坛经》文章

    六祖坛经讲解

    名称 作者 名称 作者
    六祖坛经笺注 丁福保 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 济群法师
    六祖坛经讲记 崇慈法师 略论坛经的明心见性 照贤
    更多六祖坛经讲解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