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 太虚大师

太虚大师,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890年1月8日),圆寂于公元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1904年,太虚大师十六岁去苏州小九华寺礼士达上人为师,师为取法名唯心。是年九、十月间,士达上人携大师往镇海拜见师祖奘年和尚,和尚为取法号太虚。

  • 太虚大师文章|
  • 太虚大师讲解|
  • 太虚大师问答|
    • 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 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

        问曰:本经自度震旦,说之者已无虑百师,今造摄论意何所为?且了义教有多经论,曷不择之大藏,开所未开,乃独取义已大明之本经,增枝业之辞乎?答曰:略有六意造此摄论:尝考诸师说本经者,多列文逐句以疏解(诸解皆是),或断章取义以发明(若中峰或问、云栖摸象等),今欲用悬判简要之辞,摄全经周圆之义,令但闻略说者总持无遗,一也。诸(太虚大师)

    • 究竟什么是梦?人为什么会做梦呢? 究竟什么是梦?人为什么会做梦呢?

      佛学上说“梦”是什么东西?佛学谓一切众生有八种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梦既不是前五识,也不是末那及阿赖耶两识,乃是第六意识在睡眠时的心心所相应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梦。所以梦是睡眠相应的第六意识心心所,而与他识无关。(太虚大师)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今天所讲的是“佛说八大人觉经”,在这七个字里包含着许多意义,须加以扼要的解释:“佛”,我们中国人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正确的义理,恐多未有相当的认识。考“佛”字的来源,是从梵文方面翻译过来的,今此“佛”字即“佛陀”一音的略翻。翻释的通例,有译音或译义的不同,“佛陀”也是翻音未翻义的;例如;翻Washington为(太虚大师)

    • 印光大师与太虚大师之思想差异 印光大师与太虚大师之思想差异

        本文以近代佛教面临之种种困境及佛教界奋起之改革和发展为背景,从理论诠释方便化、信仰生活化、修持契机化、制度合理化等四个方面着重讨论分析了印光大师与太虚大师佛学思想之差异。并进一步指出这两种思想和而不同、异而相彰的互补性不但对近代佛教的复兴有着积极的(周军)

    • 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讲录 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讲录

        解深密经有八品,此次所讲的是末后一品,即是如来成所作事品。欲讲此品,对全经的纲要,翻译,与讲此品之宗旨不能不先明白,故略分三段来说:一、释经题略明全经纲要:本经名解深密经,经是诸经通名,解深密是本经别名。解深密有三义:一、言深密者,即深奥隐密之法义;谓此经解释深奥隐密的法义。佛在余经虽曾将诸法隐略而说,但未详明解说(太虚大师)

    • 佛遗教经讲要 佛遗教经讲要

      佛遗教经讲要 ──二十四年十一月在丹阳海会寺讲── 悬论 一 释经题 二 明译史释经 甲一 叙分──六种成就 甲二 正宗分──二重法要 乙一 共法要 丙一 对治邪业 丁一 根本净 丁二(太虚大师)

    • 大乘起信论别说 大乘起信论别说

        一、何谓乘。乘者:谓今有法焉,能运行,可容载,依经过及前进之轨涂,就此出及彼达之界地,而譬如车乘也。据兹所譬之法,或将‘见思十恶’为运载众生入三恶道之‘跛驴坏车’,当知此为引伸之说,未是乘之正义。何者?以其等于冥行险阻而堕坑落堑,不得谓之有前进之轨涂及彼达之界地故,简此不名乘故。依解深密等经论,说乘为五:由人行五戒(太虚大师)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

        今天讲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般若经中之一种。佛经以般若为最钜,总共有七百二十卷。其最简括切要提纲挈领者,即现在讲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此经字数不多,不过二百六十字,中国无论研究佛学、信仰佛法之人,及不大研究、不甚信仰之人,莫不知之,故此经在中国流传甚广。(太虚大师)

    • 大乘妙法莲华经悬论 大乘妙法莲华经悬论

        此妙法莲华经,自印度译到中国来,迄今已近一千六七百年。在中国的大本经典,为世人所读诵与研究,流通最普遍而极弘盛者,确推此经。是因震旦众生特具大乘根性,故其所诵持与弘传的经典,大乘居多,尤以此经为最。古今各处,时有讲读,而宁波弘通愈盛;如宁波人皆知有所谓大经者,即系此经。今此延庆寺、就是宋朝四明尊者法智大师弘扬此经的道场(太虚大师)

    上一页 1 2 3 4 ..20 下一页20转到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

        释迦世尊,于娑婆秽土,刚强难化之众生中,诞生成道,垂范四生,度脱九界,其无畏勇猛之精神,诚为不可思议者矣!故当时所摄化之大小乘弟子,无不具慈悲喜舍,四摄教化,狮吼象步,超然死生,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法华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净土不烧毁。”(太虚大师)

    • 圆觉经略释 圆觉经略释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太虚大师)

    • 《维摩诘经》别记 《维摩诘经》别记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太虚大师)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

        关于提教纲,古来各宗祖师有种种说法,如天台五重玄义,贤首十门玄谈,以及其余的各家,大概是将释迦如来一代所说的教法,分为几个时期,几种教法,名为一代时教。天台五时者:第一、说华严时,第二、说阿含时,第三、说方等时,第四、说般若时,第五、说法华涅槃时。八教者:一、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名化法四教;五、顿教,(太虚大师)

    •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太虚大师)

    •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

        一、契理与应机:今天开讲“十善业道经”,在未讲本文以前,先讲一段经前的悬论。一切经皆谓之契经:一契理,二契机;一切佛法皆从此原则而建立。一切法的真理,所谓诸法真实性相,乃佛智慧所亲证,为开示未证众生亦令证入,是为依契理的原则而说法。在契机的方面,是依种类根性时节因缘,适合一切众生的机宜,各令觉悟而说法。具此二义,方为契经。(太虚大师)

    • 新的唯识论 新的唯识论

        ‘山中十日西湖别,堤上桃花红欲然’:乃吾清明日从净梵院赴弥勒院,在湖中泛一叶扁舟,舟次偶然流露于吟咏者。夫桃花之红,莫知其始,山外之湖,湖上之堤,物皆位之有素。且吾非一朝一夕之吾,居乎山,游乎湖,玩春色之明媚,弄波影而荡漾,今岂初度?然人境交接,会逢其适,不自禁新气象之环感,新意思之勃生也!夫唯识论亦何新之有?然为欧(太虚法师)

    • 楞伽经义记 楞伽经义记

      暂无简介(太虚大师)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录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录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录(太虚大师)

    • 怎样赴龙华三会 怎样赴龙华三会

      怎样赴龙华三会──二十三年一月在慈溪金仙寺讲──究竟真实的佛法,是唯亲证的诸佛乃能知之,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决非我们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言语文字之所能到的。不过慈悲为怀的佛陀,欲(太虚大师)

    • 答陈伯达问(二则) 答陈伯达问(二则)

      答陈伯达问(二则)问一:佛戒食肉,未曾及蛋。惟中国习惯,持斋者多不食蛋。依科学家言:蛋黄蛋白均系鸡之食料,犹人之饮乳,殊无生命在内,未识蛋究竟可食否?问二:考贤愚因缘经,有某比丘须食肉治病,而是日无处得肉,有大(太虚大师)

    • 如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不退 如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不退

      如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不退──二十五年一月在广州菩提林讲──诸位住在菩提林中,想都是已发了菩提心的人。菩提林、是佛法的大功德聚,总持一切佛法;佛法的本质,即在乎菩提。各位既已发菩提心,我就略说如何不使菩(太虚大师)

    • 王师愈诤潮中的闲话 王师愈诤潮中的闲话

        王师愈诤潮中的闲话  或问:近年潮州人王师愈──即王弘愿所传弘东密,要不失为佛教之一法门,故其人亦即为佛教徒中之一份子,乃自民国十三年以来,佛教中缁素何对彼纷纷斥责之多欤?  答曰:此王师愈狂(太虚大师)

    • 在首都佛学会答问 在首都佛学会答问

      在首都佛学会答问陈秉良问:出生菩提心经,何以检阅藏经目录无有?答:此经在藏经中列方等部;再者、此经译本原有佛说二字,后为印者略去。徐心明问:自他变换发菩提心,意义云何?答:发菩提心修法,有二种:一、由己心转移(太虚大师)

    • 答某学生问 答某学生问

      答某学生问问:佛教不婚娶,绝肉食,岂非使世界人类断绝,动物繁殖,将来人类世界,岂不变为禽兽世界耶?答:此于佛法中本不成问题,发此问题者,皆是佛法门外汉,乱猜门内事。若稍通佛法,决无此种疑问。如现在光孝寺所讲的(太虚大师)

    • 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 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

      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二十九年八月在汉藏教理院暑期训练班讲──一 前二期我对一切佛法的看法甲 初期的略述乙 第二期的略述二 第三期我对于一切佛法的看法甲 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乙 理之实际及三级三宗丙(太虚大师)

    • 怎样发心报恩 怎样发心报恩

      怎样发心报恩──二十四年在宁波七塔寺报恩佛学院讲──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太虚大师)

    • 答朱光潜问 答朱光潜问

      答朱光潜问问:佛教虽说因缘,于宇宙最初因之问题,究无解答,与西洋哲学同!既诸法缘生,一切皆由因缘决定,人类行为亦被因缘决定,何能自由改造将来之因?答:第一问题,佛认为是聪明人不当问的,所以佛在世时,有人问到宇宙(太虚大师)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