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人在生死流转中,都会忘记自己过去世的事情,但是也有少数人知道自己的过去跟未来,请问法师,为什么人们会忘记过去世的一切呢?如果一个人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去跟未来,到底是好呢还是不好呢?(圣严法师)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就是彼此不要要求太多,不要想从对方得到什么回馈,或者是妄想不应该得到的财、物、名、利等。交朋友是为了彼此互相帮助,但帮助别人之后不要老想著对方会如何报答,或是想连本带利多得到一些回馈,如果有这种念头,那就是小人之交而不(圣严法师)
圣严说禅:罗汉一句 问: 有和尚问罗汉桂琛禅师:「如何用一句话来代表禅师你呢?」禅师说:「如果我说出来的话,就成了两句了。」我就是我,说出来就不是我了。罗汉禅师是这个意思吗? 答: 后来有人争论罗汉这一(圣严法师)
快乐有很多层次,而一般人所追求的「欲乐」,是一种刺激、发洩以及官能的享受。例如,看美景以满足眼睛的享受、听音乐以满足耳朵的享受,或是大吃一顿以满足口腹之欲等,都是透过身体的官能所产生的快乐,是在刺激感官以后,心中出现的陶然、非常享受的感觉。(圣严法师)
通常人都只看到自己,看不到他人。任何的思绪都是围绕着个人打转,种种的追求也都跟自己有关,包括财产、眷属、荣誉、权势、名位等等。事实上,人出生时只是一点点,活着时也是一点点,死的时候当然也是一点点,站起来时是一点点,(圣严法师)
每当选举时节来临之际,许多候选人、助选人都很希望获得佛教团体的认同或推荐,而关心政治的民众,往往也争相了解佛教团体的想法与作法。事实上,不要说佛教徒,凡是人都不能离开政治,政治又可分广、狭两义。广义的政治是指管理众人之事,即使是管理家务也是政治,凡是有人的地方,均要管理,均有政治,在此前提下,佛教徒当然也需要政治。(圣严法师)
离婚的问题,在佛典之中,也不容易找到明确的根据。不过,佛教主张婚姻的美满及婚姻的责任,既然结为夫妇,结婚之后,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尊敬,各守各的本分,各尽各的责任,佛教严禁邪淫(私通),婚姻破裂,多数是由夫妇之间的不能互守贞节,夫妻之间既然都能坚持邪淫一戒,婚姻是不容易破裂的。即使破裂了的婚姻,佛教也主张破镜重圆;所以,佛陀虽不许比丘弟子们介入婚嫁的事件,但仍许可比丘们为‘若男女先已通,而后离别,还和合’(四分律卷三)。因为,男女的离婚,对于彼此的心理,都有不良的影响,尤其对于儿女的抚(圣严法师)
这是宗教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世间有两种无神论,一种是唯物的无神论;一种是佛教所说的无神论。唯物无神论否定一切精神的独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而佛教所讲无神论,是说诸法由因缘所生,宇宙万物由众生的共业所成,承认有精神、有鬼神,只是不以为有一位如一神教所说的全知、全能,主宰创造宇宙的,既是最初也是最后而唯一的神。(圣严法师)
每个人都应该要知道自己有习气,并且肯定自己有习气,这样才有调整的可能。有的人是性格上的习气需要改进,有的人则是外表上、动作上的习气需要调整。(圣严法师)
咒的作用应该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着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咒语的出现,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由神灵所传授而为民间所采用,不论东西方都有咒语的流传、使用和信仰。
菩萨因为已到无所求无所得的程度,那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力量所致。由于般若的空慧,已将一切自我的执著扫荡清净,自心即是清净的智慧,等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佛心,等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照,亦无痕迹;
问: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 圣严法师:算。用自己的意志、自已的精神、自己的心力,来杀死自己的身体,就是杀生。 当一个人沉溺在自杀的情绪里,很容易陷在阴影中不可自拔。要想跳脱出来,首先要明白:死亡不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二字固为佛教名词,但在每个人日常生活里也都用得到。修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持。我们房子坏了破了要修理,家具破了坏了要修理,同样的
圣严法师讲解
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
生活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比过去更频繁,接触面也更广,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自己或所属团体的利益在努力,在争取,在计划。因此,人与人之间有矛盾,团体与团体之间也有矛盾,这些矛盾,比在过去的社会里更明显。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圣严法师文章
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会有各种意外情况发生。从宗教的立场解释,佛教相信业力,在某一段时间里连续发生一些事,例如夏天下冰雹、雨港缺水、地层下陷等等,彼此间好像有连带关系,这可能就是共业现前。共业指的是,在过去世里,有许多人在不同的时间
聪明的人,不一定智慧。真智慧一定少烦恼。但只有深入他人内心世界,关怀对方,才能得到真智慧……。通常,人有三种生命:一种是肉体的生命,它是由母亲怀胎十月所生;第二种是历史的生命;第三种是智慧的生命。短短几十年的肉体生命之后,还有历史的生命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人的心念很坏所以造了恶业,可是通常我们会认为造恶业是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做了坏事才会产生恶业,为什么念头也会产生恶业呢?
师父您说念佛拜佛可以去除散乱的心,让我们比较专心一点,那么散漫的心呢?是不是也用同样的方法?还是说有更好的办法?
练习着减少和减免自我内在的矛盾冲突,经常使得自我的内心保持平衡与安定。我们先讲第一步,就是个人和自己畅通的关系,很多人往往忘掉了自己,都是给人家沟通,给人家协调,很少想到自己跟自己也需要沟通,也需要协调的。
懒惰跟平淡之间是不是有区别?例如说懒惰的人他不去追求,平淡的人他也不积极于追求,可是他们两者之间有没有不同?
佛菩萨不是护法神,护法神是属于凡夫世界的,一切的天神、地神、鬼神、善神都是护法神,如果说已经成了阿罗汉了,成为大菩萨了,已经成了佛了,他不叫做神,我们叫做「觉者」,或者叫他菩萨,但是呢他们不离时空而超越时空。
观世音菩萨是修耳根圆通而成道,能够观一切世间的声音而得自在,能够寻声救苦、处处应现。同时,观世音菩萨是一门深入修耳根圆根之后,普门示现而得自在;
从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真理,就是认定而且说明“人生就是苦海”,我们这个世界在佛经里面给它的名词,叫做「娑婆」。娑婆的意思就是能够忍苦,也可以说在世间受苦、耐苦、忍苦的人,就是我们这一般众生;
我们看到有一些人,他们有宗教信仰,而不一定身心稳定,那也表示说,他那个宗教信仰是一种迷信,他那种宗教信仰非常粗糙的,不够深度的。
我有一个朋友,某天受到家人一致地指责,他为了顾全家庭里的和谐,内心里虽然波涛汹涌,可是表面上仍然非常平静地完成了工作。事后他告诉大家说,他觉得自己不为自己想、不为自己考虑,已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可是家人却不以为然,对他毫不感激。这种情形,也常发生在
修净土法门,我们都会念佛。但念佛是为了求什么呢?我们很多时候会说“为了求平安吉祥”。很多人到庙里拜拜、念念,说为了家里都好,也为了自己消灾免难。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处,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回玉佛寺打禅七,真是因缘殊胜,各方信心男女居士们这样踊跃地来参加,种下这一成佛的正因,可说是稀有难得。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我们学习《净行品》文殊菩萨的教言“善用其心”,就是要懂得善自护念和护念他人。
丛林里,其中一棵树长得比其他同类来得高大,就可以说这棵树“出类拔萃”;山岳在群山中显得高峻特出,这也算是“出类拔萃”。人群里,才华出众,优点很多,不同于一般的人,也是“出类拔萃”。
说到吃饭,有人为饱腹而食,有人为美味而食,修行人则是为维系色身、借假修真而食。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