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阿弥陀佛,师父慈悲,我现在有一个疑问,想要请教师父,就是说刚才我们在说念佛的时候,如果金刚持有发出一点点的声音,可是有时候我们会听到,就是说,耳朵有听到大声念佛的声音,然后有时候那个佛号(净界法师)
大般涅槃当中,到底它是产生了一个多大的作用,所谓的四智菩提,我们来看第一个释名: 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净界法师)
我们来谈谈妄想这一块,妄想就从人天乘进入到这个四谛十二因缘,有三个问题,我们先谈第一个问题。 学员:请问师父,二乘人修四谛跟十二因缘法,那么四谛跟十二因缘,有什么不同呢? 师父:四谛跟十二(净界法师)
学员:法师好,那我们每次法会之后的回向,回向给谁,谁也不知道,那他怎么感应那个功德呢? 师父:对!所以其实从凡夫的角度我们回向,其实说实在都是在借境修心,增长你的菩提心,增长你的功德,其实众(净界法师)
接着我们来看看菩萨的果位,菩萨果位,我们这个菩萨的果位,是根据《菩萨璎珞本业经》所列的五十二个位次,就是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有五十二个阶位。我们来先看十信,我们把十信(净界法师)
平常我念佛可能只有两个小时,我不可能一直念佛下去,我怎么面对人、事、物,把它沉淀?比如说,任何刺激,我都不迷、不取、不动,或者人家刺激我,我也该做就做,不该做就放,一直放一直放……我可以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处理这24小时的妄想吗?(净界法师)
问:请问法师在日常生活中,若有跳蚤、疟蚊、蟑螂等,对人体危害较大,且较为急迫的虫类干扰,应当抱持何种态度才能不犯杀戒? 答:这个问题就是刚刚这位菩萨提出来的,这个就是我们非主动的恶因缘,就是(净界法师)
业力的转变他都是在死亡到来的时候才算帐的,就像我们一般人说的,腊月三十算总帐。你现在造的业都是先保存,到什么时候开始算帐呢?临命终的时候算帐。它平常都让你欠着欠着,到临终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的生命有业力主导,叫做随业往生。第二(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二点,第二点是约着众生。 说这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那我们众生凭什么能够受用呢?这个地方就必须说明它的道理了。 这个地方的道理是不容易了解的,但是这个道理你要了解的时候,你就了解了(净界法师)
净界法师讲解
无量光、无量寿代表什么意思呢? 净界法师 那释迦牟尼佛到底宣说什么道理呢? 这个阿弥陀,所说之人。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当中,他所宣说的就是阿弥陀。 这个阿弥陀是印度话,阿翻成中文叫做无,弥陀翻成中文叫做量,所以这个阿弥陀等于是一种无量的功德。 这无量
净界法师奉忏公上人的慈命,为信众开示讲解《佛法修学概要》这个课程。该课程主要为大家开导了学习佛法的目的。学佛是要离苦得乐。要想离苦得乐就得知道为什么会有痛苦、为什么会有快乐的出现,这样我们才有
净界法师文章
净界法师,1983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机械工程系,役满后进入中国钢铁公司担任机械工程师,时有都市佛学院因有好感遂往参加,是为法师初入佛门之因缘。
暂无简介
佛法修学概要(一) 净界法师主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学人这次奉忏公上人的慈命,来跟大家共同的学习佛法修学概要这个课程,在正式讲课程之前,我简单的说明,我们学习这个课程的目的。基本上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是要离苦得乐。这当中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会有痛苦、为什么会有快乐的出现,我们才有办法离苦得乐。佛在世的时候,有几位刚出家的比丘,这些比丘在家的时候,都是些作大事业的企业家,出了家以后,当然就学修行止观,但是有时候大家在一起就互相的谈笑,讲到过去在世间上作事业那
蕅益大师强调:提起佛号,“净土宗念佛不一定往生,但是往生一定要念佛”,它是不可以取代的。你看《弥陀要解》中,阿弥陀佛的圣号是不可以取代的!临终的时候,你的身心世界,一直受到很大的打击,内忧外患,你不可能再观想、观像。
我们凡夫的心有两种攀缘,第一个,攀缘外境。第二个,向内攀缘内心的自我。我们看看这个攀缘内心的自我是怎么回事?我们把它念一遍。诸法无我:我者,真实、主宰、自在义。谓一切法显现,都是因缘和合而有,这是诸法存在的规律。
好,我们做一个总结。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前面是一个修行的因地,我们透过无常,透过无我,观照生灭法,外调,对外境的爱取,内调,对自我的爱取,那么最后的结果,生灭的因缘
你知道我们今生的使命是什么吗?有两件事,人生只有做两件事:第一个来还债,把过去的债还完。第二个更重要,创造来生;第一、“酬偿过去”,第二、“创造未来”。这时候你对今生的态度,你如何用智慧去面对你的生命,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我们在学佛之前,都有自己固定的观察方式和处理习惯,主要决定于你的观念和心态。通常,我们是通过观察和比较,考虑此人此事对自己的利弊得失,然后再生起好恶之感,这就是观念在影响心态,决定心态。
我们先看看罪相的判断。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我们怎么知道身口意已经背负了重罪要忏悔呢?
非佛弟子与佛弟子修善有何差别?我们看到很多非佛教徒,也会做一些慈善事业,他们也修善,我们佛弟子也修善,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有些人说:“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都是劝人断恶修善。”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从暂时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说,佛弟子是等同外道。
从无常切入空观。你观察它是一时的、无常的—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所以空。那么无常观,它的特点就是它这个药力道很强,尤其是你对财色名食睡这一块烦恼特别重的人,用无常观它是药到病除,它药效很快。当然它也有缺点,这一帖药不能常用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 名之为正。
问:请法师开示,当我们念佛的时候,可否观想无量光是莲花,而妄念是黑暗,光明能够破除黑暗? 净界法师答:适当的观想,的确能帮助我们修行。比方说,我们可以观想阿弥陀佛金黄色的光明,从头顶灌进来,充满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跟这个故事蛮接近的。它说:有一个禅师,在僧团中闭关。他闭关的时候,一天吃一顿饭,他每天的中午都定要下来吃饭。有一天,诶!他中午没下来吃饭了,而且今天没出来、明天也没出来…连续
佛号虽然有救拔你的力量,但是你临终的时候,是否能保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你的心态就很重要。所以我们在念佛的当中,要先改变我们的心态,不要用生灭心来修学,应该把这种杂染心提升到清净心。
唯识学的建立,它告诉我们:其实整个人生的过程,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那么我们生命的所有的过程,都是自变自缘。也就是说生命只有两个重点:一个变现,一个是攀缘。 那么你所接触的影像是谁变现的呢
我有一个朋友,某天受到家人一致地指责,他为了顾全家庭里的和谐,内心里虽然波涛汹涌,可是表面上仍然非常平静地完成了工作。事后他告诉大家说,他觉得自己不为自己想、不为自己考虑,已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可是家人却不以为然,对他毫不感激。这种情形,也常发生在
修净土法门,我们都会念佛。但念佛是为了求什么呢?我们很多时候会说“为了求平安吉祥”。很多人到庙里拜拜、念念,说为了家里都好,也为了自己消灾免难。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处,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回玉佛寺打禅七,真是因缘殊胜,各方信心男女居士们这样踊跃地来参加,种下这一成佛的正因,可说是稀有难得。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我们学习《净行品》文殊菩萨的教言“善用其心”,就是要懂得善自护念和护念他人。
丛林里,其中一棵树长得比其他同类来得高大,就可以说这棵树“出类拔萃”;山岳在群山中显得高峻特出,这也算是“出类拔萃”。人群里,才华出众,优点很多,不同于一般的人,也是“出类拔萃”。
说到吃饭,有人为饱腹而食,有人为美味而食,修行人则是为维系色身、借假修真而食。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