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宗寺
莲宗寺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区,始建于1936年。是1949年後天津仅存的一座尼僧寺院,是新中国成立时津城唯一的尼众十方丛林。虽仅占地一亩一分,但创建者际然法师在开山时所发的愿言“来僧不赶,去僧不留,自己不亲度徒众”的愿言,使此寺十方丛林的清严道风名闻遐迩。此道风被际然尼师的接班人圣慧法师继承至今,并将作为莲宗寺的传院家风而保留。
今天的莲宗寺,与创建之时的简陋已完全不同。东西两壁塑有十六罗汉玻璃浮雕,栩栩如生。殿后边有五开间的两层楼,上层为念佛堂兼藏经阁。寺院中央有尊“万年宝鼎”,点缀院中,为这小巧的寺院增色不少。东跨院北边有际然法师纪念堂,而法师的舍利供奉在堂内的舍利塔中。坐北向南的大雄宝殿,宏伟壮观。殿外抱柱有楹联曰:“九品莲台狮吼象鸣登法座,三尊金像龙吟虎啸出天台”,点出此地既是莲宗,又接天台法脉的特色。大殿内主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两侧则设龛供奉观音、地藏菩萨。这五尊佛菩萨像皆为明代造像,铜质包金,弥足珍贵,是抗战胜利前夕日本准备运走的中国国宝。这些塑像最终留存中国,今日得以为中国信众观瞻,可谓是历尽劫难了。
莲宗寺,香火不断。信众很多,都来纪念观音菩萨成道的日子。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区保安大街的莲宗寺,是解放时津城唯一的、具有苏州园林风格的尼众十方丛林,它与河北区的大悲禅院南北相望,都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中央那尊“万年宝鼎”,是国内罕见的;“大雄宝殿”的匾额,为北洋军政大员江朝宗1942年书写的;大殿外抱柱是金箔铺底、黑漆描字,楹联曰:“九品莲台狮吼象鸣登法座,三尊金像龙吟虎啸出天台。”乃津门大书法家龚望隶书,风格迥异;大雄宝殿中供奉的释伽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以及两侧设龛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皆为明朝时期铜质包金,是日本投降前准备运走的国宝;楼上念佛堂里珍藏着弥足珍贵的百本日本《大正藏》一部,这些都是莲宗寺的骄傲。每当人们看到这座飘溢着古香魅力的庙宇时,无不想到创始人——际然大师那高尚的灵魂。际然大师是满族正白旗人,原籍在沈阳金家哈拉。祖先是皇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九子,被封为肇王,封地河北省大城。在清朝皇门中,始终是明争暗斗,诸王竟立朋党,彼此视若仇敌。也不知道是哪代先人冒犯了朝廷,因而被削爵夺地,贬为庶民,并永世不许在朝中为官。早在际然大师曾祖父时,家境就已经败落。
莲宗寺
始建于民国时期的莲宗寺,是解放时津城唯一的、具有苏州园林风格的尼众十方丛林,与河北区的大悲禅院南北相望。莲宗寺的创建者际然法师是满族正白旗人,1935年际然法师披剃于北京拈花寺的量源大和尚,次年回到天津开始募化静资买地备料。1938年际然法师在昌文和道光两位比丘尼法师的帮助下,首建大殿,后又修山门和东西两厢及后楼念佛堂。全部工程由际然法师亲自设计、购料及监工,历时十三年才陆续完工。以莲宗寺是净土宗念佛法门之意,又取之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故称莲宗寺。
莲宗寺现有占地面积1166.1平方米,近年来寺内建筑因年久失修危房较多,又空间布局不合理,已不能满足香火日盛的正常宗教生活需要。僧房不备,难以留单接众;经楼不备,则法宝难存。因此,本寺从建筑风貌、空间布局、景观构成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大修,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本寺将在2008年启动。
整合大修工程的设计由天津大学建筑规划研究院承担,总建筑面积4300多平方米,地下半层,主要布置际然法师纪念堂、集福堂、功德堂、居士斋堂及部分生活用房。地上主体大殿二层,局部三层。北面由一层玉佛殿、藏经阁、二层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组成。南面由一层山门天王殿、二层念佛堂组成。东西厢房的一层至三层分别由客堂、会客室、法物流通处、佛事接待处、僧人居住的生活区、僧人斋堂等组成。
整体建筑全部采用框架结构。外立面形式为传统中式仿古建筑,外部墙体采用灰砖为主基调,运用屋顶的高低错落、体量尺寸的均衡及传统建筑符号的点缀,合理组织周围建筑,形成主题突出、进退有序、虚实交换、前后呼应、和谐统一的空间环境。总造价为1500万元。
大修工程得到了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诚盼广大信众、十方大善知识,鼎立护持,同抒乐善好施之情,共发喜舍之心,同修布施度,集万众之净资,成千秋之善业,广种福田,萌及子孙。使莲宗寺成为一个弘法利生、祥和社会的宝刹,为普度众生,净化心灵的人间净土。
坐北向南的大雄宝殿,宏伟壮观。“大雄宝殿”匾额为北洋军政大员江朝宗1942年书写。殿外抱柱有楹联曰:“九品莲台狮吼象鸣登法座,三尊金像龙吟虎啸出天台”,乃津门名书家龚望隶书。抱柱是金箔扑底、黑漆描字,风格迥异。大殿内主供三尊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东、西为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两侧设龛供奉观音,地藏菩萨。五尊佛菩萨像皆为明朝铜质包金,弥足珍贵。东西两壁塑有十六罗汉行乐作法玻璃浮雕,栩栩如生。殿後边有五开间的小二层楼,上层为念佛堂兼藏经阁,堂前对联曰:“一念真纯灵山地,六时讽诵大罗天”。堂内供奉阿弥陀佛,并珍藏百本《大正藏》一部。楼下斋堂楹联言简意赅:“三餐常念农夫苦,一饭难忘佛祖恩”。寺院中央有尊国内罕见的“万年宝鼎”,点缀院中,增色不少。
普照寺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及摩椴楼为中轴线,组成四进式院落东西配以展庑、禅房、花园等。山门前高台砌筑,石狮列峙。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西北城上嵌碑碣8砖;东北墙下立着明、清时重修碑。
广西南宁天宁寺“先有天宁寺,后有南宁城”,历史悠久的天宁古寺,前身为始建于唐朝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龙兴寺,是南宁创建年代最早的佛敦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280年的历史了。
据清代《宜宾县志》和《叙州府志》载:千佛台,于中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开凿,并先后在千佛台上建千佛殿、观音殿。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始建佛祖寺。时香火鼎盛,成为蜀南佛教丛林。北宋黄庭坚留有“
安国寺俗名北寺。在县治西北二百五十步。唐开元元年(713)建。初名镇国海昌院。(安国寺志:会昌初〈841〉莲花涌地而出,僧法昕乃於放生池废址肇葺禅居,延齐安国常主院焉)。会昌五年(845)废。大中四年(
般若寺是都江堰市城北胜境之一 ,坐落在丹凤山南麓,始建于明代宣德四年,明末被毁,清康熙三十八年有僧海林,自郫县金龙寺来开山修葺,又得楚僧东影飞锡于斯,募资纠工,于雍正四年重修殿宇。
广福寺,亦称“庄子沟寺”、“光福寺”。位于川口镇西北13公里处,在今北山乡西北4.5公里的庄子沟村。建于民国五年(1916),主寺莲花台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举行庙会,请来数僧念经。1958年有殿堂3间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
江西省云居山真如寺也叫九江真如寺,真如寺位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云居山真如寺,因山峰常年云蒸霞蔚,李唐后改称云居山真如寺。古往今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称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