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智度论] 谓以此五种邪法。用求利养而自活命。为比丘者。当深戒之。(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五种问难的原因,即不解故问、疑惑故问、试验故问、轻触故问、利乐有情故问。
真言宗所说,谓此五类法身,皆含摄在大日如来一大法身内,所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天龙鬼神,有情无情,皆是毗卢遮那法身所摄,包无不尽。
【五结】 [出阿毗达磨集论] 结即系缚之义。谓众生因烦恼妄惑。造诸恶业而为众苦系缚。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云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佛教言生老病死苦、爱离别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为五苦。
五荤 也叫“五辛”。《本草纲目·菜部》“蒜”:“五荤即五辛,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炼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蒜、芸薹、胡荽为五荤;佛家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为五荤
小乘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称“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是对三乘佛法中之“二乘”:“声闻乘”、“缘觉乘”的称呼。
大乘,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译。佛教基本派别之一.。相传为佛为发大心众生所说之甚深之法.在印度后来发展出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这三个主要学派。北传中国以后﹐又有所发展。
真、俗二谛广泛涉及一切诸法,可用以说明事理深浅的不同涵义,因而诸佛皆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使之由浅入深,因事达理。如果不知二谛,就难以了解佛法所说的义门。
密教以有为的事相各摄持其体而不乱不杂谓之“理”,其法之本不生谓之“真”,也就是胎藏界的十界曼荼罗。唐·方干《游竹林寺》诗云:“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后来,真理一词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词语】:论藏(Abhidhamma Pitaka) 【注音】:lùn cáng 【释义】:佛教三藏之一。指佛以自问答的方式论辨法相为经﹐佛弟子及诸菩萨又据此解释经义﹑论辨法相的有关著作。
忏悔为佛教语。梵文ksama,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佛教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
五比丘又作五群比丘、五佛子,指佛陀最初所度的五个比丘。佛教典籍中所记载最早出家的五位佛弟子:阿若憍陈如、阿说示(又译马胜)、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他们原为释迦牟尼佛之父净饭王派遣随侍释迦修道的臣
五种迷悟之法的自体︰又称五事,即名、相、分别(妄想)、正智、如如(真如)。其次第或作相、名、分别、如如、正智。
五法藏小乘犊子部所立,将所知一切法分为五类。即过去藏、现在藏、未来藏、无为藏、不可说藏。略称五藏,又名五法海。《成实论》卷三〈有我无我品〉云(大正32.260c)∶“汝法中说,可知法者谓五法藏∶过去、未
五浊即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末法时代之五种恶劣的生存状态。在佛教的宇宙观里,是指减劫时所起的五种滓浊(污浊)。又名五滓。
五浊逐渐增长的时期。在住劫中人寿由二万岁的时候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随著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浑浊不净,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今日,更是浑浊不堪,所以叫做五浊增时。
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佛经称为五浊恶世。所谓五浊即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观此可知,其浊恶的程度,是如何之深重了。
这一种如意,即如旧时官吏的手版备于遗忘的笏子。但佛家还有如意杖、如意珠、如意轮等不同名词和用具。近代多以玉石制作,长一二尺,柄端作“芝”形、或“云”形以供玩赏,取其名为吉祥,又称吉祥如意。
五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即财、色、名、食、睡,;系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引起的五种情欲。
天台宗谓佛陀从成道至涅槃所说之法,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 南朝 梁 刘孝标 《序》:“五时密教,月犹镜象;一乘妙旨,观若掌珠。”
智顗所主张之天台宗教判。即将佛教诸经典之内容加以分类、解释。从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从教导众生之形式方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类(化仪四教);又依适应众生根机
五十三佛此说见于《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谓法藏菩萨(即阿弥陀佛之前身)之师世自在王佛以前(从锭光如来至处世如来)之五十三佛。
依〈入法界品〉所载,善财遍历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此处称之为‘五十三参’,主因系善财曾两度听闻文殊菩萨说法,又于同一时间、地点请教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同一法门,故一般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依止(佛教解释)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 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
心性(佛教解释) 心性。谓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战国 时 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 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
性空(佛教解释)性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佛教语。十八空之一。谓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暂生还灭,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
所依(佛教解释) 所依,指作为教义信条等存立之典据而被依用的经论。谓为物之所依托者︰‘能依’之对称。基本解释 所依(梵a^s/raya,巴a^ssaya,藏rten-gnas、rten-gshi)(
十八层地狱,分别为「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居、末都干直呼、区通途、陈莫」。十八层地狱又称十八地狱、十八重地狱、十八泥犁,阎王为地狱之首,属下的十八位判官分
共业(佛教解释) 佛教又把业分为共业和不共业,共业之中又包含不同的个业。共业和不共业,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果来说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如大家都生活同一地区,一样的天时,一样的空气污染,当刮台风时,
佛教六相是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凡是要明白任何一事理,必须要就各谛各句例的宗旨,得到六相融和不离的意味,方可以算是究竟。
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
觉支(佛教解释) 觉支:巴利语sambojjha?ga, 又作正觉支。正觉的因素或导向正觉的要素,称为正觉支。(tassa sambodhissa, tassà và sambodhiyà a?gan
成佛(佛教解释)成佛 成佛是佛教语。谓永离生死烦恼,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菩萨因位之行六度及十度万行究竟圆满而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之成“佛”。真言立三种之即身成佛,天台立四种之成佛,《占察经》说四满
受持(佛教解释) 含义:领受忆持受持 特点:思想上接受相关的戒律 【受持】 领受忆持。从师所学曰受,解义修行曰持。 佛教词汇,思想上接受相关的戒律,并坚持身体力行。 信受之后能以行持。基本解释
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1 受训戒。《汉书·薛宣传》:“长吏莫不喜惧,免冠谢宣归恩受戒者。”2 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在一定的仪式下接受戒律。
供佛(佛教解释) 供佛 注音:gòngfó词语解释 供 : 供 gōng 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给(jí)。供求。供应。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佛 : 佛 fó 梵语“佛陀”,是对佛
佛堂(佛教解释) 字面意思有两个 一是佛所住的堂殿 一是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佛堂词义佛堂 拼音:fó táng 词性:〖名〗 词义: 1.佛所住的堂殿。《毗奈耶杂事》卷二六“即以右足踏其香
身心(佛教解释)身心 词目:身心 拼音:shēn xīn 佛学常见词汇: 身心:身与心,为有情的正报,在五蕴之中,色蕴是身,受想行识四蕴是心。基本解释 (1) [body and mind]
清净(佛教解释) 清净,道家哲学。是清洁纯净的意思。也可指人心境洁净,不受外扰。做到外在的清净不难,但要达到内心的清净就不易了。清净"最早出现在文子所著《道原》:"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
见性(佛教解释)见性 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血脉论曰
佛家 (佛教解释)佛 1.诸佛之净土。《观无量寿经》:“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2.谓属于佛教者。如佛教的学术思想、佛教僧侣等。《朱子语类》卷七六:“佛家有函盖乾坤句,有随波逐流句,有截断众流句,圣
我相(佛教解释)我相 佛教中,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凡是可以证“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
佛书(佛教解释)佛书 佛书指与佛教有关之典籍。 又作佛典、内典、妙典。反之,佛教以外之典籍称外典、世典、外道书、外俗书。妙典系尊称,尤指一宗所依之经论。随着佛教史之展开与传播地域之扩展,佛书渐次扩大其
行愿(佛教解释) “行愿”二字来源于佛教文化中普贤菩萨的精神理念。“行”(act),是指实践的精神,“愿”(wish)是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何谓行愿 行愿行愿 1.实行和心愿 2.实践自己的愿望
自觉(佛教解释) 自觉 为巴利语buddha的直译,意为是不通过老师指导而自己觉悟了一切诸法者,简称自觉者、佛陀。 诸经律的义注中说: ßSammà sàma¤ca sabbadham
安忍(佛教解释)安忍 意思是人生苦短,谬误偏多,邪说炽盛,圣教难闻。寂天菩萨所著的《入菩萨行安忍品》以其卓识远见,全面细致、鞭辟入里地阐述了七十二种引人发怒动嗔的情境、嗔恚的危害、安忍的福报和怎样调柔
佛塔,亦称宝塔,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译,还有称为浮屠,即来源“Buddastupa”,藏语称“藏文”(曲登),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许多佛塔会刻有建塔碑记﹑圣像﹑佛经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