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
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六祖开示: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是见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为佛性,见自佛性者,当下与诸佛无异,禅家名之为见性成佛。
见性:既是见自本性。
《高丽普照禅师修心诀》:
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长苦。欲免轮回,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远觅,不离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灭。真心如空,不断不变。故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一物长灵,盖天盖地。嗟夫今之人,迷来久矣。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砂作饭,只益自劳耳。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愿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尊者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尊者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当为我说。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王闻心即开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者云何甚深难见难入。
佛言。善男子。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膜。以一指示问言见不。盲人答言。我犹未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见。善男子。是大涅盘微妙经典。如来未说亦复如是。
1十住因:“如来既说即便少见”
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祝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是菩萨摩诃萨萨既得见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
2十地。“尚不明了。”
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明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
3九个譬喻、令知「眼见」少分亦不明了。
-1仰观虚空鹅鴈。为是虚空。为是鹅鴈。谛观不已髣髴见之。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况复声闻缘觉之人而能知见。
-2譬如醉人欲涉远路朦胧见道。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
-3譬如渴人行于圹野。是人渴逼遍行求水。见有丛树树有白鹤。是人迷闷不能分别是树是水。谛观不已乃见白鹤及以丛树。善男子。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
-4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乃至无量百千由旬。远望大舶楼橹堂阁。即作是念。彼是楼橹为是虚空。久视乃生必定之心知是楼橹。十住菩萨于自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
-5譬如王子身极懦弱通夜游戏至明清旦目视一切悉不明了。十住菩萨虽于己身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6譬如臣吏王事所拘逼夜还家。电明暂发因见牛聚。即作是念。为是牛群为云为舍。是人久视虽生牛想犹不审定。十住菩萨虽于己身见如来性。未能审定亦复如是。
-7如持戒比丘观无虫水而见虫相。即作是念。此中动者为是虫耶是尘土耶。久视不已虽知是尘亦不明了。十住菩萨于己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8譬如有人于阴闇中远见小儿。即作是念。彼为是牛为人为鸟耶。久观不已虽见小儿犹不明了。十住菩萨于己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9譬如有人于夜闇中见画菩萨。即作是念。是菩萨像自在天像大梵天像成染衣耶。是人久观虽复意谓是菩萨像亦不明了。十住菩萨于己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难得知见。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善男子。智者应作如是分别知如来性。
4迦叶提问。云何肉眼而能得见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
5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善男子。声闻缘觉信顺如是大涅盘经。自知己身有如来性亦复如是。善男子。是故应当精勤修习大涅盘经。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善男子,如汝所问,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无行故,则得了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不住不去故得了了;菩萨摩诃萨智慧因故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故见则了了。一切觉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是故虽见而不明了。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回族佛教评:禅宗祖师即本佛十地菩萨所不及
《达摩无心论》开示:十住菩萨虽出离生死,而妙理未极,亦未为太。十住修心,妄有入无,又无其无有双遣,不忘中道,亦未为太。又忘中道,三处都尽,位皆妙觉。菩萨虽遣三处。不能无其所妙。亦未为太。又忘其妙则佛道至极。则无所存。无存思则无思虑。兼妄心智永息。觉照俱荆寂然无为。此名为太也。太是理极之义。上是无等色。故云太上。即之佛如来之别名也。
唐朗州德山院宣鉴禅师一日上堂云:“我这里佛也无,法也无,达摩是个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粪汉,等妙二觉是破戒凡夫,菩提涅檠是系驴楔,十二分教是点鬼簿、拭疮纸,佛是老胡矢橛”。
依止(佛教解释)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 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
心性(佛教解释) 心性。谓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战国 时 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 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
性空(佛教解释)性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佛教语。十八空之一。谓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暂生还灭,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
所依(佛教解释) 所依,指作为教义信条等存立之典据而被依用的经论。谓为物之所依托者︰‘能依’之对称。基本解释 所依(梵a^s/raya,巴a^ssaya,藏rten-gnas、rten-gshi)(
十八层地狱,分别为「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居、末都干直呼、区通途、陈莫」。十八层地狱又称十八地狱、十八重地狱、十八泥犁,阎王为地狱之首,属下的十八位判官分
共业(佛教解释) 佛教又把业分为共业和不共业,共业之中又包含不同的个业。共业和不共业,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果来说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如大家都生活同一地区,一样的天时,一样的空气污染,当刮台风时,
佛教六相是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凡是要明白任何一事理,必须要就各谛各句例的宗旨,得到六相融和不离的意味,方可以算是究竟。
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