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
在佛教中,往生是指人死后,精神前往极乐世界达到另外一层生的境界的说法,实际上一般就是指已经故去的人(生前行善、善终后才能称往生)。在佛教中,通常认为人死后,精神不灭,如果生前虔心修佛或者行善,则会根据功业决定将去哪里。善终的人肉身死了,但人的精神和灵魂实际上又在另外一个世界获得了永生,所以称之为往生。
意指众生之生命在命终之后由此土而生于他土。大多用在指称舍此秽土而往彼净土,有时也指称从净土到秽土。日僧法然《往生要集大纲》所释‘言往生者,舍此往彼莲华化生’是前者之意。而《净土论》所云‘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是后者之意。二者都具舍此往彼之义。 往生他土的思想,主要可分四类,略如下列︰
⑴依《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所说,往生弥勒所住的兜率天,故称兜率天往生或兜率往生。
⑵依《十方随愿往生经》所述,随行者所欲而往生于十方净土。此称十方往生。
⑶根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以及其他经典所说,往生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此即极乐往生。
⑷其他如信奉药师如来而欲往生净琉璃世界,信仰观音而欲往生补陀落迦,信仰释迦牟尼佛而欲往生灵山及无胜庄严国,信奉《华严经》而欲往生华藏界等。
其中,第⑷类为古来所少见,因此无法形成思潮。而第⑵⑶类之十方随愿往生思想,在隋唐时代有人针对《安乐集》、《十疑论》等极乐往生而作论议,但愿生的事实在史迹上甚为缺乏。至于第⑶类之极乐往生和第⑴类兜率往生思想,则遍及中国、印度与日本,而形成往生思想的二大主流。往生极乐是依弥陀的救度而为成佛之道,故称之为他力成道。兜率往生的思想,主要为法相宗所喜好,而视之为修道的方便法门。
往生——去往理想的新世界 佛陀告诉我们虚空是无尽的,在无尽的时空中,有清净美好的世界,同样,也有我们现在居住的——充满苦恼的世界,生命存在轮回,这是大家需要重视的课题,今生结束以后谁不希望去往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快乐幸福的生活呢。佛陀为我们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和现状。还有修建那个清净世界阿弥陀佛的心愿,不论是谁只要向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阿弥陀佛都会一视平等的接纳,而且当我们将要离开这个世界去逝的时候,阿弥陀佛会亲自手中拿着莲花,来接我们过去。
关于往生净土的方法,有︰
⑴念佛往生︰仅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而往生。
⑵诸行往生︰依念佛以外的诸善行而往生。
⑶助念往生︰念佛及诸善行兼修而往生。
⑷闻名往生︰闻信佛名而往生。
往生
唐 韩愈 《吊武侍御所画佛文》:“极西之方有佛焉,其土大乐,亲戚﹝如﹞(姑)能相为图是佛而礼之,愿其往生,莫不如意。”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二:“丐为诵《法华经》回向,则可藉以往生。” 明 屠隆 《昙花记·菩萨降凡》:“再休题人在房栊,裙染胭脂,香薰罗绮,这些时,纔有个往生的消息。”
清 钱谦益 《黄子羽六十寿序》:“于此时息心克念,浄信往生, 东林 西土,涌现几席。”
首先,我觉得这种见解的提法,含义似乎不清。所谓‘散心’不知果何所指?是指初心学人,一时心不能净,不要妄冀速效,须假持名之功,扫荡妄念,而渐臻一心呢?(如莲池大师、印光大师等所说,多生妄动积习,非暂时念佛所能扫净。犹如久病之人,非一、二剂药能以治疗。故念佛须具一片长远之心,密密稳稳,不懈念去,久久功深,定能见效,而臻一心之境。)还是说我们现在发心念佛,求生西方,亦不妨与无明业习牵合纠缠,将娑婆境缘,粘著于心,似胶如漆,等到老死,自然会往生西方的呢?
假使他们的用意属于前者,这是鼓励后学,莫畏艰难,不要怕散心作祟,只要树雄心,立壮志,努力上进,定获一心,决定往生。那么我们应举双手赞成!反是,如果用意属于后者,我们就觉得非常遗憾!因这是毒害后进的砒鸩,万万要不得!我们要生净土,而这心里总是恋著娑婆的妻财子禄,古人谓之抱桩摇橹,行动尚且不能,又如何能与弥陀感应道交,打成一片,往生西方净土呢?
玉琳国师云:‘大凡修持,须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诚若能厌恶三界,坚志往生,则专依阿弥陀经,靠定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决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后利人之所为也。若于现前富贵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饮食之欲,未知深厌,则与往生法门未易深信。既信矣,身修净土,而心恋娑婆,果何益乎?’憨山祖师云:‘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亦徒然。’这不是明明说散心念佛徒劳无功吗?难道这些大祖师,教理不及你们透彻,说的话不真实吗?或者有人说这是禅宗祖师的话,与净土宗稍有不同。那么不妨再举莲池大师的“普劝念佛之三”的一段文章来作佐证。
大师说:‘或问人,今见世人,念佛者多,生西者少,何也?(足见生西者不是多数。)此有三故: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须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弟兄相爱,夫妻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悲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佛,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是才是念佛的人,定得往生成佛。二者,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注意!注意!)奉劝世人,念佛之时,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观照。如亲在西方,面对弥陀,不敢散乱,如此才是念佛的人,才能往生西方。(下略)’
这段文字,如此明确。我想大家看了,再不会犹疑莫决,更不至再有争论,说散心念佛亦能生西的了。
还有“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有‘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以摄心专注,为下手方便,以一心不乱为归宿,以往生瑞相为验证’的净土修持旨要,这不亦是净宗祖师不提倡散心念佛吗?
但是,散心念佛不能往生,其故何在?我们要进一步把它搞清楚。否则,人云亦云,囫囵吞枣,莫明其所以然,终成迷障。用起功来,亦必疲软无力,不能克敌致果,安望生西成道!今不厌其详,再行研讨如下:
如众所周知,一切众生,皆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本来是佛,本不生灭。只因无始无明妄动,认假作真,起惑造业,随业受报,才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今欲往生西方,了脱生死,如不将这当下起惑造业的一念妄心,用念佛的功夫将它念退,把妄心转换成佛心—即全佛是心、全心是佛,而一任妄心颠倒攀缘,执著妄动,如何不为业境所牵缠而沉沦于六道?又如何能于临命终时,打退这业识幻影而往生西方?经云:‘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故欲生西方净土,必须先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净其心地而后可。经云:‘一切唯心造。’心若散乱秽染,与净域绝不相应,到头来只能生在秽土,此无可奈何之事也。
或曰:往生西方,全凭他力—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力,不是修其它法门,靠自力成道。答曰:他力不离自力,离开自力,绝无他力!此理在世间法上,如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乃至无情草木丛林之间,自己无生存能力,完全靠他人他物得生存者绝无是处,此种例证多不胜举。出世间法更不例外,如阿难与佛同时发心,因修持不力,于佛圆寂后方始证道,离成佛还不知多远!罗侯罗因父是佛,自不修持,为佛所呵等,在在说明自不努力,完全依靠他力,任何事都不能成办的。至于说阿弥陀佛的宏愿接引,乃感应道交,于行人心净,净业成熟时,现于其前,不是跑到行人面前来拉到西方去!这点请诸位净业行人千万别错会!只看经文上都是‘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而非佛‘来’其前,即是明证。‘来’与‘现’二子之差,含义大相径庭,岂可混为一谈!关于此点永明禅师与印光大师皆有确切说明:‘念佛一心不乱,感应道交,彼佛现前犹如水净月现。如水混浊,月虽在天而影不彰。念佛人心犹水也,佛犹月也,心水混浊,佛月不能现前。’可见他力之外,还须自力,没有自力,他力也无著处!所以净土法门,是自他二力合修的,单靠他力,没有自力,结果莫不惨遭败绩!不然者,为什么印光大师教我们念佛要‘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要‘如救头燃’呢?
现时有些净土行人因不明此理,用功不力,临命终时,不见佛现,慌了手脚,以为佛法不灵而误解佛是虚愿,殊不知自己心水不净,佛亲现其前,亦不自见。犹如生盲,以未见日,而诟日不临其前,不也冤乎?!这都是因地不正,贪图便宜,上了一般盲师的当,以为散心念佛,只要依靠弥陀愿力,即可往生。哪知结果非但不能往生,还落个谤佛毁法大罪,来生还得受重苦报,岂不是太冤枉了吗?
或曰: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为什么蕅益大师在“持名念佛历九品四土说”的一文中说‘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先导,愿为后鞭。信得真,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得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呢?为什么又在后面说‘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呢?这不是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散心念佛亦能往生西方吗?
我们现在只要求能下品下生,甚或生在边地疑城,于愿已足,因为得生净土,即获不退,正不必要求中上品生,徒招艰辛!所以现在只须散心念佛,悠悠散散,逍遥放荡,乐得快活,临终又能下品往生极乐,最后同样成佛,又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定要销尽妄情,灭却贪染,孜孜兀兀执持一句佛号,枯寂无味,而自讨苦吃呢?
答曰:蕅益大师的话,大须仔细,请勿滑口读过,不注意全文,而只在‘散心念佛’四字上著眼。以为大师提倡散心念佛,有懒可偷,有便宜可得,正中下怀,而乐得在娑婆鬼混一下,等临命终还有西方可生,大乐可享,多少舒服。哪知如意算盘打错,等到临命终时,只见生前黑业牵缠,哪见佛来授手!虽悔恨交加,已是噬脐莫及了!
依止(佛教解释)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 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
心性(佛教解释) 心性。谓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战国 时 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 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
性空(佛教解释)性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佛教语。十八空之一。谓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暂生还灭,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
所依(佛教解释) 所依,指作为教义信条等存立之典据而被依用的经论。谓为物之所依托者︰‘能依’之对称。基本解释 所依(梵a^s/raya,巴a^ssaya,藏rten-gnas、rten-gshi)(
十八层地狱,分别为「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居、末都干直呼、区通途、陈莫」。十八层地狱又称十八地狱、十八重地狱、十八泥犁,阎王为地狱之首,属下的十八位判官分
共业(佛教解释) 佛教又把业分为共业和不共业,共业之中又包含不同的个业。共业和不共业,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果来说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如大家都生活同一地区,一样的天时,一样的空气污染,当刮台风时,
佛教六相是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凡是要明白任何一事理,必须要就各谛各句例的宗旨,得到六相融和不离的意味,方可以算是究竟。
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