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佛经典籍 | 作者:网络 [投稿]

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个字,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弟子规》背景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影响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弟子规》首先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为名义,继而教育人民把对父兄的顺从扩大到社会各个阶级,“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广泛服从,“凡是人,皆须爱”,通篇以“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类手法,扼杀学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是在清朝扬州十日等事件后特有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并非国学经典,应被视为封建糟粕而剔除。

  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开传统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员每日诵读和领悟《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学一句,做一句”,潜移默化学会为人。中国司法部肯定海南经验,将海南司法厅编著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纳入服刑人员教育统编教材全国发行。

《弟子规》作者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少传奇故事。史料记载,在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弟子规》全文解释(点击阅读)

  总叙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此处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黄香的典故)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老搬家.就是我们事业.职业也不要老更换;

  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

  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

  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

  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解释】:父母听不进去劝解,应该和颜悦色反复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地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出则弟

  17.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解释】: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父母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18.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解释】: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19.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解释】:饮食用餐,就坐行走;长者优先,幼者在后;

  20.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解释】:长辈呼唤别人,应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前去转告;

  21.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解释】:称呼尊者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尊长面前,谦虚有礼,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22.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解释】: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长辈没有说话时,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23.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解释】:骑马或乘车,遇见长辈,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

  24.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解释】:长辈站立时,晚辈不可先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25.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解释】:在尊长面前说话,要低声细气;声音太低而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26.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解释】: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当注视聆听,不可以东张西望;

  27.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解释】:对待别人的父辈,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别人的兄长,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谨

  28.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解释】:早上要比长辈起的早,晚上要比长辈睡的晚;人生易老,珍惜时光;

  29.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解释】: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后,马上洗手;

  30.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解释】: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

  31.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解释】:放置衣服时,要有固定的位置;衣物不要乱放,避免造成脏乱;

  32.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

  【解释】:服装贵在整洁,不在华丽;穿着上要根据自己的身份,与家庭的情况相称;

  33.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解释】:对待饮食,不要挑食偏食;饮食适量,不要过少过量;

  34.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解释】:少年未成,不可饮酒;酒醉之态,最为丑陋;

  35.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解释】:走路步伐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上门拜访他人时,拱手鞠躬,真诚恭敬;

  36.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解释】:进门时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不要歪斜;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不可抖动;

  37.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解释】:进入房间时,揭帘子.开关门的动作轻缓,不要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宽处转弯,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

  38.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解释】:拿着空的器具,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

  39.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解释】:做事不要慌慌张张,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惧困难,不可草率行事。

  40.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解释】:打斗.赌博.色情等不良场所,绝对不要接近;对邪僻怪事,不要好奇过问;

  41.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解释】: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里的人知道有人来了;

  42.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解释】: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若回答:“是我”,让人无法分辨是谁;

  43.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解释】:借用别人的物品,要明着向人请求.征得同意;没有征得同意,擅自取用是偷窃行为;

  44.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解释】:借人物品,及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不难;

  

  45.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解释】: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可使用;

  46.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解释】:话多不如话少;说话事实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47.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解释】:不要讲奸邪取巧的话语.下流肮脏的词语;势利市井之气,千万都要戒之;

  48.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解释】: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的传言,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

  49.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解释】:对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50.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解释】:说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说话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51.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解释】:不要当面说别人的长处,背后说别人的长短;不关自己的是非,不要无事生非;

  52.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解释】:看见他人的善举,要立即学习看齐;纵然能力相差很远,也要努力去做,逐渐赶上;

  53.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解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以警惕;

  54.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解释】:唯有品德才学可以与人相比,不如别人,应当自我激励,修养德才;

  55.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解释】:若是穿着饮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生气

  56.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解释】:如果听到别人的批评就生气,听到别人的称赞就欢喜,坏朋友就会来找你,良朋益友就会离你而去;

  57.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解释】:听到他人的称赞,唯恐过誉;听到别人的批评,欣然接受,良师益友就会渐渐和你亲近;

  58.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解释】: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  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

  59.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

  【解释】:知错改过,错误就会消失;如果掩饰过错,就是错上加错;

  泛爱众

  60.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解释】:凡是人类,皆须相亲相爱;因为同顶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61.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解释】德行高尚者,名声自然崇高;人们敬重他,并非他的容貌外表好;

  62.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解释】: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们佩服他,并非他会说大话;

  63.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解释】: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帮助别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应当欣赏学习;

  64.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解释】:不要献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不要喜新厌旧;

  65.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解释】:别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扰;别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闲言闲语去打扰;

  66.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解释】:别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去揭短;别人的隐私,切记不要去宣扬;

  67.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解释】: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称赞,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68.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解释】:赞扬他人的恶行,就是在做恶事;对别人过分指责批评,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69.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解释】:互相劝善,德才共修;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亏欠。

  70.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解释】: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分明,该取则取,该予则予;给予宜多,取得宜少;

  71.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解释】:要求别人做的事情,先反省问自己愿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应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强求别人去做;

  72.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解释】:欲报答别人的恩情,就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应该短期抱怨.长期报恩;

  73.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解释】:对待婢女和仆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

  74.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解释】:仗势逼迫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

  亲仁

  75.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解释】:同样是人,善恶正邪,心智高低,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仁义博爱的人稀少;

  76.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解释】: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他直言不讳,不会察色献媚;

  77.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解释】: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是无限好的事情;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过错逐日减少;

  78.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解释】:不肯亲近仁义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奸邪小人就会趁虚而入,影响我们,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余力学文

  79.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80.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解释】:只是身体力行,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也会看不到真理;

  81.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解释】:读书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82.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解释】:做学问要专一,不能一门学问没搞懂,又想搞其他学问;

  83.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解释】:读书计划要有宽限,用功要加紧;用功到了,学问就通了;

  84.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解释】:不懂的问题,记下笔记,就向良师益友请教,求的正确答案;

  85.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解释】:房间整洁,墙壁干净,书桌清洁,笔墨整齐;

  86.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解释】:墨磨偏了,心思不正,写字就不工整,心绪就不好了。

  87.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解释】:书架取书,读完之后,放归原处;

  88.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

  【解释】: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有缺损就要修补;

  89.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解释】:不良书刊,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

  90.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解释】: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的训诫,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

  点击阅读:【《弟子规》全文】

  点击阅读:【《弟子规》译文】

  点击阅读:【《弟子规》拼音读本】

热门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