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毒指的是贪欲、憎恨、愚痴。愚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一个。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有贪、嗔、痴三毒的存在,贪让人永不满足,嗔让人产生恶意,痴让人产生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贪欲、憎恨、愚痴。佛教中,通常用鸽子、蛇、猪代表贪欲、憎恨、愚痴三毒。
佛教的“十三难事”和“十六轻遮”指的是俗人出家时要符合的条件。俗人出家虽然有许多条件,但其中以“十三难事”和“十六轻遮”为典型,“难事”,是指受戒者作过不能受戒的恶事;“轻遮”,指的是身体具有某种缺陷。十三难事:1、边罪,指曾受具足戒但又犯了四根本戒的;
僧侣与俗人从外形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剃发染衣。僧衣、光头是人们区分僧、俗的第一标准,僧侣的衣服主要是三衣。 发式 佛教规定,僧人的头发,无论是男是女,自出家之时就要剃光。之后,每半个月就要剃一次,最长不能超过两个月,称净发。受戒的僧人,在头顶还要用线香烫出香疤,受沙弥戒时在头顶烫三个香疤,受比丘戒时在头顶烫12个香疤。 袈裟 佛教衣服对颜色、式样、裁剪方法和用料都有严格的规定。佛教认为,僧人的衣着要体现断除一切欲望,超越凡心的目的。所以,佛教崇尚的衣
佛教出家人一天的生活是紧张而繁忙的,不同的是普通人忙着讨生活,而出家人的生活则是忙着修行佛法。以下是汉传佛教禅宗出家人一天的生活情况。清晨两点,寺里的“夜巡”(相当于更夫)敲三下木板,把厨房的人们叫醒做饭。三点,再敲四下叫醒全寺僧人。然后,僧众们就起来洗漱穿衣,并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好队准备上殿。
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总的说来,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分别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与婆罗门教艰涩的教义相比,释迦牟尼的说法不立文字,简单易懂,且他一向主张众生平等,对于女性和奴隶也一视同仁,因此,佛教受到了社会底层百姓的欢迎。另外,由于许多僧院接近城市,一些商人和贵族与佛教多有接触,虽然他们不能成为全职的僧人
北传佛教,又称北方佛教,是指由西北印度途经中亚地区往东传人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包括由尼泊尔传人西藏、蒙古地区的佛教。由于这类佛教是由印度向北传播,所以被称为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北传佛教多以大乘佛教为主,流行梵文及汉藏文经典。
南传佛教,又称南方佛教,是指从印度传往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聚居区的佛教。由于它是从印度往南传播,所以被称为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南传佛教主要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巴利文经典。南传佛教传入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是佛教最早传人的国家。早在公元前247年,佛教就传入斯里兰卡,当时的锡兰王和诸贵族成为了最初的信徒,这也是印度佛教向外传播的最早记录。
汉传佛教,又称汉语经典系佛教或汉地佛教,是指在中国汉地用汉语传教的佛教体系,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随后的十多个世纪中,佛教克服了中印两国语言、文化的差异,消弭了中国本土宗教的排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派系,汉传佛教的发展历程了四个阶段。
中国佛教又称汉传佛教,主要有八大宗派,分别为唯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简称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大约在公元元年前后的一段时间,佛教开始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汉地。初期主要是翻译佛经。随着佛教在汉地的不断传播和发展,佛教徒和佛教学者的数量也空前增长,隋唐时期形成汉传佛教的鼎盛时期,各大宗派均已成立,发展颇具规模。但是由于佛教发展过程中本身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及三武一宗灭佛造成的四次法难,大量佛经典籍被毁,诸多宗派被严重削弱,无法重现昔日辉煌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乃《大宝积经》第九十一至九十二卷,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阅藏知津将全经内容分作十五段介绍。一、(序分)佛在鹿苑、与千比丘、五百菩萨俱;二、有诸菩萨业障深重、疑惑退转、弥勒菩萨慰问令喜;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一卷,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经集部。佛是指佛教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是指这部「父母恩难报经」,乃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梵语,译成中国语文,乃是大觉的意思。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卷,是后汉沙门安世高译。阿难问佛吉凶。佛答持戒是吉,犯戒是凶。并问答杀生恶意之果报,问答末世俗弟子之理生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说明学佛、做人的基本道理,可以说是初学入门的教材。佛告诉学佛者说,能够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一定得到吉祥自在。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六道是欲界众生的栖居地,如果不能证悟成佛,就只能在这六道中轮回。佛教认为世俗的世界是由所谓六道组成,众生就是在这六道中不断的流转轮回。这六道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和地狱道。六道的前三道称为三乐趣、后三道称为三恶趣。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早期佛教以说明人生现象为重点,而要说明人生,就必须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现象为何物的问题。佛教对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就是五蕴理论。也就是说,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法轮时,特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因此,「缘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谛」则是「他受用」之始。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因果定律,称之为「 缘起 」。
什么是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因能运载无量众生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在佛教的声闻、缘觉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发菩提心,即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佛教经论《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瑜伽师地论》谓初发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萨之行列。《发菩提心经论》说:“依思惟诸佛、观身过患,慈憋众生、求最胜果四缘修观而发菩提心。”
观音菩萨,西方三圣之一,代表大慈大悲,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以大悲显现、拔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不稍停息。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释迦牟尼佛,亦称“释迦文佛”、“世尊”。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母亲名摩耶。“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其实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义成”。悉达多太子降生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古印度。当时的风俗,女人要回娘家分娩。摩耶夫人回
菩提达摩(?——535或528)是梵文bodhidharma的音译,略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据《续高僧传》载,他是南天竺人,属于婆罗门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法。另据《景德传灯录》记载,他是南天竺香至国
菩萨,梵语是bodhisattva,巴利语是bodhisatta,一般音译成「菩提萨埵」。如果从梵语或者巴利语的词根上来解读,菩萨就是「菩提的追随者」,或者是「追随菩提的人」。因此,汉语经典一般将其译成「觉有情」。另外,菩萨在早期佛教的经典中,指的是对佛陀证悟之前的一种称呼。而且,我们去看佛传的时候会发现,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毗婆尸佛、弥勒佛在没有成佛之前,其称谓都是菩萨。因此,「菩萨」其实是对佛陀证悟前的一种称谓,而菩萨证悟之后叫叫「佛陀」。可见,菩萨
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据《续高僧传》载,他是南天竺人,属于婆罗门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法。另据《景德传灯录》记载,他是南天竺香至国王的第三子,属刹帝利种姓,通晓大小乘佛法,曾从般若多罗参学,与佛大先并称为“门下二甘露门”,四十年后传承衣钵。
中国佛教史上有“四大译经家”,他们是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义净。鸠摩罗什,意译为“童寿”,后秦僧人,祖籍印度,世袭高位,其父鸠摩罗炎放弃国相之位,出家为僧,后来到龟兹(今新疆库车),被龟兹王尊为国师,娶王妹为妻,生下鸠摩罗什,所以罗什可以说是龟兹人。
净慧法师,祖籍湖北新洲,生于1933年。1951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因敏悟过人,深受器重。改革开放,先后任《法音》杂志主编,柏林寺、四祖寺和玉泉寺方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法师提倡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举办“生活禅夏令营”等,使无数学人走进禅、了解禅,受用禅的智慧、禅的清凉、禅的慈悲、禅的洒脱。
广钦老和尚于逊清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诞生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姓家中。因家境清寒,其兄无钱娶妻,师四岁,父母将其卖壁至晋江县城南门外李家作养子。父李树,母林菜。师自幼即体弱多病,惟宿具慧根,随母奉佛茹素。稍长,养父母相续去世,所遗田地,近亲凯觎之。师深感世事无常顿萌出家之念,遂将田地分送近亲,投泉州承天寺出家。
印光大师(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是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 轮回的原因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无知,无知产生“行”,各种不同的“行”产生不同的业力,业力的存在导致轮回。轮回并非释迦牟尼佛所创,而是他把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加以发展而形成佛教的轮回思想。婆罗门教中的轮回是说自我轮回于天、祖、兽三道中,就像人从一间房子走进另一间房子。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