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策是指警察策励,精进修行之意。香板应与日本传回中国禅宗的“警策棒”相同,乃纠正僧众于坐禅之怠惰、瞌睡、姿势不正警醒用具。其状为长扁平形之木板,大小、形状、重量不一,通常长约四尺二寸,上幅稍宽,约二寸左右,柄部圆形。冬日所用之棒多为硬木所制,夏天则用软木制成,此系针对冬夏天所著衣服之厚薄而别。警策的方法,禅师先轻打瞌睡者之右肩,以示预告,后再重打予以警觉。受者合掌谢之,打者则横持警策问讯。又晨朝诵经、问答或挤斥挂单之僧侣时亦时警策,有时师家或以竹箆代替。
舍利(梵语sarira),即死尸、遗骨之意。又作实利、设利罗、室利罗。意译体、身、身骨、遗身。通常指佛陀之遗骨,而称佛骨、佛舍利。《金光明经》卷四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安置佛舍利之宝塔,则称为舍利塔;安置佛舍利之瓶,称为舍利瓶。在《浴佛功德经》中,将舍利分为二类,1、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即佛之遗骨。2、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即佛所遗之教法、戒律,而以舍利比喻之。卷四十则分为三类:1、骨舍利,其白色。2、发舍利,其色黑。3、肉舍利,
经箱是指收藏经典之箱。收藏卷子本的用具中有“经帙”,这是像竹帘一般将卷子卷起,分为布制与竹制。敦煌的卷子布,是在方形布的一角附以绳带。经典依其装方式,可分为“卷子本”与“册子本”,经箱除了经帙之外,同时也收纳卷子本与册子本。
净瓶(梵名kalasa),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在《敕修百丈清规》中说:“净瓶,梵语捃稚迦,此云瓶。”《释氏要览》中说:“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
尼师坛(梵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即坐卧时敷在地上、床上或卧具上的长形布。乃坐具之梵语音译,又作尼师但那、巴师但娜、(左宁右页)史娜曩。意译又作敷具、坐衣、随坐衣、衬卧衣,略称具。《五分律》卷九中记载,尼师坛是护身、护衣、护僧之床耨,故制之。《十诵律》卷十八中说,未敷尼师坛不得坐卧于大众之卧具上。
曲彔是椅子的一种,常见于禅宗公案中。原来是胡椅的俗称。又称为圆椅、交椅、参椅。其形状弯曲,有四脚,两脚交叉,有椅背;因为其形状屈曲,所以名为曲彔,乃是指其刻木屈曲的样子。后来“曲彔”一语亦被用于指称床,如《云门文偃禅师语录》卷上中说:“诸方老秃奴,曲木禅床上座地,求名求利,问佛答佛,问祖答祖,疴屎送尿也。”《大明高僧传》卷六中也说:“二十年来坐曲彔床。”在《普灯录·应庵华禅师章》中说:“虎丘忌日,拈香曰:‘平生没兴,撞著这无意智老和尚,做尽伎俩,凑泊不得。从此卸却干戈,随分著衣吃饭。
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一一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其中有无数化佛。《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记载:底沙佛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现今各大佛教遗迹中,如印度之阿旃塔,爱罗拉,我国云冈、龙门等石窟,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后世转为以石或木,作成橱子形,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此外,亦有奉置开山祖师像。
法器的种类有好几种,依功能来分类:第一种是引导唱诵节奏,让大众跟随法器整齐唱诵,如引磬、木鱼。第二种是报时的法器。丛林裡人众很多,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时间到了、要做什么,或临时集会等,就使用钟、鼓、磬、云板、鱼梆等法器为讯号。又如晨钟暮鼓,表示一天作息的开始与结束。钟声有警醒、警戒的作用,即使是鼓声也是乱中有序,鼓声中带有节奏,能让修行的人在精神、毅力上,随著声音、节奏有所关联。
衣襟,是盛花的器具。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他们一天的生活除了念佛、念法、念僧以外,还有经行等其他工作。早上也会和我们一样,用衣的前襟兜起香花供物,然后飞行到其他佛国去供养佛,就如现在的人,也要把供品放在篮子里提著去拜佛,自然就庄严了。
佛教的赞偈是有板眼、带节奏的。敲铛子代表一板三眼,即一个板有三个小节奏,四分之四、二分之四,所以需要铛、铪、木鱼来表现节奏。速度要快、要慢,在于铛子,它能带动大众的快慢;但是快,也有一个限度及标准,就如唱歌,可以唱快、唱慢,铛、铪配合板眼敲打,便可以庄严节奏。
拂尘,又称拂子、麈尾。乃将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称为拂子。戒律中允许比丘执持拂尘,以拂除蚊虫的侵扰,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较为华美贵重之物所成的拂子。经典中屡有菩萨或长者手执白拂的记载,如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尝执白拂,侍佛之右。
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一、钟。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佛教寺庙早晚课时,排班两边对面站立。转身向上,一声引罄;问询,一声引罄;完毕,转身对面站立。然后,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再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再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转身向上。
简单的办法,祈祷你的本尊(你信心最强的佛菩萨),念诵本尊圣号,发愿祈求他法力加持你的法器,本尊瑜伽(念诵本尊圣号或心咒,手结相应手印或但合掌,心观想本尊生起简单的说就是出现,然后放光现瑞,光照耀法器,同时法器也发出相应的光与本尊融合,但是心里要知道如幻如化非为真实,这段要根据本尊仪轨修持)。念诵念珠加持咒3遍或7遍,给法器吹口气。做你相应的课诵,如念诵经文等等。回向发愿,顶礼本尊,结束。
佛教的八大法器其实是指佛教的八种法器,金鱼、宝伞、宝瓶、妙莲、右旋白螺、金刚结、胜幢、金轮就是佛教的八大法器,佛教的八大法器其实是暗喻有关佛教的教义。金鱼是救济众生的教义。宝伞是佛的纯净美德覆盖一切的寓意。宝瓶是盛放灌顶誓水的的瓶子。妙莲是佛教的主要象征,被佛教誉为佛眼。右旋白螺是广及大众的说法,暗喻降魔。金刚结无头无尾,佛教比喻佛之说法无穷无尽,信徒以金刚结象征着接受佛法。胜幢是佛教的一种用以悬挂的装饰品,用珠宝等饰物的是宝幢,用金装饰的事金幢。
包括引磬在内的种种法器,想要学习时需要具备恭敬的态度。因为法器是龙天耳目,如同军中号令,护法龙天会依号令行事。因此,一般道场初学练习法器时都会在旁边贴一纸说明以示尊重:佛弟子练习法器,请护法龙天勿听。
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鱼鼓或鱼板,其形状、用法均与后世不同。在《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木鱼条中说:“斋粥二时长击二通,普请僧众长击一通,普请行者二通。”由此可知,古代的木鱼主要用来作为集合僧众的讯号。至于为何而做鱼形,《释氏要览》中说:“今寺院木鱼者,盖古人不可以木朴击之,故创鱼像也。又必取张华相鱼之名,或取鲸鱼一击蒲牢为之大鸣也。”《敕修百丈清规》中说,作鱼形是昼夜精进义:“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的资具,即为法器。
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佛教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自古以来,寺院每于晨昏都会敲钟击鼓,由于早晨先敲钟后击鼓,夜晚先击鼓后叩钟,所以有「晨钟暮鼓」之说。钟响,代表醒来了、觉悟了;暮鼓咚咚,表示偃旗息鼓,大家应该要休息。钟鼓,也就代表早晚作息的意思。现今的寺院,在大殿前的左右两侧多建有钟楼、鼓楼,分别安置钟和鼓,称为「左钟右鼓」。
“法器”一语,有两种含义,一种用来指符合修行佛道的条件、能够胜任佛教事业的人,此“器”,即“器量”之义;更多是用来指修行或进行佛事活动的器具、器物,这种概念上的法器,亦称道具、佛具、佛器。广义的法器泛指一切生活用具用物和修道行法的器具用物。狭义的法器仅指用来修道和做佛事活动的器具器物,尤指修法用的
具,就是尼师坛,是卧具,这是法师们有法会或者有活动,或者要作法的时候用的展具。古时候生活比较简单,物品也比较少。印度是热带,所以他就用一块具铺在地上打坐或者睡觉,或者铺在床铺上。这一个是为了保护衣服别弄脏,一个是当床用,当坐垫用。
为什么钵要叫应量器?因为在古代,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人拿的钵有大中小三个号码。假如食量比较大的人,他就要拿一个大钵。食量小的人,就拿一个小钵。然后食量中等的,就拿一个中等的钵。所以这个钵它叫应量器,就是应大家食量的大小自己选择一个饭碗。
出家人按照佛的戒律要求,出门的时候手里都要拿一根锡杖,那现在的出家人基本不拿锡杖,这是为什么啦?这其中是有很多原因的。在古时候锡杖它有很多用处。第一个用处,就是要测水里面的浅深。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那边恒河等等河流非常多,然后基本上印度的出家人,还有老百姓都是生活在河的两岸,所以每天跟河水接触的频率是非常高的,那要过河的
钟在佛门中具有断烦恼、长智慧、增福寿、脱轮回、成正觉的功效。千佛山有幅对联,其中有“晨钟暮鼓”。我们早上撞钟的时候,还唱诵《叩钟偈》:“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晚上撞钟则诵“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念这个偈。
有关钵的故事,最脍炙人口的就是金碧峰禅师与玉钵的故事。金碧峰禅师是一位道行高深的行者,他对世间一切都不贪爱,唯独对一只玉钵爱不释手,每回他都会先将玉钵收好,才能安心进入禅定。禅师一入定就是很长的时间,因此在他寿命将尽,阎罗王派遣阴差小鬼前来捉拿的时候,即使小鬼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找寻,
金刚杵有降魔的意思。原为古代印度的武器,由于它的质地坚固,能够击破各种物质,因此以「金刚」之名冠之。一般到寺院里,山门口总会供奉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进入山门后,来到四天王殿,则会见到手持金刚杵的韦驮菩萨。这个意思是说,平时我用慈悲来摄受你,但是当你顽强,我不得办法的时候,只有用金刚降魔杵,以力来折服你,这是所谓「爱的摄受,力的折服」之意。
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
‘蒲团’是用蒲草所编造的一种坐具。禅林象器笺说:‘坐物,以蒲编造。其形团圆,故言蒲团’。因为它的形状扁平而圆,所以也叫做‘圆座’。‘蒲’是一种水草,它的品质柔暖,最适合于敷坐之用。埤雅(初名物性门类,宋陆佃撰,共二十卷)中说:‘蒲:水草也,似莞而褊有脊。生于水厔,柔滑而温,可以为席’。
‘香’是佛教的供养仪物之一,它具有流布芬芳、消除秽气,驱逐蚊蚋、正念清神、表伸诚敬等作用。—僧史略云:‘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香为信心之使也’。‘香’有‘末香’、‘线香’、‘瓣香’等多种。‘末香’就是香木的粉末。香末可以点燃熏嗅,也可以加入油料,涂抹人身袒露之处,以防虫咬。所以也叫做‘涂香’。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