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初说因缘分。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首先讲说第一因缘分。问:“由于什么样的因缘,要造这部论呢?”
总论:“有一个法门,能够帮助众生发起大乘正信之根。所以,应当讲说。”“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
起信论者,乃马鸣大师为破小乘、外道邪见,宗百部大乘经典所作,以为发起正信也!故立论宗法界一心,开真妄二门,彻生灭之本、穷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观之妙门,总括一万一千余言;理无不尽、事无不该,可谓大教之关钥、禅宗司南也!
大者包含之义。乘有运载之功。起则对境发心。信则忍可印定。论乃假立宾主。问答发挥。决择正理。破除邪见。拣非经律。故以论名。○题中应分通别。上四字别题。别在当部。下一字通题。通于论藏。○题者头也。如人头目为五官之总。观其
《大乘起信论》一书言简意赅,通过「一心二门」的心性学建构,层层展开染净互薰的流转与还灭运动,法、报、应三身佛说,以及止观修习等大乘教义,明显地表现出对南北朝以来大乘佛教的中观、瑜伽、如来藏等各家学说,加以吸收融摄,并有意识地超越各家的争论,融会贯通,曲成无遗
佛法贵乎实践,觉证在于理明。如终日谈经解论,而不重行持;或虽朝夕苦修,却于经论弃之不顾,这两者都有偏失,无法获得真正的法益。本论的特色即是解行并进,析理微妙,能令学者心神领会,尤对修行的次第浅深、因缘厚薄、觉性层次,掌握独特的教学要诀,使人按图索骥,随顺而入,的确总摄了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
本文试用自创的「创造的诠释学」方法,重新探索《大乘起信论》的多门教义、深层义蕴与根本实义,藉以发现能予继承并发展此一论书既广又深的大乘哲理的一条新时代佛法理路。创造的诠释学分为五个步骤或层次,即「实谓」、「意谓」、「蕴谓」、「当谓」与「必谓」。
一、何谓乘。乘者:谓今有法焉,能运行,可容载,依经过及前进之轨涂,就此出及彼达之界地,而譬如车乘也。据兹所譬之法,或将‘见思十恶’为运载众生入三恶道之‘跛驴坏车’,当知此为引伸之说,未是乘之正义。何者?以其等于冥行险阻而堕坑落堑,不得谓之有前进之轨涂及彼达之界地故,简此不名乘故。依解深密等经论,说乘为五:由人行五戒
人生于两大之间。对于环境之森罗万象。莫不欲探讨其原。彼天之渊然而苍者。其上复何所有耶。地之庞然而大者。其中复何所蕴耶。山何为而峙。海何为而渟耶。鹄何以白。乌何以玄。松直而棘曲者。其理由又安在耶。乌呼。世之号称博学者。
夫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蹄;冲漠希夷,亡境智于能所。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沈,任因缘而起灭。虽复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源;静谧虚凝,未尝乖于业果。故
大乘者即发大菩提心,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即修菩萨行,自利利他,以证得佛果为究竟目的,此即大乘法。然欲达此目的,非先生起信心不可;何故,经言:「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是名信根。而信何事,即信发大
天台宗文集:北宋天台宗对《大乘起信论》与《十不二门》的诠释与论争义(龚隽) 一、经典诠释与正统性(orthodoxy)的建立 唐以来的中国佛教,天台已经逐渐式微,而处于社会思潮的边缘,思想上是禅、华严与唯识
佛教典籍简介:《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略称《起信论》。一卷。马鸣菩萨(100-160顷)造,南朝陈代真谛(499-569)译。 马鸣菩萨,付法藏第十二祖。印度佛教四大思想家之一。佛教诗人。中印度舍卫国娑
内容提要:本文就《成唯识论》和《大乘起信论》的熏习观进行了比较。本文认为《成唯识论》中的熏习是指前七识对阿赖耶识的反作用。《起信论》中所说的熏习一方面是说,末那识对真如的错觉(即无明)和遮蔽,另一方
自近代以来,虽然对《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但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对各宗派的巨大影响则不容怀疑。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看,《大乘起信论》自古至今一直被看作是大乘佛学入门
第二章 摄论学派及《大乘起信论》的传播 摄论学派是指形成于陈隋之际的以宣讲弘扬真谛所译《摄大乘论》为主的佛教思想流派,其研习者后世统称他们为摄论师。《俱舍论》是印度有部思想的产物,属于小乘佛教
印顺长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论以《大乘起信论讲记》为主 释圣严 提要 印顺长老一生治学,范围极广,首探三论、唯识,精研阿含、律藏,对《大智度论》的用力尤其扎实,对于阿毘达磨、大乘论书,对中国的天台
对无明的解读——以《大乘起信论》为例 凡是修行者都知道,修行的过程是建立在对无明一步步破除的基础上的。对无明的一步步破除正是走向解脱的道路。十二因缘以无明为首,可见无明是众生在缠与出缠的根本。
一、问题的所在 《大乘起信论》是一部对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论着。这部论着以真如缘起说为其理论基础,阐述了一心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在对一心、二门、三大作了详细的阐述之后,又指出了生起信仰大乘佛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