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圣严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圣严法师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
虚云禅师(1840--1959),湖南湘乡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虚云禅师,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院心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
有一位同学问,如果夫妇没法再相处,应否分开?还是继续维系一个外表看来幸福完整的家,勉强忍耐痛苦下去。我告诉他:“如果你觉悟的话,就不会有痛苦,你会活得很自在、很快乐。”我觉得夫妻两个人不能相处,要把不能相处的原因找出来,然后把原因消除。把不能相处的原因消除了,不就百年好合了吗!(网络)
「随喜功德」也是普贤十大愿之中的一愿,意思是随时将欢喜布施给他人。比方看到别人有成就的时候,不起嫉妒的心,随口说些讚歎的好话;看到别人失意的时候,不抱著幸灾乐祸的态度,随口说些鼓励的言语。除了随口布施欢喜,随手做好事,随心帮助人,乃至给对方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不经意的问安,都是随喜的功德。(星云大师)
金刚经讲话节选 佛光山 星云法师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星云大师)
「三界」,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分别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称「三界二十八天」。三界的果报虽然各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是都属于迷界,难脱生死轮回之苦,因此为圣者所厌弃。(星云大师)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星云大师)
简单地说就是善、美的好报。譬如:从小出生在幸福的家庭、长相端正、聪明灵巧、身体健康、心地善良、喜乐开朗;长大后求学顺利、事业如意、婚姻美满、善友众多;中老年后子女孝顺、名节清廉、知足常乐、长寿无病、能得善终等,这些都是所谓的福报。获得福报方法很多,也很容易。例如:(星云大师)
因果,不是一般劝善,教人做好事而已,因果,是人间的实相,也是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其准确性连现代的电脑科技也不如。《尚书》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因果报应是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的定律,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如《涅槃经.遗教品》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星云大师)
大家到寺院参访,经常会看到出家人敲打木鱼念经。很多人会讚美木鱼的声音好听,但更多人好奇:为什么要用木头作成鱼的形状,并且拿一隻槌子敲打呢?其实它是有意义的,有四点如下:第一、有精进的意义:我们看水裡的鱼,不管游水或静止不动,牠是不会闭上眼睛的。佛门以鱼的形象,来勉励大家在修行上,要像鱼一样精进不懈。甚至在鱼梆上会写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珍惜光阴,时不待人」,提醒大家惜时惜阴、努力用功。精进,可以改造自己懈怠因循的毛病;精进,是勉励自己向上最实际的方法,也是开发潜能的不二法门。因此,我(星云大师)
问: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答:当然可以!称念「阿弥陀佛」,西方三圣的阿弥陀佛手执金台前来接引,阿弥陀佛没来,就由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接引。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星云大师)
根据统计,目前不少国家都有自杀人数逐年攀升的隐忧,尤其在台湾更经常发生父母强带儿女一同自杀的案件。请问大师,佛教对自杀行为与道德问题有何看法?星云大师答:中国人说:“好死不如歹活”,但是有些人觉得自己活得没有意思,所以想要自我了断。
问:过去一些印度学人请问佛陀一些哲学问题,诸如宇宙有界限吗?佛陀涅槃后去了哪里?佛陀大多是一言不发,请问大师这是为什么? 答:你这个问题连佛陀都不回答,却叫我来代他回答,这是给我为难嘛!(笑
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这个题目不容易加以说明,因为如果我告诉各位人死亡之后很痛苦,大家可能会生起怖畏的念头,担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惨的境遇,如此一来反而不能认清死亡这个必然的实相。如果我说死亡之后安祥宁静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这是我们最常念诵的《普贤行愿品》里的一句,但是,关于普贤菩萨发下的十大愿行,也许我们并不了解。普贤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是有名的大愿王,也称“普贤萨埵”、“普贤大士”、“普贤如来”、“遍吉士”等,是毗卢遮那佛的胁侍。
暂无简介
星云大师问答
阿赖耶识的意思: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着我们流转五趣六道、轮回天上人间
星云大师对于经、律等佛教经典中教义的解释以及重要思想的阐述。以普渡众生为己任,将佛法发扬光大,让广大佛友受益!从中学习更多的善知识!
星云大师文章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明.憨山德清 这是明末憨山大师〈醒世歌〉里的一首偈语。 「红尘白浪两茫茫」,说明一个人生存在娑婆世间,就像红尘白浪似地前途茫茫,真是今日不知明日事。我们要如何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呢?「忍辱柔和是妙方」,我曾说过:要想创造一番事业,要想圆满地将人际关系处理好,必须常常赞美人、鼓励人,此外另有妙法,就是忍辱与柔和。 凡事忍让,不与人斤斤计较,即使受到委屈,遇到不如意也得承受下来。「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
说到涅槃,一般人以为佛教所说的涅槃,就是死了的意思,这是极大的错误。涅槃,又称圆寂: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净称寂。道德完成,就是圆;业障净尽,就称为寂。所谓涅槃、圆寂,它要具备“常乐我净”四种特性。也就是说,涅槃、圆寂是恒常的,是安乐的,是真我的
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这首偈语提到守护戒律的三种好处,为什么佛教经常强调持戒呢?其实,一个人想要怎么样收成,就必须先怎么样栽种。比方说,想发财,就必须先布施;想长寿,就必须要护生;希望家庭和睦,就不能邪淫;希望有
唐朝寒山大士的这首诗偈,道出了一个已证悟般若的悟道者心境,就像秋天空中朗朗的明月,映照在碧绿的潭水之上,清凉皎洁,无所染污,没有东西可以比拟,更不是任何言语所能形容的。有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其实都蕴藏著无边法界及般若风光
人在经过白天的喧嚣纷扰、紧张忙碌工作后,到了晚上,万籁俱寂,一个人独自享受片刻的宁静时光,这是人生一大幸福事。但是,如果这个世间完全没有一点声音,大地一片死寂,也是一件可怕的事。天地之间,虫鸣鸟叫,溪水潺潺,甚至风吹树梢发出的娑娑声,都能为人间
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岁月。在这一段漫长的人生里,如何去打发时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上的一般人,用吃、喝、玩、乐去打发时间,打牌、赌博,做无聊的事,来消磨岁月,这实在非常没有意义。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改变自己人生观的人事物,有的人因受到一句话的影响,而改变人生的方向,也有人是受到一个“字”的启示,而改变人生的抉择。
星云大师撰写的100篇祈愿文,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父母、对老人、对国家、对社会等的祝福祈祷,是一套普世通用的经典之作。
对联,起源于五代门联,为中国传统的实用文学。长久以来,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对联多被佛教界所沿用,而形成特有的寺院文学。寺院联语,即寺院里的楹联、对联,其特色在于文辞优美,饶富禅机佛理,有的令人会心一笑,有的发人深省,更有人受其启发而引以为
佛教讲“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不只是时间会过去,世间任何东西都会“过去”,“现在”不过是暂时的停留,“未来”的还是未知数。有人说“过去比现实美丽”,有人说“现在比过去进步”,所谓“白头宫女话当年”,可见过去确实值得回忆。
参禅,究竟是坐呢?还是卧呢?还是站呢?六祖大师说,禅非坐卧;坐、卧、立都不是禅。所以,六祖大师曾对志诚禅师说:“住心观静是病,不是禅。”那么,如何才是禅呢?
丛林里,其中一棵树长得比其他同类来得高大,就可以说这棵树“出类拔萃”;山岳在群山中显得高峻特出,这也算是“出类拔萃”。人群里,才华出众,优点很多,不同于一般的人,也是“出类拔萃”。
说到吃饭,有人为饱腹而食,有人为美味而食,修行人则是为维系色身、借假修真而食。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在生活的轨道里转开了:上学、考试、升学。就业、婚配、生儿育女,一环接一环,没有喘息的机会,总是要你往前走,总是要选择,或者这样或者那样。
未来在哪里?我们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最后稀里糊涂地离开——这就是多数人的现实。我们不知道,一旦错失今生,接着又是长劫轮回,很难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学佛,就是帮助我们把握这一难得易失的宝贵人身,通过对自身的认识,来改造它,升华它
一般人常以为,佛法要我们什么都不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佛法虽然教我们不要“贪求”,但却教我们要“求愿”,如此一来,个人不会失去奋斗的目标,社会也才有继续进步的动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