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佛纪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由欲界第四天兜率内院,降生娑婆世界南阎浮提印度,弥勒、文殊等亦随之下生人间。当时,波罗奈王,名波罗摩达。王有辅相波婆利,生一男儿,具三十二相,众好圆满,身紫金色,姿容特殊。(海天)
优婆夷教育与佛化家庭 太虚 ──二十四年十一月在香港东莲觉苑讲── 在释迦如来兴世的时代,印度有一须达长者,建设了一个祗树给孤独园请佛说法;这段因缘,中国学佛者差不多都知道的。还有一个优婆夷的领袖毗舍佉母,曾经在舍卫国施设鹿子母讲堂,请佛说法,作弘扬佛化的道场,是佛教史上最负盛名的优婆夷。然现在学佛的人,皆知有祗树给孤独园,对于鹿子母讲堂,则少有所知。今日感到张苑长在华南创开东莲觉苑,建筑富丽堂皇的房舍,如一新的世界,俨如毗舍佉母当时筑设讲堂,为佛弘法的道场一样(太虚大师)
太虚法师抗日护国事迹 作者:佚 名 太虚法师(1890—1947)是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倡导者,近代佛教领袖,曾任世界佛学苑苑长、中国佛教学会会长、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他针对清末以来佛教界的种种弊病提出“佛教革命”的口号,主张在教理、教制、教产三个方面实行革新,规划创建新型的僧团组织和制度,他主张推行贴近普通民众社会生活的“人生佛教”,并致力发展佛教教育。 心系民族,振臂高呼 作为中国佛教界的领袖,太虚法师在“九·一八”事变后,针对中日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义不容辞地对(太虚大师)
大师提倡人生佛教,主要的宗旨,就在以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人生,进化人生,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行,而隐摄天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的极果。以此宗旨来契合佛陀应化的本怀,契合现实人生之机,而使佛教能真正地深入到社会人群中去(群示合)
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洪金莲女士,在其专著《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第四章“僧伽制度的革新”中,有一小节述及太虚“佛教经济资源的开发”。她认为太虚在这方面并未做积极的争取或者经营、改善,以至于其计划中重大的改革事业,如佛化运动的推展,僧寺的整建(林速)
佛教与反侵略的意义 ──二十八年十月在反侵略中国分会茶话会讲── 今天承反侵略中国分会邵会长邀请,得到和诸位相叙的机会,很觉荣幸!又承邵先生和陈先生种种过分的称誉,太虚很不敢当!刚才邵先生对佛教宗旨与反侵略意义相符这一点,有扼要的阐明;陈铭枢先生又特别对佛教南洋访问团贡献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可见对于访问团有很深的关切,太虚谨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意见接受过来,作为访问团的指针。这次访问团的组成,大部份是靠了政府和社会上许多先生们的提倡赞助,太虚只徒负(太虚大师)
因缘所生法义 ──二十二年七月在牯岭大林寺讲── 一 法之义 二 因缘所生法义 三 以因缘所生法成善恶因果律 四 以因缘所生法成无我义 五 以因缘所生法明毕竟空义 六 以因缘所生(太虚大师)
僧伽与政治 太虚 问政而不干治──觉群社 ──三十五年七月作── 去年海潮音月刊曾刊出过宗教徒应有国大代表一文,本年一二月间醒心曾寄余论应组“佛教政党”一篇。继而在家出家少壮佛徒聒余倡导组织者不下十余人;间询长老缁素,则缄默持重,大多不以为可,余亦迟迟未决。顷又有长春般若寺道源来书,所言尤为激切。同时得缅甸通讯,则云缅僧在日军侵缅前,多数参加政治运动;日军侵入时,且多参加军事行动。但联合国胜利后,缅政府则以僧律禁僧预政;而战前缅僧约为二十万人,今则才七八万人矣,(太虚大师)
菩提场之念佛胜义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香港菩提场讲── 今日到了菩提场,各位正在举行佛七胜会,至诚念佛;这是学佛修行上必做的工夫。因为、没有天然的弥勒,自然的释迦,佛之所以成为佛,不是在迦毗罗国的王宫里就已成了佛,乃是经过几多年苦行后在菩提场始成佛的。所以、我们现在既同在菩提场,就把佛在菩提场成佛的意义稍为一说。 菩提(太虚大师)
太虚大师讲解
本文以近代佛教面临之种种困境及佛教界奋起之改革和发展为背景,从理论诠释方便化、信仰生活化、修持契机化、制度合理化等四个方面着重讨论分析了印光大师与太虚大师佛学思想之差异。并进一步指出这两种思想和而不同、异而相彰的互补性不但对近代佛教的复兴有着积极的
太虚大师文章
太虚大师,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890年1月8日),圆寂于公元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1904
药师本愿经讲记序 释迦世尊,于娑婆秽土,刚强难化之众生中,诞生成道,垂范四生,度脱九界,其无畏勇猛之精神,诚为不可思议者矣!故当时所摄化之大小乘弟子,无不具慈悲喜舍,四摄教化,狮吼象步,超然
太虚大师年谱目次 作者:印顺 吾亲教太虚大师,精识五明,殚心三藏。广长有舌,著作等身。如是我闻,契风旛之不动;应无所住,善内外而咸通。宁但辩才,已为破执。盖古之龙树、马鸣,今之道安、玄奘也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过的。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参禅,要得开悟的心很切,一方面读楞严经,一方面看语录及高僧传等。第三年又听讲了楞严经,对于天台教观已有了大体的了解。并旁研及贤首五教仪、相宗八要等。而参究话头的闷葫芦,仍挂在心上。 秋天去住藏经阁看藏经,那时喜欢
绪言 ‘佛教’,平常都以寺庵中之僧尼为代表,以为不过一种礼拜式之宗教,何学之可言!此曰佛学,未免有所未喻,故先将学字解释之。学字常义有二:一、是动词,如学习学作,凡有所摹效练习,均
悬 论 优婆塞戒经,即今日开讲之经。在未讲经文之前,先将宣讲此经大意略言之: 一 佛法与人生之关系 现在流行于人世之佛法,所以开导人生者最为深切,故先就佛法与人生之关系,分别明之。 甲
辨法法性论讲记 ──二十七年夏在重庆佛学社讲(附注)── 悬论 一 泛明五论 二 释本论题 释颂 甲一 所为 甲二 正论 乙一 略标 丙一 总标 丙二 别显 丁一 明法相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修学佛法有二:一、理解,二、行为。以理解贯入行为之中,则能行解一致;以行为履践理解之实,则能行解相应。先言理解,即是“无我缘成”四字。
佛观:一、佛之根本观念必在释迦牟尼佛。二、信释迦牟尼佛确得无上正遍觉,最高无上。三、毗卢遮那或大日或卢舍或金刚持皆为释迦牟尼大功德聚之别名,不得视为牟尼以外之他佛。四、他世界之阿弥陀佛、药师佛,或往劫之然灯佛等,皆由信释迦牟尼佛之说而知之者
在佛典里有这样的两句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在座的诸君,已是一个人世间的人,又能来到这儿听讲佛法,因此,我今天特提出此“学佛先从做人起”来讲。我们还保存着这人的身体,但在世间的难疗的生死中,我们说不定会堕诸恶道,到那时,有谁来听你的一腔哀声?
学佛的原因,就是我们平常的要求。平常有甚么要求?无非是要安安乐乐,无非是要永久安安乐乐,有此要求所以要学佛。依佛法说:无非为令世间解脱一切苦、得究竟乐。既要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所以就要学佛。
学佛是为什么,有一种人讲: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这种要求原来人人有的,何必要学佛才能如此?就眼面前说:比如有饥寒的苦恼,得了衣食,饥寒的苦恼离脱了,就可以得安乐。比如流离失所,漂荡无归,得有住所
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之需
提倡素食,大可以挽救世道人心也。原夫素食为中国佛教徒特殊之美德,然仅指汉人而言。盖世界佛教徒因生活环境之各殊,亦有肉食者,特皆重在戒杀生耳。例如蒙、藏之喇嘛,禁止畋猎、渔网,而不禁食羊餔牛酪。
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诞期的纪念日,并且是他的二九五〇年的诞期纪念日,我今天所讲的就是这个题目。我们必须先晓得了什么是佛,他是如何来的,然后我们方可以晓得今天的纪念是什么一回事。什么叫做佛?佛就是觉者的意义;
对于在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的进化论,太虚大师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对其思想特色进行比较分析,并以佛教教理为标准,进行批评、引导、融摄。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现实的如实认识,使得其教理和实践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进化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