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丕法师 后周道丕法师,是陕西长安贵胄里人,自幼抱着出世的大志,七岁就出家做和尚。十九岁时,长安发生战事,带着母亲到华山避难,住在山洞中,那时因为兵灾的影响,米价很贵,没钱买米,只得饿着自己的肚子,乞食供母。母亲问他:儿子吃饱饭了吗?他虽饥肠辘辘,但为了避免母亲伤心,回答说:我已经吃饱了。他的父亲是一位军人,在霍山的战役中阵亡,他母亲对他说:你父亲在霍山战死,尸骨暴露在风霜中,你能把它寻回来安葬吗?法师奉了母命,一路赶往霍山,寻取父亲的尸骨。可是他看到战场上东一堆西一堆
孝道 报答亲恩,名为孝道。在古代的人,百行以孝为先,天经地义,绝无疑议。不料近代欧风东渐,人们对于伦理道德的观点,不免有了变化,竟有狂妄之徒,创非孝之说。殊不知孝道为人类独具之理性,亦是人类特有之需要,此中包括了精微广大的道理。因此之故,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莫不以孝亲为至德要道。但是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差异:实因儒家所谓孝道,有迹象可寻;而释氏所谓孝道,专致力于根本,在迹象上则简略。有迹象可寻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根本者晦而难明。何以故?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规,所谓之孝道;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孝敬母亲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窦禹钧 凡是读过旧书三字经的人,都知道三字经中有这样的四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虽然这仅是寥寥四语,但窦燕山的事迹,证明因果报应确实不虚,足以劝世励俗。现在就把窦燕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时幽州地方人,因为幽州属燕,故名燕山。他是一个自幼丧父的孤儿,赖母亲抚养长大,事母很孝顺,对于母亲的话,从来不敢违逆。在那个时代的人,多数在二十岁左右就结婚,所以如果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儿子,就会感觉到无后为大的忧虑。可是禹钧到了三十余岁,膝下犹虚,正在愁眉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施灯 佛陀教导我们:应时常发高尚的愿望,看见别人做高尚的事业,心里要随喜。对于自己所做的功德应回向给一切众生。 发高尚的愿望,对于我们有人格和心智帮助很大。我们现在就举一个佛经里的例子来说明。《阿阇世王受决经》上记载: 阿阇世王用了一百斛麻油灯供佛,从他的宫门一直点到佛陀讲经说法的地方祗园精舍。其间距离共有六里路。在这六里路中,到处都有阿阇世王的油灯。 当时有一位贫穷的婆婆,看到国王这么发心,她在内心感叹自己的命运和贫穷,无法大量布施,但终于拿出她储蓄的两个铜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
虞舜 诗曰: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
陈荣 陈荣是福建建宁人,他对母亲非常孝顺。明朝天启年间,县城遭水灾,老百姓被水淹没漂流。陈荣和他母亲被冲散,在两处各自都抱著一根木头。当陈荣到达岸边时突然遇见了母亲。原来,一艘官船中有位郡守夜晚作梦,梦见神对他说:明天中午,有孝子来搭你的船。太守于是将船靠在岸边等待。到了中午,一根木头冲到岸边,陈荣就附在木头上。太守非常惊奇地问他:怎么你的孝心竟感动了上天呢?陈荣说:我哪里知道什么孝不孝,我只知道有个老母亲,一时一刻也不敢忘记罢了。
吴猛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王祥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黄香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父母是家 杨甫,是安徽省太和县人,从小父母就十分疼爱他,供他念书、吃穿一切。但是,他进城考试却没考中,出外做生意也没赚钱,想要娶个妻子,也没有合意的对象,但是,他的父母仍然认为很安心,因为杨甫总算平平安安的,虽然没做什么大事,或当大官,可是一家人却过得平淡自在。 然而,杨甫觉得每天这样过日子,挺乏味的,而且他认为人生无常,就有了出家修道的念头。一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就四处打听,后来听人家说,四川省无际大师的道行很高,他就决定辞别双亲,一个人出发到四川去访师求道。 当他抵达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崔沔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亲双眼失明,他就倾家荡产到处求医,为母亲治疗眼睛;事奉母亲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连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脱下来。每当遇到了佳节,或是美景良辰,他一定扶著老母亲赴宴,和大家有说有笑,使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后来母亲过世了,崔沔伤心到吐血;并且发心为母亲终身吃素;他爱哥哥姊姊,就跟爱母亲一样,他对外甥侄子,好过对自己的孩子。所得的薪俸,都分给了亲人,并且说:母亲既然已经过世了,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想她老人家在生的时候,最挂念的,就是哥哥、姊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孝媳 清代乾隆庚子年间,北平(即今北京)竹斜街发生大火,焚毁的房屋,达百余栋之多,死伤的民众,数以千计,一时大哭小喊,情况极为凄惨,至于损失的财产,更无法估计。可是在这一场大火中,也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奇迹,就是在火灾的断壁残垣之中,竟有一间破屋巍然独存,未被火焚。这一间幸运的破屋中住着什么人呢?为什么能单独避去火灾呢?据人们这样说:破屋中仅住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婆婆,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寡妇,她们姑媳二人,相依为命。老婆婆的儿子,早于几年前去世,邻村的人,很多来向寡妇说媒
杨香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顾态 顾态,是一位天性很孝顺的人。他的父亲娶妾,生了两个儿子,十分钟爱,顾先生以教书为职业,每年所得薪金,全数奉献给父亲。庚子年的春天,他受聘为张氏家塾的老师,到任的那日,张氏知道顾先生的孝行,就把全年的薪金,一次送给他,并且对他说;今天我送给你的银子,你的父亲不知道,这里有人出售田地,你可把这银子买田,到了秋收以后,可以获得几石的租米,这样才是增加收入的好办法,何必把薪金都给父亲呢!顾态回答说:父亲是我家庭中的家长,我的薪金收入,应该都给父亲分配应用,才能尽到做儿子的
蔡顺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山东孝子韩和平 百善孝为先。3月18日,山东商报刊发了寻访山东孝子第一期《李文华:带父求学的山大女硕士》,在读者中引发强烈共鸣,纷纷拨打热线,讲述身边感人的孝亲故事。日前,记者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在济南王官庄小区采访了精心侍母40年的韩和平,见证了这位下岗工人平实而朴素的真爱。 邻居眼中的大孝子 这么多年,他始终细心地照顾母亲,从没见过他惹母亲生气。每天,从早到碗,端茶送水。下岗后,更是一刻不离地照顾母亲。 3月20日,记者接到读者王女士的热线电话,在王官庄小区有一位大孝
孙瑾 孙瑾,是元朝时代的孝子。侍奉父亲及继母,竭尽心力,表现至诚的孝行,颇为当时人民所称道。父亲去世以后,棺柩停在家中四年,他忧伤万分,整日衣不解带,每天只吃稀粥,断绝荤腥,虔诚的念佛诵经,以期父亲魂超极乐。将要出葬的时候,雇船载着棺柩渡江,正值狂风怒号,波浪汹涌,可是当运柩的船刚开出时,顿时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好象行于平地一样,大家都赞叹这是孝顺的感应。 他侍奉继母唐氏,宛如母亲,有一年,继母胸部生了一个大痈,脓血淋漓,呻吟床榻,痛苦万分。他为孝心的驱使,不嫌脓血的污秽
杨乙 杨乙是江苏武进圩桥的人,曾经给同镇的徐老汉家当酒保,挣的钱,全部拿回家供养父母。一有空,他便独自伤心落泪,徐老汉瞧见了,告诫他别这样,他呜咽著答不出话来。一天,他突然要告辞回家,无论怎样留他也留不
杨孝子 杨孝子,是江苏省武进县圩桥里人。他的父母亲生活十分贫苦,并且体弱多病,终年与床褥为伍,苦水为伴,除了衣食以外,还要支出很多的医药费。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杨孝子实在无法负担父母亲的生活,万不得已,只好冒着耻辱做乞丐了。把行乞所得食物,供养父母,倘若父母还没有吃饱,虽然自己饿得饥肠辘辘,也不敢先吃,一定要待父母完全吃饱以后,方才进食。如有美好的珍贵食品,就跪在父母的面前,很恭敬的献给双亲吃。不仅在物质上,使父母亲的衣食满足,另在精神上,使双亲有所娱乐,可是地处乡
黄道贤 黄道贤,是元代的孝子。他自幼丧母,全赖父亲把他辛辛苦苦的教养成人。他深深地感觉到亲恩如海,因此侍奉父亲,竭尽心力,每天早晨及晚上,都要诚诚恳恳的向父亲嘘寒问暖,从来没有一天懈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王夫妇 周安士居士在阴骘文广义一书中说:痛哉!天下有茕茕无告,如孤儿弱息者乎?往昔父母无恙时,亦曾恩勤顾复,爱若掌珠,亦曾捧负提携,恐其不寿,谁料中道丧殂,骨肉捐弃,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于无如何者也。嗟呼!人惟推己及人之念,最为平恕尔,假令吾之子女,零丁孤苦,忽有仁人君子,扶持而卵翼之,吾之感恩为何如者!以上一段话,说明天下最可怜的人,无过于幼失父母的孤儿,而世间最大的救人功德,也无过于拯救养育无父无母的孤儿了。现在我们要讲一则救养孤儿的因果报应故事,这故事发生于九年以
孝心 他们是一群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侍奉着自己的双亲、自己的公婆、岳父母或是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老人。端屎端尿,床前身后 生命因三个儿女延续 如果不是弥漫在房间里的中药味,你很难想象眼前的杨丽娣是一个尿毒症患者。 杨丽娣今年53岁,家住铁力市。大女儿28岁,二女儿27岁,小儿子26岁,三个孩子都在哈市工作。去年,身体日益瘦弱的杨丽娣在铁力市的一家医院确诊为尿毒症。别治了,这病治不好。治得家破人亡,把全家人都坑了。不能告诉孩子
巨人,也会变老 有个女生,跟家里处得不好,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家,她发现年老的母亲走路一跛一跛的,原来,是母亲的脚指甲太长,长到肉里面,造成流血、流脓。这时,她认真地看着很久没有正眼看过的母亲,才意识到母亲已经年老,老到已经没有办法弯下身来剪趾甲了。 她哭了! 此后,她每月回家,用一盆温水为母亲泡脚,泡软趾甲后,再帮母亲剪。 一直以为,父母也应该跟我们一样能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直到最近几年才知道,为了怕我们不耐烦,父母往往忍住了想说的话、想做的事。 那次,我们五姊妹只凑足
黄庭坚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徐积 徐积,是江苏省淮安县人,在三岁时,父亲就已去世,他每天晨晚,跪在地上哭呼父亲,十分悲哀。少年时,读诵孝经,想到父恩难报,常常流涕不止。二十岁以后,跟从胡安定先生求学,深得孔门正心诚意的道理,因此事奉母亲,更加谨严,除非遇有极重要的大事,决不轻易离开母亲的身旁,每天衣冠端正的侍候,备了丰美的食物孝养。后来他赴京参加考试,因为不忍离别亲爱的妈妈,就背负着老母徒步进京,真是形影相随,朝夕相伴。他的父亲名石,因此他生平遇见了路上的石,不忍加以践踏,有人对他说:你要避免践踏
顾恂 江苏昆山的顾恂五十岁了,生了个儿子叫顾鼎臣。稍稍长大一点时,写了一篇陈述自己衷情的表文,每天晚上焚香,告请上天,愿意把自己的寿数加给父亲。慢慢鼎臣长大成人了。一天晚上,他作了一个梦,梦见一只黄鹤从天上飞来。走近一看,原来是他自己焚烧告天的表文。表文后面写了一个很大的元字,下面用朱砂红笔批注说:鼎臣愿减少自己寿数加给父亲,出于一片至诚之心,父亲增加二十四岁,儿子中状元。后来顾恂寿命果然活到八十多岁,亲眼看见鼎臣中了状元,名满天下。
吴老人儿媳们 清代江苏省崇明县,有一位吴姓老人,生了四个儿子,因为家中赤贫如洗,把儿子都卖掉,以求眼前的生活。那四个儿子都在富人家中当奴仆,长大以后,都赎身自立,各人娶了妻子,大家同住在一起。起初,他们奉养父母,是一月轮流一次。 可是儿媳们说:一月一轮,必定经过三个月后,才有侍候父母的机会,这样对父母太疏远,应当一天一轮才好。后来觉得一天一轮,还是要经过三天以后,才能奉养父母,仍是太疏远,应当一餐一轮更好。从此以后,他们改为每餐轮流,譬如早餐轮到大儿子奉养父母,午餐就轮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王裒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自强不息 一年里,相依为命的父亲6次发作脑溢血,右半身一度完全偏瘫;紧接着,又是糖尿
忍辱太子 在毗婆尸佛时候,婆罗奈国的国王,聪慧贤能,很受国人尊敬。可是国王没有子女,这使国王很忧郁。后来经过十二年不懈地向天神祈祷,王后终于生了一个男孩。 这男孩生来心地慈善,相貌和悦,具备大人物的面相。国王欢喜异常,召集群臣为太子占卜凶吉,并给他起名叫忍辱。 忍辱太子逐渐长大,乐善好施,对众生尽施仁慈之心。当时国内有一个奸臣看到太子如此贤德,很是嫉妒,总想除掉他。这时国王突然患了重病,危在旦夕。国中上下都为国王的性命担忧,忍辱太子召集父王的群臣说:父王的病情非常
每天晚间六时到六时半,地方新闻结尾时,常常会播出一则当天社会上发生的趣事,博人一笑。最近有几个画面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感人,因而侧记下来和大家分享。画面之一是:一家人养了一只黑色的母狗,和一只体态很大的白猫。母狗生了四只小黑狗,男女主人都外出工作,怕母狗跑远了,用条绳把它拴在树上。但是四只小狗不听母亲的管教,满院子乱跑,母狗急得在树下绕圈狂叫,小狗却听而不闻,更四散往草丛里钻。
魏母 魏母陈悟证居士,是清代末年湖南郴州诗人陈筠心先生的孙女,也就是邵阳佛学巨子魏默深大德的孙媳。他的儿子魏逖先,法名真安,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经讲述他母亲割臂疗亲的孝行,极能劝世励俗,现在写在下面: 魏母十二岁的时候,她的父亲远出谋生,因此只有她一人在家侍奉母亲。有一天深夜,她的母亲忽患急病,吐血不止,这时家中没有一个男子,母女二人,惊惶失措。正在危急的时候,她毅然割下左手臂上的一条肉,煎了汤给母亲吃,说也奇怪,她母亲喝了汤以后,吐血立止,转危为安。当时她为了顾
宗赜禅师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湖北襄阳人,自幼丧父,他的母亲陈氏,把他带往舅父家中抚养。少年时代,读诵儒书,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忽然觉悟人生的无常,立志修学佛法,礼长芦秀禅师出家,参通玄理,深明宗要。想到母亲养育的深恩,当图报答,就迎接母亲在寺内方丈东室,朝夕侍奉,除了供养丰富的物质外,更恳切的劝导母亲念佛,修学净土法门,过了七年,他的母亲在念佛声中,安详生西。禅师曾著劝孝文行世,共一百二十篇,前一百篇,说明物质的奉养,是世间的孝,后二十篇,说明劝父母修净土,是出世间的孝,往
姜诗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
矮人孝子 记者要拍照时,他说:先给我妈照。看到母亲比较拘谨,他又走过来说:妈,笑一笑。 家里家外的活他一个人都包了 每天都给母亲揉腿 他的爱情在哪儿本组图片 记者 王振东 董海东 摄 孝行一:晚上给瘫痪老父揉腿,天亮抱着父亲大腿睡着 孝行二:护理瘫痪父亲15年,接着又照料瘫痪母亲8年,每天接屎接尿 孝行三:每天先喂父母吃饭,自己吃剩下的,86岁的母亲在村里最高寿 孝行四:矮小身躯独撑起养家重担,种地、养鹅 孝行五:20多岁时有人提亲,为照料瘫痪父亲,他咬着牙没有同意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
山东孝子 百善孝为先。3月18日,山东商报刊发了寻访山东孝子第一期《李文华:带父求学的山大女硕士》,在读者中引发强烈共鸣,纷纷拨打热线,讲述身边感人的孝亲故事。日前,记者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在济南王官庄小区采访了精心侍母40年的韩和平,见证了这位下岗工人平实而朴素的真爱。 邻居眼中的大孝子 这么多年,他始终细心地照顾母亲,从没见过他惹母亲生气。每天,从早到碗,端茶送水。下岗后,更是一刻不离地照顾母亲。 3月20日,记者接到读者王女士的热线电话,在王官庄小区有一位大孝子,精
庾黔娄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七旬老汉 105岁老人连细妹爱跑爱跳,虽年过百岁,依然身体健朗,这与一直照顾她生活起居的儿子郑裕瑞分不开。现年73岁的郑裕瑞,三十多年来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块,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老母亲。 揣摩耳聋母亲心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连老的听力下降很严重,不像过去那么喜欢和子女们交流。平常没事的时候,郑裕瑞就常和她聊天,渐渐地学会了如何揣摩母亲的心思,母亲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他都有办法揣摩出她需要什么。 如果看到老人吃饭时哪盘菜没动过,那下顿保证就会出现一道新的菜肴,郑裕瑞总想方设
从23岁到47岁,他放弃了成家念头,放弃了出国工作机会 为照顾因脑出血成为植物人的父亲,当年23岁的王希海不仅放弃了出国工作的机会,还放弃了成家的念头,如今,47岁的他已经照顾父亲24年,80岁的老人身体状况依然不错。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系统治(“家国同构”,混淆群己权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礼教准则,是汉民族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罪恶糟粕极具争议和威力的混合体。
五、如何看待你家小菩萨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础,家庭成员关系的和乐、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升个人品质,进而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 不过,这几年台湾的社会转型快速,每个人在日常的食衣住行中,时时都要面对多元、混乱的社会价值观,而在这些大变动的社
我是学佛后才懂得孝顺公婆的 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过的更好。媳妇和婆婆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就像牙和舌头一样,配合的再好,也有打架的时候。但是在问题出来之后怎么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却是方法的。南无阿弥陀佛,说起来果玉都很惭愧,但既然是自己不光彩的历史就该让它见见光,给自己一个忏悔的机会,虽然老人不再怪我,但每每自己想起内心都很难过,感恩阿弥陀佛慈悲加持让我写下这篇忏悔文,也以此警戒自己在以后的修学路上必须孝养公婆如自己的父母。
从23岁到47岁,他放弃了成家念头,放弃了出国工作机会 为照顾因脑出血成为植物人的父亲,当年23岁的王希海不仅放弃了出国工作的机会,还放弃了成家的念头,如今,47岁的他已经照顾父亲24年,80岁的老人身体状况依然不错。
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开始爱着我们,直到永远。父母的爱,是一种对儿女天生的爱,自然的爱。
四 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 我今天是根据复兴宗教的基本立场,同时探讨宗教界对于家庭问题及家庭建立的重视,而提出如下的几点浅见,向各位先进请教。 站在宗教的立场,对于现代的家庭,应作怎样的努力和怎么样的宣导才好。我们的宗教一向被认为是消极的、是厌世的、是逃避
今天见了老同学,开车来接我去他家里,他在上海卢湾区买了2栋房子,3 6万每平方米,大约250多平米,将近花了1000万。他买房子就是想让老爸老妈能开心,自己能在身边照顾他们。他请我去吃枣子树的素食时候告诉我他这几年的赚钱经历,他说:其实不是我多能才赚到这些钱,很多钱就像给你送来的。
给大家讲两则故事,我身边的真人真事。在上一家公司上班的时候,同办公室有一个女孩子92年的!属于那种情商智商都超高的人,并且爱情事业两得意的娃!工作上面我们经常有合作,所以时间一长,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发现她是一很爱父母,很孝顺的女孩子,她是湖南常德人,家里独生女,父母做点小生意,她总觉得多辛苦不容易,所以很小就知道帮着父母卖东西,所得到的钱也全部都给父母,长大了工作每个月都给父母很多的生活费,有一次跟我说,哎!没钱用了,我好奇的问,不是昨天才发的工资吗?
村里有两兄弟,因父早逝,由母亲背着要饭才算长大成人,成了家。但这两兄弟是附近有名的不孝之子,不逆不道之人。特别是老大,夫妻二人,更是人见人恨。他们不但不给老母吃饭,赶出门外,还常毒打老母,打得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南北朝时的北齐,在邺下有一位道纪法师,他的修学以《成实论》为主,著有《金藏论》七卷,并在邺城东郊讲解此论。每次欲往东郊讲经时,他总是将他的母亲和经书佛像一起挑着,经书佛像在一边,母亲在另一边。不仅如此,道纪法师考虑到无论是经典还是母亲,为表恭敬,都不可以背面相对,因此以肩横着担荷,十分辛苦,当时人称为“横担纪”。
目连,又名目犍连,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神通第一。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叙述了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在中国流传甚广,曾经是大量戏曲的题材。故事的内容是: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青提夫人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其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
李宗吉七岁时父亲往生,那时上初中要六块钱,孤儿寡母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所以他就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书本一把火烧掉,隔天妈妈就把他带去当学徒。老板看这个孩子蛮忠厚,有心要栽培他,但也要试探他,常把钱随便扔,他每天打扫都可以看到五毛钱、一块钱,都老老实实地交给老板。
多年前有个叫王满意的,还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孝子。四十多岁,外表憨厚老实,无论和谁说话都会憨憨一笑,有的人调侃他的小短腿,他也不生气。这位孝子乐于助人,谁家有个啥事,不用招呼,肯定主动就去帮忙,还是生产队的小队长,人缘非常好,唯一可惜的是没有子嗣。
周道丕法师,是陕西长安贵胄里人,自幼抱着出世的大志,七岁就出家做和尚。十九岁时,长安发生战事,带着母亲到华山避难,住在山洞中,那时因为兵灾的影响,米价很贵,没钱买米,只得饿着自己的肚子,乞食供母。母亲问他:“儿子吃饱饭了吗?”他虽饥肠辘辘,但为了避免母亲伤心,回答说:“我已经吃饱了。”
唐朝时,五台山有个僧,法号必救,德行好。阎罗王都很恭敬他。山下有个人,叫做王有相,有一天他梦见黑白无常跟他说他寿命不远。他说:我死了无所谓,但我父母没有奉养,所以希望能等我父母百年后,我就死而无憾,希望阎罗王能满足我的要求,我感激不尽。黑白无常就跟他说,你去找必救禅师,阎罗王很敬重他,你去求他,也许有转机。王有相就连夜找到了必救禅师,跟他说,自己上有老母要侍奉,等我母亲百日后再抓我去。必救禅师入定后,出定,跟他说,看你如此孝顺父母的份上,命运会有好转,但以后一定要行善积德。
夏天时,林立的父母来北京玩了几天,他请了年假,全程陪同。父母从乡下来到首都,眼睛看什么都好,玩得也特别开心。父母回去时,他又买了许多特产,让他们大包小裹带着。父亲对他向来严肃,几乎从没夸过他。
朋友参加完姥爷的葬礼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听完,我俩一起哭了很久。在姥爷快过世的那些日子,胃口已经很差了,每天能吃下的东西少得可怜。于是妈妈到处搜罗姥爷没吃过的东西,给他尝鲜。那天妈妈带去几颗莲雾。姥爷半躺在床上,吃完一颗,又吃了一颗,然后定定地看了妈妈很久,然后说:“谢谢。”
鹃鹃原本在美国工作,公司给她的待遇很好,再加上单身,生过得很逍遥。前一阵子她住在台湾的母亲罹患脑瘤,开刀后复原得很慢。鹃鹃立刻请调回台,找了间公寓,把母亲接到身边就近照顾。鹃鹃不是家中的独生女,上有大姐,
唐朝初年,有个将军名叫李勣ji1,早年立过大功,后来被封为英国公。 李勣的姐姐年老体弱,经常住在他家。他对姐姐问寒问暖,照顾得非常周到。 有一次,他姐姐患病,吃不下饭。李勣知道了,立刻亲自到厨房为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