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胜寺
实胜寺于崇德三年(1638年)建成,太宗皇太极曾亲主内外诸王、贝勒、大臣及留居沈阳的朝鲜世子参加了落成典礼。清雍正四年(1726年)大修,以后屡加修缮。清朝历代皇帝均对实胜寺十分推崇,皇帝每次东巡都要到实胜寺朝拜,以喇嘛教结交人心,炫耀祖宗功德。乾隆皇帝就曾四次巡幸此寺并咏诗纪事,盛京(沈阳)新上任的大小官员也要到该寺拜佛受樱由于该寺受到皇帝重视,至今保存完好。1984年以来,翻修了大殿玛哈噶喇佛楼、经房,重建了山门、天王殿,新建了10间配房。
实胜寺占地七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整个寺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分为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和大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配殿、玛哈噶喇佛楼、经堂及僧房等,规模宏大,布局严整,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显示出很高的建筑水平。
实胜寺
场馆名称: 实胜寺
场馆又名: 皇寺 莲花净土实胜寺 黄寺
场馆又名: 皇寺 莲花净土实胜寺 黄寺
场馆位置: 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
关键词或主题词: 辽宁省
辅助分类项: 佛教
实胜寺是莲花净土实胜寺的简称,因是清太宗皇太极赐建,又称"皇寺",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东北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黄教。皇太极当政时,每年正月上旬都到皇寺拜佛。
乾隆皇帝四次东巡均必临皇寺拜佛。
大殿是实胜寺主体建筑,殿高十余米,建筑在青砖平台基础上。周围内廊有24根鲜红的明柱,横五楹进三楹。为飞檐斗拱歇山式木架结构,盖着金黄色琉璃瓦镶缘剪边,显得富丽堂皇。大殿正中供奉六尺高释迦牟尼塑像,体态丰盈,面目慈祥。左右供阿难、迦叶、弥勒佛、燃灯佛、莲花生大士、无量寿佛,弥勒佛左边有黄教祖师宗喀巴塑像。上有十八罗汉,下有八大金刚,形态各异,形象生动,具有鲜明个性,均为上乘艺术佳作。殿内雕梁画栋,两根顶梁的柱上绘有金龙盘柱,天棚为藏式风格藻井。天花板上彩绘的极乐世界——佛城,线条细腻,色泽明快,极富感染力。殿内还藏有多种经卷和乐器,亦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大殿西南有一座两层飞檐斗拱歇山式木架结构小楼。这便是玛哈噶喇佛楼,系当初专为供奉玛哈噶喇金佛而修建的,并因此而得名。寺内石碑记载:“至大元寺主时,有喇嘛帕斯八用金铸护法玛哈噶喇,奉祀于五台山。后请移于沙漠。又有喇嘛夏儿巴忽秃兔,复移于大元裔插汉儿灵丹汗国祀之。我宽温仁圣皇帝,徵服其国,人民咸归。时有喇嘛默儿极,随载而来,上闻之乃命众喇嘛往迎,以礼接至盛京西郊。”玛哈噶喇金佛供在楼上,楼下为葬着盛京默儿极喇嘛遗骸木塔。清帝每次来巡都要拜玛哈噶喇金佛。金佛为站像,双手捧降魔杖,高约一尺二寸,重64.5市斤(过去16两为一斤,整为一千两,故又称“千两佛”),呈古铜色,造型极为生动。建楼时为防止金佛被盗,在楼梯口加锁两道,并下设大翻板,以禁人踏入。金佛1946年被盗,现在的佛像为1990年的泥塑品。楼的下层有佛塔一座,里面葬有默尔根都尔吉喇嘛遗骨。寺中现供有僧舍利八粒。
进山门,右边的钟楼内悬挂着一口千斤重的大铁钟,喇嘛按时敲钟报时,钟声浑厚悠扬,全成可闻。伴着钟声,人们晨起迎朝晖,傍晚送夕阳,自有一种怡然安乐之感,这便是过去有名的沈阳八景之一“黄寺鸣钟”。左边的鼓楼内放一大鼓,夜间以击鼓报时辰,声音低沉而远播,依更次而有别。
从天王殿中间大门进去,可以看见左右两座碑亭,亭内各树石碑一通。右侧石碑正面刻满文,背面刻汉文;左侧石碑正面刻蒙文,背面刻藏文:这就是有名的“四体文碑”。碑文详细记述了建寺的始末及殿宇规模、供佛排列等内容,为实胜寺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天王殿为三楹歇山式建筑,殿内“四大天王”彩绘造像栩栩如生,威武刚烈,令人生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中间供奉弥勒佛,弥勒佛?背后是护法韦驮。
实胜寺
实胜寺不仅以建筑装饰华贵而著称,更以其倍受清帝的青眯而闻名于世,该寺因天子多次临幸而香火兴旺、蜚声于寺院之林。乾隆皇帝四次来此,并有《题实胜寺》诗:“天聪建年后,蒙古曰观来。是皆奉佛者,梵宇于是开。神道而设教,易语理最该。圣人岂外兹,所谋远且恢。是寺名实胜,徵明德胜回。上下同努力,成功资众财。”
实胜寺现任住持益西丹森仁波切。
实胜寺的建立是清军入关前藏传佛教在后金(清)政权辖区活动的一件大事。藏传佛教在继元代的鼎盛之后,历经明代几百年教派林立、互相争斗的局面。至明末,逐渐形成以格鲁派占优势的新局面。藏传佛教向外传到广大蒙古地区,成为蒙古族全民信仰的宗教。在这种形势下,以格鲁派为首的藏区政权上层集团积极寻求新的政权力量的支持,而崛起于东北地区的后金(清)政权便成为藏传佛教积极联络和寻求支持的目标。实胜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寺院曾于雍正四年(1726)进行过重修,又名莲花净土实胜寺,俗称黄寺或皇寺。实胜寺中的《实胜寺碑》记载:实胜寺原有大殿五楹,装塑西方三圣像三尊,左右列阿难、迦叶、无量寿、莲花生、八大菩萨、十八罗汉。东西庑各三楹,东藏如来一百零八龛托生画像,并诸品经卷。西供玛哈噶喇。前天王殿三楹,外山门三楹,至于僧寮、禅室、钟鼓音乐之类,全部具备。现在寺院为两进院落,由两层青砖墙围起,占地约5500平方米。整个寺院由南向北建筑在中轴线上,山门两侧是钟楼、鼓楼,天王殿和大殿之间东西都有配殿,大殿两侧有经房和更衣房,大殿的西南有玛哈噶喇楼。天王殿后有座亭,亭内石碑上以满、蒙、汉、藏四种文字记述了玛哈噶喇金佛的铸造及迁移的经过。大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为五间重檐歇山式,盖黄琉璃瓦边剪边。殿内供有释迦牟尼、弥勒、无量寿等佛的造像;上有十八罗汉,下有八大菩萨。天王殿为三间歇山式建筑,殿内有四大天王的彩绘造像。玛哈噶喇楼为两层歇山式木结构建筑,是专为供奉玛哈噶喇金佛而建的。楼内有玛哈噶喇金佛一尊,传说由元代八思巴亲自主持铸造。玛哈噶喇,又作"摩诃葛利",意译为"大黑天"。本是印度崇拜的一种神,传说是大自在天的化身,又说此大黑天为战神,礼祀此神,可增威德,举事能胜。后来,玛哈噶喇被佛教接纳,成为密宗护法神之一。在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又把玛哈噶喇介绍给元朝皇帝,自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命阿尼哥塑此神像后,历代蒙古皇帝都奉此为保护神。此神像曾秘密供奉于山西五台山,后又移至八思巴的故乡西藏萨迦地方供奉,几经转折,至满洲崛起时,又有墨尔根喇嘛载此神像归顺皇太极。因此,此神像历元明两代传至入关的清廷,受到皇太极的供奉,并专建实胜寺内楼亭供奉此佛像。后此佛像被盗走。楼下有小塔,葬有莫尔根都尔吉喇嘛的遗骨。
寺内尚有实胜寺碑两块,在寺内前庭东西两侧。东侧石碑前镌满文,后镌汉文;西侧石碑前镌蒙古文,后镌藏文。碑文文字通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寺内原藏有皇太极为寺开光时赐的腰刀一柄及努尔哈赤宝剑,现珍藏于沈阳故宫文物博物馆。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寺内的主要建筑进行了修缮,1985年又修复了山门、大殿和佛楼。实胜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照寺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及摩椴楼为中轴线,组成四进式院落东西配以展庑、禅房、花园等。山门前高台砌筑,石狮列峙。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西北城上嵌碑碣8砖;东北墙下立着明、清时重修碑。
广西南宁天宁寺“先有天宁寺,后有南宁城”,历史悠久的天宁古寺,前身为始建于唐朝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龙兴寺,是南宁创建年代最早的佛敦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280年的历史了。
据清代《宜宾县志》和《叙州府志》载:千佛台,于中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开凿,并先后在千佛台上建千佛殿、观音殿。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始建佛祖寺。时香火鼎盛,成为蜀南佛教丛林。北宋黄庭坚留有“
安国寺俗名北寺。在县治西北二百五十步。唐开元元年(713)建。初名镇国海昌院。(安国寺志:会昌初〈841〉莲花涌地而出,僧法昕乃於放生池废址肇葺禅居,延齐安国常主院焉)。会昌五年(845)废。大中四年(
般若寺是都江堰市城北胜境之一 ,坐落在丹凤山南麓,始建于明代宣德四年,明末被毁,清康熙三十八年有僧海林,自郫县金龙寺来开山修葺,又得楚僧东影飞锡于斯,募资纠工,于雍正四年重修殿宇。
广福寺,亦称“庄子沟寺”、“光福寺”。位于川口镇西北13公里处,在今北山乡西北4.5公里的庄子沟村。建于民国五年(1916),主寺莲花台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举行庙会,请来数僧念经。1958年有殿堂3间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
江西省云居山真如寺也叫九江真如寺,真如寺位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云居山真如寺,因山峰常年云蒸霞蔚,李唐后改称云居山真如寺。古往今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称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