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舜法师
宗舜法师,1967年出生,湖北武汉人。出家前长期从事教育、宣传工作。出家后一直负责佛教教育、弘法和研究工作。现任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部主任,西园寺副寺。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在研究所主要担任《菩提道次第论》、净土宗发展史等课程的教学。
教学之余,主要从事敦煌文献、净土宗和菩提道次第论等方面的研究,撰写了三十余篇研究论文,在《世界宗教研究》、《敦煌研究》、《禅学研究》、《法音》、《法源》(中国佛学院学报)、《诗选刊》半月刊(西安)、《闽南佛学院学报》、《僧伽》(台湾)、《南洋佛教》(新加坡)、《居士林》(马来西亚)等刊物上发表。
宗舜法师
2011年10月18日,第十届“觉群文化周”会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中国佛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宗舜法师在文化周期间发表题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论文,提出佛教慈善源于佛教的慈悲精神,因当下佛教的发展,佛教慈善也需宣传,这与社会上的所谓作秀毫不相关。并对未来中国佛教慈善发展给出了建议,倡导推广“微慈善”,法师也要与参与慈善的大众健康互动。论文摘要如下:
佛教慈善出自佛教的慈悲精神,也属大乘佛教菩萨道的修行方法,无需作秀。然而出于宏观考虑,佛教慈善也可以面向社会进行宣传,由佛教的法师们在公众面前做出表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劝募,激发大众的慈悲心,使点滴之力汇聚成为相当可观的慈善力量,并且努力营造大家都乐于行善积德的健康氛围,这样的慈善行为及其宣传,既是救助困苦的实际行动,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与救赎,同时可以让全社会通过了解佛教界做出的大量善举,进一步理解佛教的积极作用。作为佛教徒,我们的做人和修行宜低调,而我们行善可以高调。
佛教的核心价值观是慈悲观,佛教徒修行成佛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救度众生,合格的佛子理应致力于给予众生安乐,拔除众生的痛苦。大乘佛教菩萨道的修行方法——六度四摄,即包含必不可少的布施。
实际上佛教界的行为也正是如此。自古以来汉传佛教就有成立“悲田院”、“福田院”等帮助贫困人员和病人的各种措施,在历史上可谓开创过慈善风气之先,到了唐代,由佛教寺院组织的慈善已很发达。当今社会的佛教界也做了大量慈善之事。
佛教界参与慈善事业可以说是一种本分,况且佛教出家人的修行建立在清心寡欲、放下世俗名利的基础上。既有这样的前提,佛教慈善当然无需作秀。
然而,出于慈悲心,为了大众的利益,佛教界在做慈善事业的同时,可以进行合理的社会宣传,表达佛教慈善的名正言顺,如理如法。
佛教徒属于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从佛教界的形象来说,佛教的法师们更可以起到代表性的作用。
佛教的僧团之所以受到尊重,是因为这个群体舍家弃欲,发心利益众生,在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上异于常人,堪为世俗人仰慕和学习的对象。
因此,佛教法师参与慈善而为大众所知,可以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影响信众乃至社会大众伸出援手救济困苦,最好能把善举变成大家的生活习惯,促进社会的净化与和谐。
佛教法师对于佛教慈善的宣传乃至劝募,可以和参与慈善的人群起到健康的互动作用,促进心灵的美善与升华。
从具体事件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点。比如不久以前我国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笔者通过互联网进行了一嘲微博劝募”,呼吁大家帮助灾区,并通过结缘经书的方式,对伸出援手的人们表示了至诚的谢意。你捐出善心,我捐出感恩,超越了金钱与物质的交换,从而营造正常的、高尚的慈善环境。这种“微慈善”,应该是佛教慈善的将来一个发展方向。
对于善行,我们可以大声鼓励:面对灾区或困苦的人,希望每位佛子都尽自己的本分,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或诵经,或念佛,或做法事,或捐款捐物……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才符合佛教徒的行为标准。
这样的宣传和呼吁,可以促进人们发起慈悲心。哪怕个人只是发起了一点点慈悲心,涓滴也能汇聚成海。这既是对灾区的救助,也是对心灵的救赎。
普通的财物布施,可以种下人天福报之因,而佛教慈悲布施精神的意义远超于此。在佛教慈善的宣传中,我们可以随缘推广正信佛教的精神,告诉大家行善是一种修心之法,使有缘人找到修行的入手处。
另外,我们要看到,目前社会大众对佛教还是相当不了解的,甚至有许多误解。佛教界既然已经做了大量慈善之事,把这些善举宣传出去,也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佛教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有了这样的理念和目标,佛教慈善宣传的风格定位相当明确。佛教慈善宣传不是作秀,不是自我标榜,不是哗众取宠,应当尽力做到庄重、真诚、善巧。
同时,既有如法的发心,佛教的法师也不必过于畏惧人言,以至于不敢将善举示人。
作为出家人,我们随缘尽力,契理契机,做好自己的本分,将其他的事情交给因果即可!
长者子说 | 必须慎重对待佛化婚礼 |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一卷科解 |
唐密简解 | 也说“悕望”与“希望” | 圆瑛法师“儒佛会通”思想略述 |
佛教的和谐观 | 论印光大师评“会集本” | 读竺摩法师《东西两法并行不悖》 |
菩萨戒四条浅说 | 湛然《授菩萨戒仪》初探 | 试论归依体的获得、破失及守护 |
略论禅宗与念佛 | 漫画《四十二章经》导读 | 敦煌写卷所揭“弥勒禅”之初探 |
“大唐三藏”说 | 略谈杨仁山居士评净土真宗 | 近两年来大陆佛教教育问题研究述评 |
会集本现象的反思 | 关于净土真宗的一封公开信 |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删改问题初探 |
发菩提心报四重恩 | 《阿弥陀经》"脱文"考辨 | 略论禅宗与念佛--以四祖至六祖为中心 |
也说“1999大劫难 | 近两年来大陆佛教教育问题研 | 何炳仪居士“夏会本”研究论文两篇小引 |
与某某居士谈会集本 | 敦煌卷子S.343v号佛教文献考 | “极端”思想从来不是正信宗教的合理内核 |
护持正法与说四众过 | 魏源辑《净土四经》校点说明 | 略辨“爱自己的敌人”与“慈悲六道众生” |
“三风建设”谱新篇 | 《阿弥陀经》夏莲居会本商兑 | 李逸尘居士“《佛说无量寿经诠释》序”引言 |
《释氏疑年录》拾遗 | 浅释密宗的“即身成佛”理论 | 当前净土宗弘传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
《释氏疑年录》续拾 | 佛教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 关于净土真宗(本愿法门)几个重要问题的讨论 |
题解《八大人觉经》 | 佛教的包容性与宗教对话的原则 | 略论道信及其禅宗思想 |
大安法师,俗名魏磊,出生于1959年3月,籍贯江西南昌。现在是净宗祖庭——江西庐山东林寺方丈、代住持、《净土》杂志主编、净宗研究生班导师。
耀一法师,释耀一,字来了,女,出生于1968年,俗名张家芳,祖籍四川成都,汉族,学历为研究生。耀一法师自幼能歌善舞,酷爱艺术,长大后考入艺术学校,学习六年。毕业后分配到四川艺术剧院,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因为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听闻佛法,即立出世之志。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音译乌帕沙玛比丘),为华人。为缅甸承续及传扬雷迪大师(Ven Ledi Sayadaw 1846-1923)禅法及道场系统之 BADDANTA ZAGARA BHIWUNTHA 长老的弟子,现为中华、美国“原始佛教会”及台湾内觉禅林、纽约内觉禅觉会、马来西亚等地的中道禅林
见辉法师,现任台湾首楞严国际佛学研修院教授师。法师多年来在台湾、中国、澳洲、大马和新加坡等地开讲戒律概论、楞严经、天台宗纲要、唯识概论、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金刚经、梵呗等。对经律论大有心得。
觉真法师简介: 觉真法师,江苏南通人,生于1933年。中文名:觉真法师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南通出生日期1933年 觉真法师,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原香港佛教僧伽学院副院长,近十年来为长江商学院
妙善(佛教解释)妙善观音 三皇姑,原名妙善,春秋时期父城(今河南平顶山宝丰县父城)妙庄王与王后宝德之女,因有两个姐姐:妙音、妙缘,排行第三,故称“三皇姑”。妙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孝女,用自己的手、眼为
叶曼女士,原名刘世纶,1914年生,现年98岁,祖籍湖南,北大毕业,旅居美国洛杉矶,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幼承庭训,六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之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大法学院经济系。
广超法师,祖籍福建,居住新加坡,1980年礼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住持上宏下船老和尚为师,后参学期间在斯里兰卡得南传师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