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典籍
  • 高僧传 高僧传

    中国历史上以《高僧传》命名的佛教典籍,共有以下四种:1.梁代慧皎所编之《高僧传》十四卷,又称《梁高僧传》,简称《梁传》、《皎传》;2.唐代道宣所编之《高僧传》三十卷,又称《续高僧传》

  • 比丘尼传 比丘尼传

    宝唱约生於刘宋泰始元年(465)前后,吴郡人,十八岁从建初寺僧祐出家,住庄严寺,遍学经律。天监四年(505)住新安寺,先后帮助僧旻编撰《众经要抄》,助智藏编撰《义林》,助僧朗编撰《大般涅槃经注》。

  • 经律异相 经律异相

    《经律异相》属类书体,博采群言,广事搜罗,汇编众多散见于诸经律中的稀有异相故事,酌取精辟之理,条分缕析,依其内容分为天、地、佛、诸释、菩萨、僧、诸国王等二十二部,是百科全书的一种。 内容概

  • 法显传 法显传

    《法显传》又名《历游天竺记》、《昔道人法显从长安行西至天竺传》、《释法显行传》、《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等,一卷。东晋法显撰,成于义熙十二年(416)。

  • 释迦谱 释迦谱

    《释迦谱》,五卷,释僧祐于齐代编撰,为现存中国所撰佛传中最古的一种。此书撰述的用意在“显明觉(佛的)应”(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二,《释僧祐法集目录序》),“爰自降胎至于分塔,伟化千条,灵瑞万变”的一代应

  • 一百五十赞佛颂 一百五十赞佛颂

    梵名S/ata -pan~ca^s/atakastotra 。全一卷。摩咥里利制吒造,唐代义净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书中以一百四十八颂赞叹佛德。

  • 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传》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书记载古代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之生平事迹。从出生于南印度婆罗门种起,至龙树名之由来,共分七段。

  • 杂譬喻经 杂譬喻经

    佛典中的譬喻经(以譬喻故事彰显佛理的经文)共有五部,分别为:一、西土贤圣集、吴康僧会译的《旧杂譬喻经》两卷。

  •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梵Avada^na-s/ataka,藏Gan%-po-la-sogs-pah!I rtogs-pa-brjod-pa brgya-pa)十卷。吴·支谦译。又称《百缘经》。

  • 彰所知论 彰所知论

    作者: 八思巴(1235或1239~1280)。 元朝第一代帝师,学者。吐蕃萨斯迦人。本名罗古罗思监藏(bLo-gros-rgyal-mtshan=hPhags-pa)。

  • 出曜经 出曜经

    三十卷。印度·法救菩萨造,后秦·竺佛念译。又称《出曜论》。收在《大正藏》第四册。全经系由诗颂(uda^na,即优陀那,感兴偈),及注释此诗颂之故事(avada^na,即阿波陀那、譬喻)所组成。   

  • 三法度论 三法度论

    三卷。东晋·僧伽提婆译。据《出三藏记集》卷十所载,本论作者为世贤(刊本误作山贤)。本书又名《三法度经论》。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系以三种分类法阐述四阿含的要义。

  • 三弥底部论 三弥底部论

    三卷。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三弥底部(Sammati^ya或Sammiti^ya),即正量部之别名。本论为唯一汉译的正量部经典。

  • 成实论 成实论

    成实论是一本佛教论书。古印度诃梨跋摩著。后秦鸠摩罗什译。16卷(一作14卷或20卷)。成实即成就四谛之意。为反对小乘说一切有部“诸法实有”理论,提倡“人法二空”,弘扬苦、集、灭、道四谛之理。

  • 随相论 随相论

    佛学术语,全一卷,或二卷。印度德慧法师(梵Gun!amati ,求那摩底)作,南朝陈代真谛译。又称求那摩底随相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乃为破外道之我执而作。

  • 部执异论 部执异论

    佛学典籍,全一卷。印度世友菩萨造,陈·真谛译。又作部异宗论。说一切有部论书之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内容叙述小乘二十部之分出及其教义。与异部宗轮论为同本异译。注释书有真谛之部执异论疏十卷。

  • 异部宗轮论 异部宗轮论

    《异部宗轮论》Samayabhedo paracanacakra-āstra乘佛教说一切有部论书。古印度世友撰。唐玄奘译 。1卷。分叙小乘二十部派的产生 、分立及主张 。

  • 分别功德论 分别功德论

    【分别功德论】(梵Pun!ya-vibhan%ga)【简介】五卷,著者、译者均不详,本书译出年代不详,《后汉录》中记为失译,《历代三宝纪》卷二则谓译于后汉·中平二年(185)。

  • 观所缘缘论 观所缘缘论

    《观所缘缘论》,梵文 Ālambana-parīkşā,藏文Dmigs-pa brtag-pa,佛教唯识宗论著,印度·陈那造,唐·玄奘译,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 羯磨 羯磨

    1,意译作“业”。业;行动;命运。一个人生命中的自然与必然事件,由前世的作为所决定。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

  • 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梵名Bhadra-cari^-pran!idha^na ,或 Samantabhadra-carya^-pran!idha^na-ra^ja。全一卷。唐代不空译。略称普贤行愿

  • 佛说戒消灾经 佛说戒消灾经

    《佛说戒消灾经》,共一卷,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内容为:持归戒人,鬼神畏避。二人受五戒,同四百九十八人见佛,皆得证果。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

  • 佛藏经 佛藏经

    凡三卷。鸠摩罗什(344~413)译于姚秦弘始七年(405)。又称奉入龙华经、选择诸法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属于大乘律之经典。

  • 佛说净业障经 佛说净业障经

    全一卷。译者不详。约译于前秦、西秦时代(351~431)。又称净业部经 、净除业障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本经内容分三段,无垢光比丘入城乞食,为淫女所咒,犯根本戒,生大苦恼。

上一页 1.. 17 18 19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